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创作] 清廷南征记—空缺的皇位

楼主: joyjoey0311 (想不到午餐要吃啥)   2023-07-21 21:50:01
因为大家对南明在己丑之难中,皇室与官员全部离城的状况有很多的疑问,所以这边我再
把整体状况说明一次,大家会比较清楚为何会发生这种事情。整个己丑之难基本上可以分
成数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我会进行个别说明。首先说明南明朝廷内部的局势。
朝廷内部:
在己丑之难发生前,先出现了一个大事件,就是明孝陵被清军占领。围绕这个事件,大臣
基本上有两个处置方案。
方案一:继续闭门守城,由于清军远道而来,补给迟早见底,因此此派的主张是利用南京
城高墙厚的优势,消耗清军,等到清军被消耗殆尽后再出击。这派的主张者以秦王极其仅
剩的亲卫为主,在军事上是采取正道。
方案二:率领民兵出击,夺回明孝陵,这一派主要是由正平帝为主进行主张。
虽然当时的秦廷看似支持秦王,然而明孝陵被占其实也引发许多大臣的不满,因此当下明
廷内部可以分为三派:出击派、守城派与中立派。后来正平帝就是率领大量民兵与出击派
的少数大臣出击。由此进入阶段一:夺回明孝陵。
阶段一
当正平帝率领民兵出击时,其实此时秦廷内大部分的大臣还在岗位上,而南明宗室也没有
一并行动。最主要就是因为大家其实也没啥把握,因此这充其量只是政治赌博罢了。然而
清军却被士气高涨的民兵给击败了,由此进入阶段二:追击清军。
阶段二
当进入阶段二时,秦廷内部开始发生变化,开始有中立派的大臣派出自己的子弟、门生积
极加入战斗。而秦王的亲卫中也有人见机不可失,偷偷加入战斗。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民
兵得以在栖霞山、宝华山追击上清军,并趁他们尚未整军时再次击败。而至此便进入第三
阶段:包围清军。
阶段三
在进入阶段三时,此时清军的战斗力已经被消耗许多,可用战力人数只剩下大约6000人,
同时在撤退时也丢失了许多火炮,另外当时清军渡江时并没有带上太多马匹,因此剩下
来的清军以步兵为主。
相反的,光是驻守于宝华山、栖霞山的民兵人数就不下5万人,加上镇江民兵以及其他后备
队,民兵与清军的军力比超过十倍。到了这个时候,几乎所有中立派的官员都加入战斗了
,而正平帝也是在此时才派人回到南京,让其皇弟与两位皇叔前往前线。同时秦王和原先
守城派的官员也在此时离开南京。至于为何会有这种状况,我们还要从南明立国的精神说
起。
南明政治
南明的立国精神与其说是保大明,不如说是抗清。在这个原则下,所有大臣、藩王与皇帝
本身的合法性都需要建立在抗清这件事情上。最有实力,最积极抗清的势力才能获得统治
的合法性。除此之外,南明自建立之初,内部也不乏以通敌为由而被判流放、处斩的大臣
。此这也是为何所有大臣与宗室和秦王在最后都离开南京城,加入包围的原因。
以当时的角度来看,清军的覆亡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如果此时南京城中这些守城派的人
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战争的话,当清军被消灭后,他们可能会面临被罢官、甚至是被抄家
的下场。对于这些官员来说,如果要继续延续政治生命,就只能趁此时加入战斗。至于为
何不单纯派遣子弟门生参战就好,是因为当时的清军人数只有6000人,所以大部分官员并
没料到会被翻盘的状况。为了最大化战后的政治筹码,大部分大臣会选择亲自上阵。
至于正平帝为何带上其他宗室,这也是主要为了战后能够迅速接收秦王的势力而产生的作
为,毕竟当时清军与民兵的军力比超过十倍,同时清军也没有大量骑兵与砲兵,所以正平
帝才会做出此判断。
很高兴大家可以这样一起讨论,感觉可以让架构更完整。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提问题或是建
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