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17)尊崇道家

楼主: lightwish (辉愿)   2016-07-21 00:24:25
网址:http://big5.zhengjian.org/node/153536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17)尊崇道家
作者: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正见网2016年07月06日】
第三节 尊崇道家
真道辅唐
唐代道家修炼得以广泛弘扬,求道访道者非常之多。名医孙思邈一生以修道和行医济世为
务,造福世人不计其数,被后世称为“孙真人”和“药王”。太宗身边不乏道家修炼真人
辅佐,如王远知、薛颐、李淳风、袁天罡等等皆是当时名道。
唐高祖李渊尊崇道家。岐平定、王远知等道士宣称奉老君之旨,向其密告符命。关于老子
护佑李氏的传说,从李渊起兵至登上皇位,一直不绝。
据《旧唐书‧高祖本纪》、《混元圣纪》和《历代崇道记》等书记载:大业十三年(617
年),李渊与隋武牙郎将宋老生交战于霍邑,适“会霖雨积旬,愧运不给”,就在此时,
忽有霍山神称奉太上老君命来告诉李渊“必得天下”,并且“八月雨止,路出霍邑东南,
吾当济师”。这样,到“八月辛巳,高祖引师趋霍邑,斩宋老生,平霍邑”。
《混元圣记》亦称,李渊“大业十三年丁丑,老君降于终南山,语山人李淳风曰:唐公当
受天命。”李渊取得帝位后,据《唐会要‧尊崇道教》载,“武德三年(620年)五月,
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谓吾语唐天子,吾汝
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李渊听后,即在羊角山建老君庙,将其作为自己
祖先加以祭祀,又将浮山县改为神山县,羊角山改为龙角山,并多次亲至老子祠拜谒以示
崇敬,确认和老子一脉相承之血缘关系。
唐高祖李渊所定奉道家为皇家宗教之崇道政策,亦为太宗继承。
太宗尚未登基之前,就与道士们有密切交往。当时,以法琳为首之佛教徒拥护李建成,而
以王远知为首之道教徒却拥护太宗。王远知,是隋唐时期扬州人。其母亲在白天睡觉时,
梦见灵凤集其身上,于是有孕,有僧人曾告诉其父说,儿子出生后将是大方士。王远知自
幼机警聪明,博学多才,拜明师求学修道,名重朝野。隋炀帝当晋王时,在扬州召见王远
知,王远知头发一会儿变白,一会儿变黑,让人惊异。隋炀帝登基后,向他行弟子礼,向
他询问有关神仙之事。隋炀帝要去扬州时,王远知告诉他不宜远离京城,隋炀帝没有听从
,结果在扬州被部下发动兵变缢杀。
唐高祖李渊还未显达时,王远知便将天命暗暗透露与他。武德四年(621年),太宗进驻
洛阳期间,专程去拜访洛阳玉清观住持王远知。当时,太宗和房玄龄著平民服装拜访王远
知,王远知先前并不认识这二人,迎接他们说:“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太宗大吃
一惊,这位高人果然名不虚传,于是以实相告。王远知说:“即将做太平天子之人,一定
要好自珍重。”太宗登帝位后,继续崇道政策,对王远知器重非常,想委以重任,只是在
王远知力辞之下而作罢。《旧唐书‧王远知传》载:“太宗登极,将加重位,固请归山。
至贞观九年(635年),敕润州于茅山置太受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又降玺书称王远
知“操履夷简,德业冲粹,摒弃尘杂,栖志虚玄”。
直到贞观九1年(635年),当王远知预言早已变成现实,而一切都已成为往事,太宗依然
怀念王远知。他为此公开颁布了一道诏书,尽显对这位世外高人怀念之情。诏书中说:“
朕昔在藩朝,早获问道,眷言风范,无忘寤寐。”(《旧唐书‧王远知传》)
滑州道士薛颐,亦向太宗密告符命,谓:“德星守秦分,王当有天下,愿王自爱。”对薛
颐,太宗在登极之前即授太史丞,累迁太史令。贞观(627一649年)中,薛颐上表请为道
士,太宗为其“置紫府观于九嵕山,拜颐中大夫,行紫府观主事。又敕于观中建一清台,
候玄象,有灾祥薄蚀谪见等事,随状闻奏。”(《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
十一》)
太宗于贞观六年(632年),命修太上老君庙于亳州。(《混元圣记》卷八)太宗并亲自
主持参与《道德经》研究与弘扬。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诏国子祭酒孔颖达,沙门
慧净、道士蔡晃入弘文殿谈论儒、释、道三教。贞观十六年(642年),高丽遣使来唐学
道教,太宗命道士叙达等八人前往讲授道教经义。(《三国史记‧高句丽本记》)
和西域诸国交往中,有伽没路国。王玄策至此国,其国王遣使贡献奇珍异物及地图,并请
中国老子像及《道德经》。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下令玄奘和道士成玄英将《道
德经》翻译为梵文,由王玄策将老子《道德经》传入西域诸国(今印度)。(《旧唐书‧
西戎》)
唐书载“道”
太宗命魏徵等人撰写的《隋书‧经籍志》中关于道家的记载,如“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
,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
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
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
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
帝及诸仙官,转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所说之经,亦禀元一之气,自然而有,非所造为
,亦与天尊常在不灭。天地不坏,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其文自见。凡八字,尽道体之
奥,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天尊
之开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啭天音而辩析之。自天真以下,至于诸仙,辗转节级,以次
相授。诸仙得之,始授世人。然以天尊经历年载,始一开劫,受法之人,得而宝秘,亦有
年限,方始传授。上品则年久,下品则年近。故今授道者,经四十九年,始得授人。推其
大旨,盖亦归于仁爱清静,积而修习,渐致长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与道合体。其
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菉》,次受《三洞菉》,次受《洞玄菉》,次受《上清菉》。菉
皆素书,纪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受
者必先洁斋,然后继金环一,并诸贽币,以见于师。师受其贽,以菉授之,仍剖金环,各
持其半,云以为约。弟子得菉,缄而佩之。”(《隋书》卷三十五《经第三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