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18世纪初期至中叶东北亚开发史-雅克萨战争
满洲水文系统
满洲地区的河流基本上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一个是南方地带的辽河系统,一个是北方的
黑龙江。辽河灌溉了辽河平原,并催生过往传统燕地的发展。而更北方的黑龙江统则流经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及黑龙江谷地,这些地形共构成满洲地区。
清廷如今想要开发东北并不是单纯将八旗移民至满洲地区就好,还需要重新活络满洲经济
。经济的流动首重于商品的运输,说到运输货物最有效的方法,水运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中原地区的京杭大运河带动了长达千年的商业开发,长江的水运也让江南地区常保富庶。
虽然东北平原有松花江与嫩江流经,并透过黑龙江抵达日本海。然而黑龙江出海口会有结
冻问题,同时黑龙江的出海口地处偏僻,因此利用黑龙江出海口作为转运货物的重点发展
区域是不现实的。因此康熙计画将南方的辽河与北方的松花江利用运河连接起来,如此一
来一方面满洲地区的货品就可以透过辽河输送到黄海,并进一步转运至天津、山东,甚至
是朝鲜与日本;另外一方面辽河则可以透过松花江丰富的水源进行灌溉,将原先的辽西平
原进一步开发。
松辽运河计画
松辽运河的计画在1700年正式开始,清廷将松辽运河的开发分为数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是将辽河东部支流的东辽河向北延伸,与长春的伊通河连接。第二阶段就是将伊通河的河
流向东延伸,最终与松花江汇流。修建运河会是一桩极为浩大的工程,而松辽运河又是位
于荒凉的东北,在缺乏人力的情况下修建更是困难。好在清廷对于治理河流已经有相当的
经验,
在顺治一直到康熙年间,从北京引往天津的无定河(今永定河)经年泛滥,在结束与南明之
间的战争后,拓荒(满洲开发)、驱俄与治河便被康熙视为首要的三项政务,其中的治河指
的就是无定河的治理。在早期,清廷治理无定河的方式主要是筑堤以防范洪水来袭。然而
就如同黄河治水一样,无定河也在多次泛滥与筑堤中越来越高,逐渐有形成地上河的趋势
。
在清廷官僚的努力规划下,康熙最终采取筑堤束水的方式,加速无定河的流速,使无定河
的河床加深,进而达到稳固河道的功效,最终使河水不再泛滥。至此无定河北改名为永定
河,康熙也完成他的其中一项目标,并使北京周遭的水文环境变得更加稳定,也更有利于
将粮食从辽河出海口运往北京。
康熙准备利用治理永定河的经验,利用束水攻沙的方式协助运河的开辟,他派遣治理永定
河的官僚前往辽河,又多次亲自前往盛京,巡视当地水文、地理形势。最终
通往长春的松辽-伊通运河在1702年正式动工,在施工期间,康熙曾多次派遣四皇子—雍
亲王至盛京考察运河运行与开凿进度。在克服人手短缺、因夏季长度有限而导致的施工期
过短以及下雪导致的施工延宕,终于松辽运河的第一段于1707年竣工。而第一段的松辽运
河也被康熙命名为济春河,意思是指可到达长春的运河。
在松辽运河的第一段完成后,为了确保运河可以顺畅作用,而后,为了确保济春河能够畅
行无阻,清廷又在长春与盛京之间开辟多的湖泊,将东北平原的沼泽之水引入,一方面达
到排水的功用,一方面可以补充运河所需。
在开辟松辽运河的第一段后,清廷如今可以沿辽河一路北上至长春,这不仅带动长春的兴
起,更让南满洲地区的经济逐渐发展,同时这条运河也让清廷得以利用满洲丰富的林业资
源,开始在辽宁打造舰队,以抗衡盘据于黄海的郑军—朝鲜义军残部。
附注一:松辽运河南段流经地区示意图,深蓝色线条即为济春河(当时流经沈阳的浑河与
辽河是同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