本人对妈祖不熟(毕竟环境几乎都是王爷庙阿),顺带讨论另一个问题,传统信仰播迁
跟现今的庙宇媒体行销,刚好北港跟大甲都是两种典型。正统之争,大约发生在民国70年
代之后,传统的论文认为这时普遍庙宇由新一代的人主事,失去传统习俗的束缚。导致争
正统、开基来博取庙宇地位跟信众。这趋势至今尚未完全了结,不过现今正统、开基论已
不是重点,而是媒体曝光度。
以大甲为例,从电视台每逢大甲进香必定成为固定新闻及现场转播历史应该已超过十
年以上,随香信众也越来越多至史上空前。这给了台湾许多庙宇一种新的方向,认为媒体
曝光度才是吸引信众的重点。曝光度越高,就能成为大庙,传统的开基祖庙已不是重点,
也不能够保证(现代人不在乎是不是开基,也搞不清楚)。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庙宇重视媒体曝光度与媒体关系,甚至后面的政治网络。不过事
实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要思考的问题是,媒体行销目的是什么?是争取香客?观光客?
还是庙宇的资金?
北港朝天宫的地位并未因大甲的兴起而消失,进香团的数量是很明显的数字。大甲的
人潮增加也是事实。差异在哪?北港依旧没丧失他的全省香客,真正的信徒,分灵的体系
。大甲换来的是大量的人潮,真正的观光客(或许有成为信徒的可能)。虽都是人潮,但涵
义不同。前者像是死忠的客户,后者是人气(但不见得是买气...)。但不可否认,这两者都
有可能带进资金,扩大庙宇的规模。
这两种做法效果不同,副作用也不同。前者,如北港朝天宫,会被认为保守,失去争
取观光客的可能,但传统的保存较好。后者如大甲,带进大量的人潮,但为符合新进观光
客的需求,可能被认为商业化,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被认为丧失传统。
这是许多庙宇内部在面对现代媒体行销会产生的内部两派争执。再举另一个例子,霞
海城隍庙,这算是全国很知名以月下老人姻缘出名的庙宇,但当地仍有传统派对于城隍庙
变成月老庙不满的声音,但面对从媒体上取得的成功,传统派完全无法在路线上与之抗衡
。如果票选台湾知名庙宇,这间绝对可以取得,甚至是外国人来台的知名庙宇,但真论信
徒、分灵系统、信仰圈,霞海城隍庙的影响力就显得微小许多,像是角头庙般。相同的也
如銮堂系统行天宫,因为位于首都,具有天生优势(电视台都在台北),虽然信仰圈小,但
有天龙媒体加持,也能够成为知名度首屈一指的全国庙宇(我曾考过许多网络通乐人,每个
都知道行天宫,但知道南鲲鯓代天府的十个不超过一个,应该通乐住台北比较多吧...)。
这呈现一个现实的问题,媒体带来的知名度远胜于庙宇的传统地位,使得许多庙宇迷
失其中。论信仰圈、分灵庙、信众数,南鲲鯓代天府远胜过行天宫,但在媒体的呈现中,
台北行天宫的曝光远胜于号称王爷总庙的南鲲鯓代天府。台北少数仍能够维持大型祭典的
庙宇,如青山宫,在我在台北的期间,身边的台北人也多数不知道这间庙宇的存在,能够
动员这种大祭典,必须要有足够的信仰圈与信徒。这种现象,更坚定许多庙宇争取媒体曝
光率的决心。
我并非要否定这种媒体曝光对庙宇的影响,某程度上,这些宣传增进现代化都市人(或
许称泛都市天龙人?)对传统民间信仰的认识与正面形象。事实上,许多人参与大甲妈进香
、白沙屯妈祖进香的原因是已将之视为某种如同健行登山的自我挑战活动,又增加一些人
文色彩。这对整体民间信仰的传播是好的,如同台湾棒球赛国际赛打好,总是能够增加职
棒球迷。
但许多庙宇没认清的一点是,媒体行销不见得适用于每间庙宇,反倒是在追求媒体曝
光度的过程中,连自己的基本盘都消失了。这种媒体目光可以吸引一些目光,增加观光客
、外来人的注意,或多或少可能成为长期信徒。但迎合媒体太过,有可能丧失传统信众。
简单的比喻,信众就是真正的职棒迷,观光客就是国际赛期间的一日球迷。对于体质良好
的庙宇,如爪爪队(抱歉,我味全龙的),媒体行销是锦上添花,但对于体质差的,可能招
致基本盘的出走。毕竟,维系一间庙宇的基础仍是信众、分灵体系、信仰圈。毕竟愿意加
入球场加油队的都是信众,一日球迷就只是一日球迷(虽说还是有少部分加入),愿意大笔
捐输金钱的仍是信众,不是观光客。
如果本来信众就少,信仰圈小的庙宇,应该要专注于信众、香客的维持跟扩增(神明威
能),能够呈现精采的祭典(比赛)才是王道。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庙宇,媒体曝光是主要的方
式。至于真正的大庙,不用太多的媒体,反而保持一定的神祕与庄严,更能吸引人(猫奴?)
。
最后说说自己的感想,东港迎王这二十年来也行销够了,更早有公视,后来民视转播
,目前是三立。东港东隆宫也一跃为台湾王爷大庙,但与南鲲鯓代天府,马鸣山五年千岁
相比,还是有一段差距。以康豹的研究,东港温王体系的分灵多半还是分布在高屏一带,
这主要还是因为工业化人口播迁而发散出去的。距他的研究至今也超过30年,目前仍没太
大变化。但因为迎王祭典的媒体影响,很明显的是,进香潮(蛮多会香的)比以前多许多。
但实际上维系这信仰的,还是原本的信仰圈、分灵体系(特别是三寮湾系统)。但观光潮与
当地祭典的冲突,并未止歇。相对的是西港王醮,早于东港为人注意,但媒体曝光度不如
东港,当地的传统维护与观光潮冲突也较小,但声势却渐渐弱于东港(北西港,南东港)。
这些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是采取的策略与是否能够承担其副作用力?最近听到某地
区庙宇两派纷争,一派认为以自己庙的文资身分就能够延续其发展不需传统祭仪,另一派
认为神明仍是济世,要维持传统祭仪。答案最终还是要回归其目的,是要宗教性的庙宇,
还是观光性的庙宇?庙宇扩张的目的是什么?为了信仰的延续?还是如同公司经营的绩效
?我想,许多争执的根本就在于忘了行销的目的,与自身的条件。
媒体行销的目的倒底是为了什么?我想,这是许多庙与从未曾在行销的当下认真思考
过的一个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