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代发,若对此研究有兴趣并愿意受访请直接联络文中研究者!
谢谢大家帮忙
———————————————————
大家好!我是台北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的硕士生王晴,指导老师是陈婉琪教授。
我的硕士论文主题为“不同收养形式的家庭认同实作”,研究目的是想理解:在不同形式的收养关系中,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实践其家庭认同并且“成为一家人”?
◎ 希望能找到:
1. #国内从小具有“#被收养”身分,也就是在户籍誊本上可看到“养子”或“养女”的标示。但不包含继亲收养(被父母的再婚对象所收养)。
2. #已成年(18岁以上)的受访者。
如果您愿意受访,或有任何疑问,欢迎寄信到[email protected] 与我联络。谢谢!
———————————————————
◎ 我想研究什么?
大众普遍认为,有血缘关系的近亲收养,能让孩子的家庭认同比较稳固,但是否实际上的状况是更加复杂的?孩子会不会产生“妈妈变成阿姨、阿姨还是妈妈?”的困惑,或是成为了需要两边都讨好的 #夹心饼干 呢?另一方面,透过陌生人收养或机构收养的孩子,亲子之间如何面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彼此?又如何面对具有血缘连带的生父母?
因此,这项研究主要想探讨的问题是:
华人社会的“血缘”观念,在不同形式收养家庭(亲戚收养、私下陌生人收养和机构收养)下,对被收养者的家庭认同影响程度是否有所不同?他们的家庭认同形塑历程又会以何种样貌呈现呢?
◎ 如何进行访谈?
1. 本研究将以1~2次的 #个别访谈进行,访谈约需一个半小时左右。
2. 访谈地点:受访者方便的咖啡厅或其他谈话空间。如果不方便见面或因应当前疫情,也可以用Google Meet、Skype等通讯软件线上进行。
3. 访谈过程中将会 #录音,以便后续研究分析使用。
4.受访者之个人隐私会被加以保护,并在论文中引用访谈内容时,以 #匿名 的方式保密呈现。
若您符合以上叙述,愿意与我分享您的家庭故事与成长经验,诚挚期盼您提供宝贵的经验以丰富研究内容,访谈结束后将会致赠小礼物以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