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解析BBC中英教育比拼:想读名校就得用功

楼主: wladimir (wladimir)   2015-08-29 02:30:55
解析BBC中英教育比拼:想读名校就得用功
http://edu.sina.com.cn/a/2015-08-27/1046262766.shtml
  瞭望讯(作者:陈志文)在“中国老师远征英国”的BBC电视片中,尽管中国老师与英
国学生间撞击出了一系列矛盾波折,但最终以“中式教育三科全胜英式教育”而告结束
。这样一部不乏设计的真人秀节目,播出后在中英两国引发了预料中的强烈反响。
  立场鲜明的各方弹赞中,不乏英国观众对自己教育的反思,也同样挡不住在“胜出
”的结果中,中国网民继续吐槽中式教育的“抹杀个性和应试之弊”。
  事实上,在该节目刚刚播出,集中展示了中国老师与英国学生的尖锐冲突时,原英
国伊顿公学的教务长Oliver Kramer就曾言:如果这些老师来的是伊顿公学,那他们肯定
都会很开心,不会让老师失望。
  英国教育[微博]真相:“好学校”都是私校
  有评论说,Oliver Kramer不小心说出了一个英国教育的真相,即英国的“好学校”
,并不是电视片里那样的。
  这里所说的“好学校”,指的是西方以私立学校为核心的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某种
程度上也是目前中国望子成龙的家长[微博]们所普遍期待的教育和学校)。以笔者近年所
见,这位伊顿公学原教务长的确点出了问题所在:即只要是想得到进大学名校这个精英
教育的阶段性结果,就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并进行严苛的修养自律。
  在西方的教育生态中,基本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大众教育
体系,一个是以私立学校为核心的精英教育:前者在保证基础,后者在满足更高或者更
个性化的需求;前者的学生家长对子女少有精英期待,学校管理也相对宽松,对学生学
业目标并做严苛的要求,很多学生的目标只是达标毕业;后者的家庭则往往对子女有进
名校等精英教育需求,这类学校也往往有着严格的“36项军规”,对日常行为习惯都有
着极高的要求,在学业上,则是没有分数不要进来。
  比如伊顿公学,不仅有着严苛的清规戒律,还有禁足、体罚等惩戒手段。在中学6年
,绝大部分人需提前学习完中学课程,进入难度更高的大学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一年
四季只能穿黑白两色的校服;少部分能穿灰色裤子、紫色马甲,或佩徽章的则是获得了
不同荣誉的学生,因为学校希望把他们与普通学生区别开来。
  美国精英教育:四小时睡觉四杯咖啡
  一位在美国明尼苏达一所私立学校学习的中国学生,曾这样写下自己的感受:“出
国之前大家都会说国内应试教育如何艰难,美国课业如何轻松简单,结果出国之后发现
所谓的简单都是鬼扯”。据介绍,这所学校有非常严格的校规,并制定了白卡红卡制度

  “如果违反一般校规会被给白卡,例如旷课,一节课一张,校服不合要求一张,及
至顶撞老师等也可以有白卡。两个月累计三张白卡就会有一次禁足。如果学生逃避禁足
,则等同于一张红卡。
  红卡会伴随留校察看、校外滞留及至开除,而且红卡入档无法撤销,一般在收到一
二张红卡后,就离被开除不远了。
  而要拿到红卡并不难:学校有14条重点校规,违反其一便可拿到红卡,比如任何形
式的作弊……这些校规中,甚至包括一些中国学校可能不怎么管或者顶多请家长的条例
。”
  美国曾获得普利策奖的著名记者爱德华·休姆斯( Edward Humes )曾写了一本书,
纪录了美国旧金山最著名的一所公立中学——惠尼中学,即虎妈的女儿所在的学校。在
这本书的第一章,记录了一位优秀的高三女生的一天:
  第一章的题目就是:魔法数字四:睡四个小时,喝四杯咖啡,得4.0的GPA(满分)。
  原因很简单,她的理想就是HYP(哈佛、耶鲁、普林斯顿)
  这所中学聚集了旧金山一批非常优秀的中学生。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到这所中学读
书,不惜巨资在附近购买一栋学区房。事实上,目下在中国非常热闹的“学区房”这个
词,就是美国人的发明,而不是中国。
  在美国,有3万多所高中,但是,大家梦寐以求的HYP的学生,多数来自1000所左右
的高中,基本上相当于中国的重点中学了。同样,在英国,伊顿公学等优秀的中学,虽
然学生总数只占英国的7%左右,但却给牛津剑桥等著名大学提供了50%以上的生源。
  中式教育:目标引导学习方式
  中国家长普遍在意的“上大学、读名校”,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这类精英教育,而这
类教育,要求中都缺不了两点:一是学业要求高,课业负担重;二是注重日常行为习惯
的培养,所谓更有教养,更知道管束自己,而不是由著性子放纵。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奥
巴马妻子对几个孩子的要求,那几乎就是虎妈一个了。
  欧美的教育思想有可鉴之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罔顾中西不同的教育体系,
只说其一、以偏代全地误导学生和家长。事实上,类似的误导式话语我们已经听了很多
年,似乎强调刻苦用功、奖惩约束、不天天玩乐的教育,就意味着在抹杀个性和创造力
,就是必须改革的“应试体制”——而很多家长也许不知,迄今为止,美国仍有19个州
在法律上是允许体罚的。
  所以,在评论中国教育时,首先要瞄准问题。没有人会鼓励倡导所有人都去做精英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你对孩子的期望与定位是什么,就要去更多参照哪个人群、
哪类学校的教育,而不是“站在这个跑道上,说著那个跑道的话”——这方面,在美的
华人已经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
  对于专家,主管部门,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知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定位与诉求
,同时结合我们特殊的国情。我们的私立教育仍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无法起到支撑中
国家长对精英教育的庞大需求,现在要做的,是针对这种教育需求,找到适合我们自己
的解决方案,而非“只看一点、不顾定位及整个教育体系”的妄自菲薄、盲目照搬。(来
源:瞭望 作者:陈志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