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连Google都差点沦陷,只会考试的台湾如

楼主: deepdish (Keep The Faith)   2015-09-06 17:34:37
连 Google 都差点沦陷,只会考试的台湾如何谈创新?
http://www.cheers.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449&nid=5469
作者:程世嘉 2015.09.04
相关关键字: 程世嘉 Sega 创新 创业 台湾 创投 Google
(编按:产业创新的瓶颈,一直是台湾这几年的困局,但其实每个产业的根基都是人,
因此真正的问题,或许是出在台湾的人才困境。)
我记得之前一个专门培育未来人才的基金会执行长碰到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现在台湾每天的创业活动,比台湾的创业者数量还要多!”
过去两年,台湾很喜欢讲这个“创”字,各种活动、海内外人士演讲,
讲的全部都是创新和创业,“创”已经在台湾引起不小的风潮,
在报章媒体上简直就是变成全民运动。
好像听了这些创新演讲、阅读了这些创业书籍、我们突然之间就会变成一个有创意、
能创新、懂创业的未来人才。
越谈论某件事,表示那个社会越缺乏
中国大陆的街上,到处是不要随地吐痰、要学会文明的标语;
台湾则是拼命在谈创创创。
这表示,台湾的社会早已经感到焦虑,过去数十年来累积的台湾奇蹟,
优势正在快速地流失,包括人才流失、产业逐渐边缘化、迟迟无法转型。
所以,讲创新、谈冒险的声音渐渐多了,因为大家都想要看到下一个台湾奇蹟。
不过,创新本来就是一条不好走的路,至少在台湾是如此,
因为创新往往意味着打破成规,所以旁人能不能容忍你打破成规,
就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创新氛围很重要的因素,
这是再多的演讲、座谈、政策都无法掩饰的一件事。
东方社会的氛围,普遍是一种“棒打出头鸟”、“讲求一致性”的文化,
在传统东方的教育体系之下,每一个学生被用单一的模版打造出来:
考试、考证照、考公务员,只要考试考得好,美好的未来就在前方等着你;
只要考试考得好,你就可以获得救赎。
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的时候,总之就去找一些考试来考一考,考了再说,
结果考试本身竟然变成一种目的。
我曾经在应征的履历表上,看到手拥 20+张证照的人,对我来说,
这个人跟什么都不会没有两样。
偏偏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敢于冒险、勇于创新打破成规的人,
往往是那些考试考不好的人,或者应该说,有无创新和创造的能力,
跟你会不会考试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却会被整个教育的体制、社会的制度直接惩罚!
上不了教育资源充足的学校,社会也普遍视之为异类,
连父母都觉得小孩子考不好就是等于不学好。
于是救赎从未到来,我们训练出来的,只是一群会考试的学生。
产官学界的领导者,也充斥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能坐在上位、掌握资源,
是因为他们当年“考”赢了别人,而不是他们具有带领台湾走出困境的能力。
创新、创业、创造,从来就不是从这群人手上出现,
但是他们满嘴都在谈这些东西,最后流于空谈,没有促成改变,
情况自然令人忧心。
而且当你已经处在一个既存的系统当中,你几乎不可能去与它对抗,
更遑论是改变它,因为你最后会跟整个系统妥协,让改变的决心消磨殆尽,
就像朱平老师跟我说过的一句话:
“You can't fight a system from inside.”
台湾的政党政治、公务体系、教育体系、无法转型不断凋零的庞大企业等等,
无一不是如此。
这些系统里面,
有我们的亲朋好友、有我们自己习惯的事物、也有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
考量到这些因素的时候,你的乡愿之心就会粉墨登场,
谈创新、谈改变的念头早已经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在许多被要求谈创新的演讲场合,我都将创新简单分成 2 种来讨论:
一种是“渐进式创新”;
另一种,就是大师 Clayton Christensen 提出的“破坏式创新”。
这个简单的分法,在现在已经几乎变成常识,
反正破坏式创新就是把 Steve Jobs 搬出来讲一讲;
渐进式创新就是在既有的成果上逐步改善,即使是小学生,
听过几次也都可以听懂了,再讲下去就是烂梗了。
不过,书本、演讲、座谈、课程当中,
勾勒的往往是美好的理论和一些经过萃取的结果,
现实却往往残酷许多,因为重点本来就不是在这些理论当中,
而在于你是否动手去做了一些事情。
创新这条路不好走,连 Google 都差点沦陷
现在台湾许多媒体依旧很喜欢谈论 Google的“20% 时间”。
这个制度的内容,是每个员工每个星期可以花 20%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面,
去做一些创新、或是自己想做的一些小专案,与自己平常的职务不见得要有关。
一些 Google 现在很受欢迎的服务都是从这个制度产生出来,
像是最有名的 Gmail,就是当年 Google 一个工程师利用 20%时间创造出来的,
这个产品改变了世界。
不过,这项一直到了今天还在台湾为人津津乐道的创新制度,
在金融海啸前后,就已经在 Google 内部逐渐凋零,当时内部已经戏称:
“所谓的 20% time根本就是 120% time吧。”
现在回头看起来,有 2 个主要的原因:
1. 公司逐渐变大,大家变得比较关心升官发财,Google 内部又竞争激烈。
一旦花太多时间创新,要是最后失败或是没什么成果,会影响到升官发财,
不如把心力放在安排好的本业中做出一些成绩,风险比较低。
2. Larry Page 回任 CEO 之后,采行中央集权,
把重要的 project 从全世界往美国总部集中,并且大砍专案,
把他认为不重要的专案一个接一个给砍了,
很多 Google 员工也因此出走、在网络上痛骂 Google。
在 Google 的最后 2 年,我带领一个小小的工程师团体,
在 Google 里面进行一些促进生产力和创新的小专案,
那时公司内部的氛围已经开始不利于创新。
不过,因为我还是很想弄一些新鲜的东西,所以想办法动员了同事,
弄出一个 innovation week,让大家在那个礼拜专心做一些好玩的创新专案。
虽然 20%的时间没有了,但我还是想办法要大家去说服自己的老板,
在这个礼拜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也为这个活动争取到了不少预算。
结果非常令人兴奋,我跟几个同事选择的是 M2M (Machine to Machine)的专案,
我们 hack了Android 系统和一些里面的 app,
让Android装置彼此之间可以互相透过云端控制,可以远端照相,
也可以控制灯泡的开关。
其他同事也做了网络字型、输入法等等很有趣的专案,而且看起来都很有发展性。
活动结束后,我兴冲冲地跟 Google 的天字第 3 号员工
Craig Silverstein(当时他心力主要都放在改进 Google的工程文化和内部创新)
报告了这个结果,他的团队也很乐见这样的活动。
可惜的是,这些萌芽的专案在这个活动之后就无寂而终了,
因为 Google 持续在进行组织调整、变动很快,大家手上的主要专案换来换去。
这个时候谈创新、谈自己发想的新专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过了没多久,Craig 的秘书跟我说他准备要离开了,他的团队也要彻底解散了。
就在那个时间点,我真正感受到大势已去,Google 从创立之初走到当时,
创新的文化和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质变。
这意味着 Google 不再重视创新吗?
不是,Google 的高层不是笨蛋,他们依旧知道创新的重要性,
只是要换个方法来做,
所以后来 Google 成立了 Google X 这个独立的神祕组织,
把所有前瞻性的研究和创新,交给少数菁英中的菁英来负责,
Google 现在并不期待创新会出现在一些基层的员工当中,
即使创意在基层萌芽了,也会因为官僚的组织结构而没有办法成长茁壮,
所以 Google X 独立运作,解决了这个问题。
时至今日,Google 整体看来,依旧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创新的公司之一。
只是这些细节都为人所忽略了。
后来我也离开了 Google,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是这一段经历,
不禁让我回味无穷,也了解到了创新的困难,往往一个环境的因素,
就会让一个种子胎死腹中,即使是在 Google 这样的公司,也会是如此,
当一个系统很庞大的时候,
创新的阻碍是来自于组织架构、官僚体系、公司文化等因素。
国家充斥保守体系,台湾处境更严峻
创新的过程,是承担风险、忍受长时间没有成果、无人闻问的孤寂感、
以及众人质疑的眼光。
创新的结果,应该是能让国家产业提升、产业转型、新产业成形、
国民产值增加、就业率提高、人民知识水准提高。
我认为,
我们应该从这样个“过程”和“结果”来重新定义及审视“创新”这个名词,
否则这个名词在台湾已经被彻底滥用了。
近两年台湾网络圈常因为“郭家兄弟”的事情吵起来,
郭家兄弟因为快速地执行和复制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
在短时间内靠着几个电商网站,准备在台湾挂牌兴柜,媒体也大肆报导。
网络上一派人马认为,郭家兄弟做的事情,一点创新也没有,
不过是复制商业模式罢了,参与其中的创投
(AppWorks、华威、中加、国发基金),也根本不该鼓励这样的行为,
因为里面根本没有“创新”的成份。
平心而论,赚到钱并非原罪,毕竟谁不想赚到钱?
郭家兄弟不偷不抢,凭著执行力拼到兴柜,自有其值得学习之处,
在鼓励网络创业这一点上,这些创投也使了一定的推力,也许会鼓励更多人出来创业。
但是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这些创投、国发基金,显现出来还是台湾根深柢固的一个问题:
太少人愿意投资 early stage 的新创公司、不愿意承担风险,造成资本形成的断裂,
以致于种种创新过早胎死腹中。
以华威、国发基金这种手拥庞大现金的组织,
不应该只是将资金放在低风险、稳赚不赔的投资标的上,也不应该一坐下来就问创业家:
“你们何时获利?
我要如何出场?”
否则请不要再自称创投,应该自称为融资单位,
你们也只是在浪费一些真正创业家的时间,
台湾也永远不会因为你们而出现 Facebook、Google、Amazon、Twitter
这种真正改变世界的公司。
这些公司成立之初,都是连续巨额亏损数年,才逐渐开花结果、站稳脚步,
网络产业的资本形成过程往往都是如此,
所以有赖于愿意承担风险的产业链和资本来支撑。
时至今日,情况尤甚。
真正的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样的资本形成模式也就变得更为重要,
创新者需要这些机制的支撑,才能熬过时间和资源的考验,
真正淬炼出有价值的创新,带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这对于台湾的现况来说真的非常重要。
创新,是一条艰苦的路,如果你是一个创新者,
就要知道这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但也正因为如此,
你的人生才有机会比别人精采,所以你应该仔细衡量自己的情况,
承担自己可以承担的风险。
如果是创投(或自称是),那就要知道有许多创新者们正等着你们伸出援手,
与他们一起承担风险。
如此,这条路,会好走很多。
沿途的风景,也会美丽许多。
作者: eating182 (派大星也需要爱)   2015-09-12 21:00:00
好文推 越缺乏的东西越挂在嘴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