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与个人背景
18岁那年立定的志向,很幸运地在五年后半达成了。虽然中间一路曲曲折折,但结果似乎还算不错。个人大学时就读于中字辈外文系,大四时开始准备外交特考/外交系研究所考试;目前人在一年有七成都在下雨的山边大学读硕士。真的要说大概是半路出家的本科系吧?但我想这篇还是可以给外语相关科系出身的人作个参考。另外,这篇的重点比较会放在笔试上面。
二、考试历程与成绩
从2016.8开始准备以来,一共考了三次国考和一次研究所,这边附上国考的成绩:
(一)106年 外交领事人员英文组 第163名
1. 国文 47
2. 综合法政知识 64
3. 国际传播 37
4. 国际关系与近代外交史 44.5
5. 英文 79.5
6. 国际经济 33.75
7. 国际法 35
加权后平均分数:54.15
说明:
虽说当年度已经录取研究所了,照理来说应该有一定的底子;但因为考前最精华的冲刺期其实被国家给偷走了四个月,当年完全就是炮灰中的炮灰 XD
七份考卷(11个科目)中,大概只有英文有把握,国关、国传、外交史有在入伍前有完整的唸完过,剩下科目掌握程度大概就和成绩显示的一样吧 (汗
此外,不仅是学识掌握不足,作答的技巧、申论时间的估计,也是完全不行。但也是这次的经验提醒了我未来应重点加强的方向。
(二)107年 国家安全情报人员国际组 第10名录取
1. 国文 56
3. 中国大陆研究 62
2. 综合法政知识 76
4. 英文 81.75
5. 国际经济 71
6. 国际关系 52
加权后平均分数:66.55
说明:
在研究所打滚了一年,也尽量排除了会影响读书的外务;这次算是把这考试当作了九月前的正式模拟考。另外,法绪及中国大陆研究不是外特考科,我也没有要另行补强的意思,就靠着准备外特国关、比政与两岸关系的背景知识来答题。
幸运的是,这次的陆研其实有满满的国关味(习修宪的国际反应、锐实力;名词解释的一带一路、台旅法等),也出乎意料地成绩比国际关系本科还高。
(三)107年 外交领事人员英文组 笔试榜首;全试榜眼
1. 国文 55
2. 综合法政知识 92
3. 国际传播 64.25
4. 国际关系与近代外交史 69
5. 英文 74.25
6. 国际经济 80
7. 国际法 78.5
加权后平均分数:73.525
说明:
考到榜首真的在我意料之外(同学通知我时我还以为是唬烂);今年考科以及详细的准备方式我会在下部分阐明。
三、考科准备
(一)读书方法与总论
1. You really need a plan
定下读书计划十分重要!我会建议由广至细地一步步安排;当然,刚踏入国考的路上肯定是茫茫然然的,不知道自己的能力何在,也不知道每一科考科需要花上多久时间,所以我这边的建议是:
(1)开始的前两个月,大致上摸清楚每一科在干嘛
(2)对考科有一定了解后,以季节为单位,安排当季欲唸完的书;这个部分可以从来年九月倒著往前排,将最后一季设为冲刺期,并且试着将重要考科(详下述)都至少看过三遍。
(3)季计划排好后,便可再缩小为月计划,安排当月与下个月的详细进度,试着跟上季计划的目标
(4)刚开始安排时,计划肯定赶不上变化;你非常有可能高估自己的能耐,为自己安排了一个过度理想的日程表,而当发现待办事项越积越多时,感到的压力又会越来越重。所以,适时调整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也不要认为没达成计划目标是你烂,你只是没有算到人生其实没有你想像的那么顺遂罢了。
2. 别与世界脱节
外交特考与其他考试不同,真的不能闭关成为隐士。11个考科有6科很可能会考到时事,养成读新闻、作剪报的习惯吧。至于新闻来源,每个人的偏好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最重要。我个人推荐的会记录在第五部分。
至于读书会要不要组,我觉得因人而异。但我个人在第二年时有与系上同学组了一个时事分享会,主要是针对重要国际新闻以及期刊文章进行简介,其实效果还不错。(而且还能共用部分网站的配额,薛)
最后,常看到过去的心得建议要戒除社群软件,我自己是没这么做啦。我当初是认为:这份工作这么需要与人互动,把自己培养成生命中只有读书的山顶洞人应该不是最好的圆梦方式。但要注意不要在上面陷得太深了!偶尔调剂身心就好!太常看着 Instagram 上人家炫耀出来的光鲜亮丽人生,只会让你厌世到想把书丢掉而已。
3. 找方法排压
跟上一点相关,这是长期抗战,最好是要把身心状况顾好。一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纾压方法:运动、找人聊天、打电动什么的都行;不要觉得这是废话,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增进效率,但我也经历过压力大到失眠、胃痛、焦虑到唸不下书的情况。这种时候反而要花更多的时间调整步调,反而得不偿失。
另外,如果真感觉自己状况不行了,请去寻求帮助,找医生还是去咨商都好。不要觉得丢脸,全台湾压力最大的人群中我们大概可以排在前五了。
4. 笔记笔记笔记!
这是我个人最习惯的念书方式。每次上完课或是阅读完一个章节后,我会把这部分的知识整理成一份纲架清单。也有人是画成心智图、树状图、体系图等,其实意思一样,都是要把读进去的知识在你脑中组织化,方便查找、记忆、最后是输出。
当然,这段历程非常费功夫,需要花上大量的时间;但这对于往后的复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与其在挤在一起的课文中找出关键字,不如将它整理成可以一目了然的架构,并随身携带,时时复习。我个人觉得作了笔记心里会踏实些,所以几乎是每个专业科都做了笔记(电子或手写均有)。
与制订计划相反,我建议制作笔记的方式是由细而广;简单来说,我读书的流程是:
A. 上课/首次阅读
→ B. 整理完整架构(甲)
→ C. 一段时间后,再次阅读课文,并交叉搭配甲,让脑袋完全理解这段章节到底在干嘛
→ D. 书收起来,只靠甲来复习,并利用架构试着自己在脑内组合成有意义的文字
→ E. 精简甲,将架构缩到三至四层(乙)
→ F. 精简乙,缩减至只有两层(丙)
(C、D可重复数次)
到了F阶段,等于是有了一份笔记的目录,这会让你对于这个范围十分熟悉了;最后可以以丙 → 乙 → 甲的顺序装好你的笔记带上考场,作为你的葵花宝典。若能持之以恒地作完这个科目的所有范围,基本上上了考场是不会被时事题外的题目吓到的。
另外,坊间有很多教笔记术的书籍,如果有空其实可以去参考看看。我自己当年是看《读书别靠意志力》,里面除了笔记法外,也有如何调整节奏的建议,满值得一读。
5. 尽早开始练习申论
很多考生似乎在入门时不知道如何下笔回答问题;有些人到了考场甚至是写不完(例如第一年的我),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我会建议第二、三个月,或是你已经有了笔记甲,就可以以每周一题的频率开始练了(因科目而异)。
最一开始要查书、查笔记干嘛的没有关系,但记得在上面注记一下你不熟悉的部分;另外,写作经验不多的同学可能会在组合句构的部分考虑很久,这在初期也没有关系。
随着你的进度往前,应该开始计时,慢慢地缩短一题所需的时间;持续练习下,到了某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能在画下逗点的瞬间构思好下一句该如何铺陈了。我正式上场时,基本上都是在振笔急书的状态,各位试着往这个方向努力吧。
说到这个,大部分人的握笔姿势其实是错的,我会建议去修正回来,让自己的手可以撑过长期的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