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详见于:17世纪东南亚华人武装势力
台湾战役 (二)
在决定利用荷兰内部的派系斗争后,郑成功决定开始针对不同派系进行谈判。他首先找到
目前就任台湾长官的维堡,说明郑成功攻打台湾的原因是来自当地汉人请求,由于当地汉
人不愿交税给当地的教会人员,因此才决心攻打台湾。他又向维堡说明,如若荷兰人能够
撤离热兰遮城,郑成功将继续开放大员作为荷兰人贸易的港口,同时荷兰人也依旧可以在
此进行补给。而文芳商号更是直接针对维堡说明,如果他能够放弃大员,将会给予其优越
条件的津贴。
当时的台湾长官维堡早已认为随着中国战事的展开,加上郑氏集团的竞争,台湾的收入早
已江河日下。加上文芳商号的重金贿赂,这让他很是心动,然而他也必须说服其他史诺克
与其他行政派的人员。对此,郑成功再次提出新条件,他将会指定史诺克与其他行政派官
员担任荷兰驻大员的行政人员,同时安排其船只让低阶行政人员与士兵离开。同时间,郑
氏集团与文芳商号的海上联军击败荷兰援台舰队,种种不利因素加上优渥条件终于说服维
堡与行政派官员,他们准备将热兰遮城开城并撤离台湾。
然而以揆一为首的教会派却决定抗战到底,他们纠集部分不愿离台的士兵与低阶官员,继
续据热兰遮城而守。这引发郑成功的愤怒,他下令铁人军开始强硬攻城,然而收效甚微,
郑成功原先欲威胁维堡带路攻击热兰遮城,然而被属下劝阻。就在郑军一筹莫展之际,一
位逃往郑军的日耳曼佣兵中士拉迪斯向郑成功报告,他提出维堡的离开早已使守军士气下
降大半,同时也说明位于热兰遮城周遭的乌特勒支堡的战略重要性。在拉迪斯的协助下,
最终郑军功课乌特勒支堡,揆一等教会派最终只能选择向郑军投降,此时已是1652年11月
。
郑成功虽然夺得台湾,但此时的台湾大部分地区仍然荒芜,同时岛上原住民也并不服从明
郑的统治,这让郑成功一度想要放弃台湾。然而此时随军的兵部右侍郎兼太常寺卿王忠孝
认为既然已攻得台湾,不如将台湾做为新的粮仓来源,嘉南平原一带平原广大,这是在闽
南地区缺乏的重要资源。原先郑成功期望王忠孝与其他寓居于厦门的士人可以移居至台湾
,一方面可以避开清军的攻击,一方面可以协助经营台湾。
不过此时王忠孝还是期望能够返回中国大陆,继续投入抗清事业。他以年事已高为由,婉
拒留守台湾的职责。不过他向郑成功引荐陈永华,建议郑成功将此新得之地交由陈永华经
营。于是郑成功将大员改为东都,并让陈永华担任东都府丞,暂代从缺的府尹职责。
陈永华在台湾开始建筑水利设施,修筑盐田,同时在安平地区开始修建船只工厂。并且从
福建地区招募移民,逐渐将台湾建设成重要的粮食与生产基地。而台湾也将成为明郑发展
的第二腹地。不过当前的台湾依然是座荒岛,难以成为郑成功需要的粮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