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银的那些事
彰化商业银行
世界排名:253(2019/12)、2020年1-7月获利:5,877M(税前损益)
净值:162,075M(市占4.09%)(2020/6)、资产总额:2,201,051M(市占4.15%) 存款
余额:1,791,995M(市占4.25%)、放款余额:1,491,615M(市占 4.85%)
国内分行家数:184、海外分行:7、办事处:1、其他分支机构:6
员工人数:6,654(平均年龄42.86、平均服务年资16.67)(2019年报)
华南商业银行
世界排名:223(2019/12)、2020年 1-7月获利:8,231M(税前损益)、
净值:195,105M(市占4.92%)(2020/6)、资产总额:2,807,779M(市占5.29%)存款余
额:2,356,527M(市占5.59%)、放款余额:1,759,655M(市占5.72%)
国内分行家数:185、海外分行:12、办事处:2、其他分支机构:1
员工人数:7,908(平均年龄42.52、平均服务年资15.91)(2019年报)
台湾中小企业银行
世界排名:345(2019/12)、2020年1-7月获利:2,904M(税前损益)
净值:96,439M(市占2.43%)(2020/6)、资产总额:1,665,690M(市占3.14%) 存款余
额:1,396,201M(市占3.31%)、放款余额:1,175,332M(市占 3.82%)
国内分行家数:124、海外分行:8、办事处:1、其他分支机构:0
员工人数:5,189(平均年龄44.15、平均服务年资16.94)(2019年报)
随着新冠肺炎爆发与丙岸关系的紧张,蔡政府内外夹攻,应该再无余力在金
融改革上有任何发挥,彰银的员工们在熬过扁八年、马八年之后,庆幸可能又可
以再撑过一个蔡八年,整个彰银案从2005年台新用总价365亿元,取得彰银
22.55%的股权,至今已经15个年头。中间纷扰不断,但财政部捍卫彰银的态度
日渐强硬,董事长也早已由财政部派任,痛失经营权的台新也怒告财政部“违反
经营权契约认定案”,虽然官司结果未定,但台新短期内要合并彰银,已属不可
能。
或许低调是彰银目前最好的选择,对政府而言,这个烫手山芋能不碰就不碰,
对员工而言,撑一年是一年,许多员工也就这么莫名其妙撑到退休。因此,除了
诉讼案之外,彰银近几年并没有太多的新闻,顶多就是跟一银一样争取到了一个
发票的兑奖银行而已。当然,也该高兴彰银并没有爆发像兆丰与一银的大案子,
但因为疫情造成中小企业纾困与倒帐,加上海外分支机构的发展上,几乎毫无进
度可言,只能吃老本,原本与华银相差不远的获利,也被拉开(109年1至7月,
一银11,828M,华银8,231M、彰银5,877M),三商银变成三个不同等级的银行。
彰银的不幸从一开始命名的时候也许就已经注定好了。在所有以城市命名的
银行中,台北银行被富邦吃下了,从此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老员工几乎都走得
差不多了,台中银行除了福利不是太好之外,连在台中的风评都普普通通,而高
雄银行即使有官股的成分,但资产几乎是所有银行中最低的,可以说彰银的确是
替彰化出了一口气,远胜其他三个以大城市为名的银行。
同样是历史悠久,同样是三商银,彰银永远排名在一银与华银之后,连在成
立金控时,都被迫缺席,也许其中一个很大的理由是叫彰化金控或彰银金控实在
是太不顺口。而在无法成立金控的时候,或许就可以预期政府的立场大概就是要
将彰银卖掉。台湾的民营金控是财团的天下,也是家族企业的天下,当初国泰并
世华银、富邦吃台北银,元大吃复华银,而台新大概就是彰银了。
只可惜,元大买复华银,让国民党党库进补不少,也帮国民党处理掉了一个
不赚钱的负担,同时免掉了党营银行的骂名。中信金当初准备插旗兆丰金,一旦
成功,中信金大概天下无敌,而台新一旦并彰银成功了,威力也将大增。只可惜,
在台湾姓蔡的最大,不论是姓吴还是姓辜都要往旁边靠。所以中信金失败了,少
主逃亡海外,只能 搞搞棒球自娱娱人,而台新与彰银却陷入了一个完全无解的
窘境。
这几年的合并案,只有姓蔡的会成功,不论是银行、保险还是电信业。 原
本,彰银与台新的合并未尝不是一件同时救二家银行的好方法。毕竟,彰银不是
金控,体质在八大行库中也只赢台企银,而台新虽然是金控,但台新银的存、放
款量不只落后官股行库,也输中信、 国泰、富邦、永丰、玉山等民营银行,可
说相当弱势。新光、国泰有保险双引擎,中信银几乎是最强的民营银行,当然更
没有富邦的政通人和。所以台新只能拼命与彰银合并,一旦合并成功,新台新彰
银将变成台湾的领头银行之一。
只是,民营银行要并官股行库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富邦并台北银是
小并大,但彰银的规模大于台北银,而某种程度而言,台新又不及富邦银,所以
这个购并案可说是难上加难。吴东亮是很有魄力的,并彰银的决定也不完全是错
的,如同孔明北伐一样,伐亦亡,不伐亦亡,何如伐之?以台新的规模,别说拼
不赢官股行库,连在民营大银行中都算是相对弱势的,如果不赌点大的,几乎可
以说是慢性自杀。而彰银在官股行库中的地位也几乎与台新相 当,是相对看不
到远景的官股行库之一。
无奈,台新没趁彰银弱的时候抓住契机,反而是在换股的过程中处处高姿态,
最后让彰银反扑成功,社会观感刚好也反对财团,反购并,因小利而失大惠,双
双陷彰银与台新于万劫不复之中。台新为了彰银投入了数百亿银弹,在金融海啸
时差点倒闭,也被迫卖出了金鸡母台証证券,元气大伤。而彰银,员工整天活在
台北银行的梦魇之中,就怕哪天突然真的被台新合并了,一群年轻的小伙子突然
跑进来接管,无所不用其极的逼退彰银的员工。
因此,在合并案未解决的一天,台新与彰银都没有力量做任何改变。原本,
就是因为彼此都弱势,所以才需要合并,结果合并不成,反而让原本就不强的力
量变得更弱。台新实在很倒霉,阿扁为了减少官股数也好,为了捞钱也罢,吴东
亮用求用借用押的凑了几百亿来买彰银的股权,结果后来彰银反对,立委反对,
彰银突然变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全民资产,一家不能被民营银行合并的银行。既
然不能合并,将股权卖回去总行了吧!
偏偏财政部没钱,也不准备将彰银的股权买回来。于是,台新几 百亿资金
卡死,与彰银像没了感情却又不能离婚的夫妻一样,只能挂名为彰银的大股东,
只能看不能摸,互相绑在一起,却什么事也不能做。虽然这一切都是阿扁惹出来
的,但考量到当初彰银的困境,阿扁的确是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存在,只能说造
化弄人。有人说台企银与彰银的工会很强,所以对员工很有利,但很多时候就是
因为公司福利不够好,所以才需要强力的工会。
至少,在八大官股行库中,的确是最弱的彰银与台企银常常有工会的新闻。
没办法, 因为随时有被卖掉与购并的危机,所以需要团结一致对抗外敌。比起
其他官股行库,彰银与台企银非常低调,深怕一旦被立委诸公或其他 政府官员
看到,又会急着将他们卖掉。事实上,没有人敢碰台新与彰银的问题,如果台新
并不成彰银, 如果彰银不想被并,那么换成其他家民营银行也一样并不了彰银。
彰银当初那么弱,台新溢价花那么多钱买,如果这样都没有成功,那根本就
不存在民股并八大行库的方程式。不论是蓝色执政,还是绿色执政,以国库目前
的状况,要叫政府拿几百亿出来难如登天,更何况彰银本来就是官股中的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既然卖出去了就算 了,何必自讨苦吃。台新彰银问题注
定无解,曾经有一度让彰银员工觉得台新要来了,所以有些彰银人想办法退休或
开溜,因此需要广招新人,但后来发现合并难关重重,就又不急着离开了。于是,
彰银招了一堆人,却都是后补,望穿秋水后才发现无法进入彰银,最后只是一场
空。
没办法,因为彰银的员工也不知道何去何从,更遑论要顾及新人了。因此,
彰银招募行员的不确定性最高,福利也相对差,当然更顾不了所谓的MA还是其
他人才的培养了。很明显的,彰银现阶段的目标是脱离台新,先不论有没有可能
脱离台新,但就算脱离了台新又如何呢?金控的门票早就满了,原本就只比台企
银稍强的国力,也在合并的过程中消耗殆尽。
近年来各家银行求新求变,彰银的黄金时间却在与台新的聚散离合中一点一
滴的消逝。彰银的发展从扁、马与目前的蔡,可说是一事无成。但员工却享受了
一段美好的黄金时光。每任董事长与总经理到彰银时,不管是来自财政部,还是
来自台新,大概都会接到一个命令,好好的管好彰银。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做管好
彰银呢?如果把彰银弄得太好,财政部怕台新又更爱彰银,更不想放手,台新也
怕财政部更舍不得彰银。
反之,如果将彰银搞烂了,财政部怕彰银没卖相,到时候不只台新不要,收
个烂货回来还会被立委修理。台新则是更怕彰银烂了,到时候合并不成,要将股
份卖给其他人,也没人要收。更重要的是,财政部与台新都怕彼此互相指责是将
彰银搞烂的罪人,这责任可没人担得起。同时,也不能用业绩压力把员工逼得太
急,到时候万一财政部跟台新在股权战争时,一个不小心,也许一点小火花,员
工就借故上街头, 星星之火就足以燎原。
不像林家在华银的官民共治,财政部一直监视著台新在彰银的一举一动,而
台新有了财政部这对手,也没多余的精力去好好的治理台新。当然,台新深知,
如果用台新银行那一套去管彰银,那彰银员工一定会揭竿起义,跟台新拼个鱼死
网破。因此,即使吴家内心有千万个计划想在彰银实行,也要等到将彰银完全吃
下来之后再说。
这几年,吴家想尽了各种方式想要解决跟彰银这段孽缘。不论是用低姿态的
请彰银来并台新,用彰银的名字作为存续银行。还是接近用撕破脸的强硬态度来
征求委托书,想一鼓作气处理掉彰银的问题,最后还是一无所获。甚至,遇到了
态度比以前更为强硬的财政部,让台新连维持以前的局面都做不到,在董事席次
上节节败退,情况比前几年更糟。
即使台新与财政部的战争一直在进行中,彰银增资的速度也没有落后,在
2010年时,彰银世界排名293名,台湾第11名,2020年时,彰银排名253名,
台湾第12名。8大行库有7家排名在前12名内(台企银排名世界345名,台湾
第16名),就规模而言,八大行库算是守住了半壁江山。原本,彰银的获利还在
8大行库的中段班,虽有台新的问题,但投资人都还算买单,让股价没有差一银
与华银太多。
但2020年彰银获利不佳,即使不跟民营银行比,彰银的获利在8大行库中,
也仅胜台企银(109年1至7月,一银11,828M,华银8,231M,彰银5,877M,台
企银2,904M)。获利下滑势必造成股价下跌,股价下跌就不容易增资,自然无法
增加放款来提升获利,获利无法提升又将导致股价下跌,将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
中。
总算,彰银问题出现稍微曙光,台新计画购并保德信人寿,不再坚持当初的
买价,原意赔售彰银持股。但若彰银获利无法提升,股市又在相对高点,若大盘
下杀,彰银股价势必连带下跌,到时台新愿意认赔多少钱去出清台新持股?若台
新一旦出清彰银股权,由谁来接收也是个大问题,财政部没有几百亿去收,而当
一个无经营权的大股东,又有几间大企业愿意?但无论如何,这次是台新彰银案
最接近解决的一次机会,想必台新与彰银都希望能够尽快摆脱彼此。
彰银的无所作为并没有让彰银落后其他八大行库太多,因为,其他官股行库
的奋起大多是空包弹一场。信用卡从核卡到发卡的成本至少一千元以上,若加上
赠品与对帐单寄发等帐务管理费用,成本则会更高。在台湾,大概只有花旗、中
信等少数几家的信用卡业务是赚钱的。因此,其他官股行库即使拼命逼行员推卡,
让数字好看。但许多人情卡,时间一到就剪卡,根本没太大成果,赔了夫人又折
兵。即使不剪卡,大家也都还是会以民营银行的信用卡作为主力信用卡,因为便
利程度实在是差太多了。官股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总是在新官上任时大力推新卡,
过没多久,优惠没了,或者是时间到了,就会被剪掉,在开卡与剪卡间不断循环,
绕来绕去,市占率与刷卡金额又会回到原点,白工一场。
而保险,官股行库的奖金与升迁制度连要激励银行的员工都很困难了,更遑论要
让旗下的保险与证券子公司的员工像民营银行一样动起来。国泰、富邦保险会赚
钱,是因为奖金敢给,且有强力的后援系统,业务员敢冲敢拼。官股行库的保险
子公司,整个心态上非常保守,设计出来的产品以保本为主,非常不吸引人,根
本没有竞争力。保险相关问题的咨询等售后服务的专业度相差更多,理赔方面更
是完全不能比。
许多官股行库曾经试着要弄保险子公司,但计算之后,发现这样成本太高,
设计出来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后续的服务又容易引起客诉,倒不如当个中间人,
单纯帮国泰、富邦、南山、新光卖保单就好,纯赚无风险的手续费。前端的产品
设计,后端的售后服务,就全部交给这些保险公司就行,省麻烦又能赚钱,保单
卖出去后就是保险公司的事,一劳永逸,何乐而不为。
银行为了消耗定存,也怕以后保单会有纷争,特别喜欢卖类定存保单。保险
公司也喜欢在银行通路卖类定存保单,因为这样既可以保住传统业务员的饭碗,
在跟银行员解释时,也比较简单好懂,以后发生纠纷的机会也比其他类型的保单
来的少。于是,银行帮保险公司卖保险,保险公司帮银行消耗定存的跨业合作就
出现了。
最近几年富邦、国泰、南山的保险获利大增,很大的理由就是因为几乎全台
湾的银行都成了这几家保险公司的通路,纷纷在帮这些保险公司卖保险。只是,
这些保险的手续费收入几乎都是一次性的,上面有逼才有成绩,不像存款与放款
都是可以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往来关系。说白一点,就是银行为了多赚手续费收入,
将自己定存客户或长期往来的客户送到保险公司手上。让保险公司只花微薄的
钱,甚至是只靠几张简单的DM,就利用了银行的通路,靠着银行的信誉,借力
使力,就得到了这些可以缴费数年或数十年的宝贵客户。
某种程度而言,官股银行是在割自己的肉来壮大国泰、富邦、南 山、新光
等几家保险公司。所以,彰银在保险领域的无所作为也许在某种角度是保护了自
己的宝贵客户也说不定。扣除这点,彰银跟许多其他试着想在保险业有所发展的
官股行库一样,都可以算是一事无成,顶多就是卖保险的手续费收入比其他官股
行库少一点而已。
说到基金,不少行员都是拿自己的钱买,闭锁期一过就赎回来,赔的钱就当
做是不想被上面钉所付的保护费。根本也只是在做表面工夫而已,跟信用卡一样,
不停重复上面逼就买,闭锁期一过就赎回的循环。即使拜托客户买,也是等闭锁
期一过,只要报酬率是正的,马上就赶快请客户赎回,以免到时亏钱被客户骂。
美其名是银行无风险的手续费收入,但银行不想担风险就表示风险要转嫁给客户。
景气好时,客户好来好去,彼此相安无事,风向一转,客诉就不断,偏偏金管会
又偏向消费者,银行赚了一点手续 费,赔了信用,甚至最后还要赔偿客户损失,
得不偿失。就像之前双卡风暴、连动债、TMU等,最后都证明这些短线的获利,
最后还是要吐回来的。
卖了保险、基金,有了手续费收入,要奖励行员,就多了支出。行员在推销
的过程中又会减少处理一般业务的时间,也许会因此造成人力短缺而让客人觉得
服务不周或过度行销而将存款转往他行。这一来一往之间,到底能多为银行创造
出多少利润?若再加上万一以后景气反转,客诉与赔偿的处理成本,那就更需要
令人好好的算计一番了。
以人民币业务为例,各大银行拼了命吸了一大堆定存之后,以为可以放中银
台北稳稳的赚利差,最后还是抵不过大陆的降息,变成没赚头,甚至收愈多赔愈
多的窘境。想想看那各大官股银行抢著做的黄金存摺,现在下场为何?还有当初
狂推的高利澳币、南非币基金与保单,现在还有人敢提吗?可以说,其他官股银
行在这几年虽然动作 连连,但绕了半天,成效有限,最后还是要靠利差来获利。
最后缴出成绩单时,大家来比的还是利差,台、土银是大型联贷案的常客并
有庞大的放款量,合库有最多的分行,兆丰与一银的海外分支机构众多。华银、
彰银与台企银没有特别的优势,存、放款量相对低,客户体质也对相差,景气好
时,还看不出差异,新冠肺炎一来,虽然所有银行业的获利都受到影响,但彰银
的获利却是直接大跳水。
彰银在高普考时代就是八大行库中相对后面的选择,在加入了台新的因素之
后,更是让许多优秀的人才望之却步。以前的银行还能靠着传统放款与外汇来获
利,但在放款利差缩小、放款量增加不易与外汇量萎缩情形下,八大行库面临前
所未有的挑战。即使无法像民营银行靠着财务操作与手续费来提升获利,其他官
股行库也努力在这几年招募了大量的法遵、资讯、理财甚至是风管等各种专业人
才,在人员增加之下,也还能够维持住获利能力。
105年时,彰银员工人数是6,567人,109年2月29日为6,654人。一银、
华银在这几年间,都增加了千人左右,但彰银却只增加了不到百人。一方面是因
为彰银的作业系统在八大行库中已经是前段班,行员帐务处理速度变快,多出来
的时间与人力足以应付这几年多出来的洗钱防制业务,另一方面当然是经营权之
争让彰银这几年并无明显作为,当然毋需额外人力。而这,虽然让彰银控制住了
人力成本,却也错失了这几年大量招募优秀年轻人才的机会。
台新与彰银的纷争并没有影响彰银的福利太多,大概是台新与财政部都想讨
好彰银的员工,所以加了不少薪水,让彰银的待遇并不会比其他八大行库差太多。
虽然跟华银一样没有薪等表,升迁制度也不甚透明,但员工因为没有太多额外业
务,所以都早早下班,既少花了不少加班费,也不用像有些官股银行一样,要不
停的招人,整个人事成本并不会比其他积极运作的官股银行高太多。
因为上面不太给压力,员工很容易就沈溺在这桃花源之中,离职率也没有想
像中的高。彰银的员工就像身处台风眼一样,老员工庆幸又平安渡过了几年,离
退休又更近了一步,退休之后,到时候彰银跟台新的发展就与我何干了。新行员
享受彰银的舒适,虽然升等加薪不易,但比起其他银行,效能比算高的,所以积
极一点的人可以边准备其他银行的考试,消极一点的静静享受早下班的好日子,
等待财政部与台新之间能有个所以然之后再说。
彰银原本稍胜台企银,但现在几乎与台企银一样成了官不要、民不收的难兄
难弟。就某种程度而言,台企银传出来的亲家都是好人家,不是兆丰就是台银,
即使嫁不掉,至少上面没有一个像阴魂存在一般的台新。这几年彰银员工过了一
段美好时光,但台新的问题依然还没解决,虽说台新有释出善意,但以过去的经
验看来,没有到最后结果出来前,只怕还是期望愈高,失望愈大。
在彰银人心中,有台北银行的例子在前面,超级恐惧会被台新吃掉,但一旦
跟台新关系解除,看看另外二家三商银逼业绩的样子,好像也没比现状好多少。
更何况,十几年的纷争早已让能跳槽的人都走了,新招募人才的质与量也比不上
其他官股银行,唯一不变的大概就是平均年龄吧!空转这十几年,脱离台新的彰
银又能有多少竞争力呢?
也许,能够一直维持现状,是不少彰银人心中不能说的秘密。想进彰银的人,
千万别将过去的好日子当成以后的好日子。不进彰银,彰银与台新的故事可以当
做阿扁金改的茶余饭后话题,一旦成了彰银的员工,一不小心,就会成了一段凄
美的爱情故事。总之,彰银与台新的纠结让吴东亮不只壮志未酬也让台湾的银行
业整并的进展,尤其是八大行库的部分几乎毫无进度可言。
希望这次台新购并保德信人寿的案子能够顺利成功,还台新一个公道,也顺
便将彰银案解套。但八大官股的获利能力已经完全比不上民营银行,其中的彰银
与台企银更是惨不忍赌,若新冠肺炎的疫情再持续下去,台湾已经过多的银行,
还是只能走上整并一途。届时,彰银依然会是被整并的首选对象之一,对目前想
进彰银的人,值得再三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