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8月8日)
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号容庵,
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称袁项城。
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清朝总理、北洋新军领袖,
其对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有极其卓越影响与贡献。
袁世凯出身官宦家族,于清末投身淮军,
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
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军
被清廷委以重任。
回国组建新军,襄赞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
自道员、巡抚、总督累升,至入值军机处
甚至总理大臣,成为清末头号权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协调宣统皇帝
还政,协调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后,
带领民国走过初期内外交逼的混乱
以及立下对日交涉的典范最终在
多方压力交杂压迫下积劳成疾
于1916年8月8日病逝,后来葬于河南安阳
后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
* 早年生涯 *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出生于河南省陈州府
项城县袁张营一个官宦家族。
父祖多为地方名流。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
袁世凯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
并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
为淮军重要将领。
他出生的那天,袁甲三正好寄信至家,
言与捻军作战得胜。他的父亲因此将他
取名为“凯”,并按照家族族谱的昭穆
“保世克家启文绍武”,给他命名“世凯”。
袁世凯自幼过继给袁保庆为嗣子,少年时随嗣父
先后到济南、金陵等地读书。
袁保庆病故后,1873年冬,堂叔袁保恒获
同治帝三个月假期返回项城,与侄子袁世凯会面
袁世凯获得赴京念书的机会。
然经多年乡试不中后将所学书籍付之一炬,
并表示“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
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
1880年,袁世凯决定弃文就武,投靠吴长庆,
加入庆军,吴长庆为袁保庆的结拜兄弟
出身淮军,为庆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
督办山东防务。
袁世凯从陈州出发,先前往上海,之后再到山东
登州吴长庆大本营所在地。
* 崭露头角 *
1882年,袁世凯23岁,藩属国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高宗李熙之父李昰应兵变夺权;
亲中的朝鲜事大党请求清廷出兵平乱,
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前往协助吴长庆的
幕僚马建忠设谋,要袁世凯将李昰应拘捕
李昰应被掳后,袁世凯以“通商大臣”
身份驻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建亲军与镇抚军
并控制税务。
1884年,朝鲜分化为新旧两派势力。
一派是以闵妃为首的外戚集团,另一派
则是要求改革的士大夫激进派。
以金玉均激进派为代表的“开化党”
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被“事大党”
及闵妃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
欲挟制王室,袁世凯当机立断,
指挥军队击退日本军,日本人对袁世凯恨之入骨。
1885年,袁世凯被封为
“清朝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
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
1887年8月开始,朝鲜政府先后向日本和欧美
各国派遣使节,以对国际社会宣示其外交自主。
大规模的独立外交活动,引起清政府不满。
1894年初,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形势紧张,
朝鲜国王向中国借兵镇压,根据《中日天津条约》相关条款,日本同样向朝鲜发兵。
中日双方对峙相持不下,7月25日日本军队在丰岛海面对清军发动袭击
挑起丰岛海战,进而引爆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10月24日,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
入侵中国境内。袁世凯唯恐奉天危急,
急撤至新民厅,随又奉李鸿章急命火速赴
前线驰援无奈不敌又退回新民。
* 小站练兵 *
中日甲午战争以清军海陆皆败收场
袁世凯奉命随军撤回天津。
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获“知兵”之名
李鸿章等大臣乃于1895年举荐袁世凯,
负责督练新军,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命袁世凯接替胡燏棻练兵。袁世凯派人到
鲁、苏、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骑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军,
袁世凯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的练兵,
史称“小站练兵”,这股兵力后来成为
清末陆军主力,也是北洋军阀的雏形。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以德军为蓝本,制订一整套
近代陆军的招募制度、组织编制制度、
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
以及粮饷制度等内容的建军方案,
基本上摒弃了八旗、绿营和湘军、淮军的旧制。
在军事装备上,袁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
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小站练兵促进了清军的近代化。
* 庚子拳乱 *
义和团在山东排教,暴动杀死许多外国和中国基督徒,引发欧洲各国不满。
1897年11月山东曹州府爆发“曹州教案”,两名德国神父被杀。
由于此地的天主教圣言会受德国庇护,德国以此冲突为借口出兵山东,
武装侵占胶澳地区。后引起连锁反应,俄、英、法等竞相效尤,纷纷争占租借地。
义和团兴起于山东后,历任山东巡抚李秉衡、张汝梅和毓贤在不同程度上
同情义和团,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拳民,其中毓贤态度尤为明显
甚至煽动民众闹事袭扰洋人,这引起列强对他的不满。
1899年12月5日,美国公使康格径向总理衙门
提出,要求撤换毓贤,以平息山东民教纠纷
美国公使称:“假如没有足够武力的话
可把天津操练得很好的军队调去协助”
不点名的推荐袁世凯代替毓贤。
此意见亦符合慈禧太后及荣禄罢免毓贤,
任命袁世凯的想法。
12月6日,袁世凯被任命为署理山东巡抚。
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爆发,山东省在袁世凯治下得以维持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
* 清末新政 *
1901年李鸿章去世,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成为疆臣之首、北洋之主。
同年他顺利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天津。
任直隶总督期间,袁世凯大力襄赞新政,
包括废除科举、兴办学校、督办新军、
发展实业、奖设工商等。
1901年上奏呈请建立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前身),后来参与到北洋大学
(今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工艺学堂(今河北工业大学前身)的建设中
他一手创办的北洋军医学堂成为今天中华民国最高层级的军医学校国防医学院。
由他倡导的北洋新区,是中国地区率先采用西方现代都市计画理念而建成的城市新区。
袁世凯以小站练兵为基础,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六镇,后改为北洋陆军重新编制,
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
因溥仪年幼而由隆裕太后垂帘听政,醇亲王戴沣任摄政王。
3月9日,康有为致书梁启超,力主联络肃亲王善耆以打击袁世凯。
由于载沣反对袁世凯的许多新政措施,并建议隆裕太后解除袁世凯所有职务,
于是隆裕下诏解除袁的职务,袁见形势不利,决定称疾返回河南,
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彰德府洹上村(今河南省安阳市)。
在此期间,袁韬光养晦隐居时 仍透过各管道关心政事与联系人脉。
* 东山再起 *
1911年10月10日新军陆军第八镇兵变
引爆武昌起义,并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
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后相继有
多个省宣布独立,支持反清;
为取得交战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势力
均主张组建中央临时政府。
清政府内部清楚知道中国国内
仅有北洋军可以抵抗叛军,
于是命陆军大臣廕昌率军南下镇压起义,
但廕昌无力驾驭北洋军。
奕劻及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
深感局势严重,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
英美等国公使也建议起用袁世凯,载沣见
内外一致认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
唯有于10月14日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
派其南下压制起义。
湖北
1911年10月27日,袁世凯接任钦差大臣,
任命冯国璋为第一军总统,立即对湖北革命军
展开攻势。
30日,冯国璋纵火焚烧汉口,
迫使革命军退守汉阳
11月27日又攻占汉阳,革命军撤入武昌。
河北
1911年12月18日,耿世昌率领五百余革命党人,发动任丘县起义。
袁世凯闻讯,从保定调动两营淮军前来围剿,最终将其彻底剿灭。
1912年1月3日,滦州起义军在知府衙门宣布起义,成立北方军政府,
声明从属中华民国,议和期内“袁氏不得派兵来攻”。
袁世凯则拘禁冯玉祥在海阳,令其无法与之会师。
山西
吴禄贞遇刺后,燕晋联军破产,袁世凯派北洋军第三镇开赴山西,兵迫娘子关。
1911年12月12日,北洋军炮轰娘子关,革命军弃关退走。
山东
1911年11月12日,山东宣布独立,袁世凯任命张广建为山东布政使、
吴炳湘为巡警道,赴济南迫使都督孙宝琦取消独立。
奉天
1912年1月,蓝天蔚筹划组织北伐军两千人在烟台登陆。26日,袁世凯电告赵尔巽:
“蓝天蔚现暂驻烟台为根据地,拟日内派一支队于貔子窝附近登岸,其余大队于日本租界
域外之地点登岸,进攻奉天、牵制北方各军,希饬严密探访。”
又派人到沈阳跟赵尔巽和咨议局议定办法五条,其中第三条是严搜民党,第四条
是驱逐“急进会”会长张榕。
* 清室还政 *
随着战事延长,部分革命党人、相继独立的各省、海外华侨希望袁世凯赞助共和,
他们中有的希望袁回旗北向对付清廷,有的发出推举其担任筹备中的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的邀请。如10月27日,黎元洪劝袁率部下健儿回旗北向;
11月2日,伦敦和芝加哥华侨电报,称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
11月9日,革命党人黄兴以南方民军司令名义亲自致电袁世凯,将袁世凯与拿破仑和华盛顿
做类比表示若袁能直捣黄龙,南北各省都会听命于他;
11月12日,黎元洪又向表示,只要袁“能来归”第一任之中华共和国大总统就非袁莫属。
另一方面,10月29日张绍曾等将领联名向朝廷施压,请求清廷尽快立宪,以政治变革回应
南方独立各省立宪派的诉求,史称滦州兵谏。
兵谏次日,清廷便宣布特赦国事犯(即政治犯),解除党禁。11月1日清政府又宣布解散满人皇族内阁,11月3日宣布《还政于民》与紫禁城
【无血开城】,满清结束近280年的统治,中国结束帝制走向共和
资政院于11月8日推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1月13日袁世凯从南方抵京组建组阁,11月16日
以汉人为主的袁世凯内阁名单公布
11月26日,北洋军一举攻克汉阳,同时英国
驻华公使朱迩典有意调停战事,
愿意促成袁世凯内阁与黎元洪停战议和。
起义军在节节失利的情况下,黎元洪通过英国驻汉口总领事与袁世凯联络,
有意停战,并于11月30日达成停战协议。
12月1日 革命军与政府军签下停战书,双方作战大致平息。
在北京欢庆的民众聚集在紫禁城外天安门前,
挥舞著黄龙旗或是铁血十八星旗
向在城楼上与国民挥手致意的袁世凯高呼
【民主万岁!】 【共和万岁!】 【袁大总统万岁!!】
12月2日,《时报》发表袁世凯的政见,他呼吁各方以大局为重,
政府军与革命军解除对抗,以避免国家分裂,
他会与进步党中的民主共和派和君主立宪派通力合作,使各事都能处置妥当。
* 中华民国成立 *
在南方独立各省为组建中央临时政府召开的联合会中,1911年12月2日《汉口会议》
确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来归”。
12月4日的《上海会议》根据《汉口会议》
的精神,决定暂缓选举临时大总统,以虚位待袁,
同时决定大总统职权暂由大元帅行使,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遭到黎元洪等人反对。
《南京会议》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因其在武昌,不方便到南京工作,所以让黄兴代职。
黄兴力辞不就,组建中央临时政府陷入僵局。
12月18日,袁世凯和黎元洪派代表在上海就体、清皇室善后、大总统的确立等问题展开
讨论这样结果是同盟会不愿接受的,12月29日,同盟会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
提出成立临时政府,并选出孙文为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12月31出版《纽约时报》
报导指出参加这次选举的代表未经各省民意正式授权,仅持有各省督军或领导人信函。
孙文致电袁世凯,解释原因称东南各省久缺统一机关
行动困难,总统之职只是暂时担任。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当日办公回府路上,
遭到中国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炸弹暗杀,
炸死袁侍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
后袁称养伤不出宅邸,南北谈判陷入僵局。
1月18日,孙文以提出《五条要约》的方式
向袁世凯摊牌,企图做实南京临时政府。
经过反复修改又于1月22日公诸报端将幕后谈判
全部曝光,势同最后通牒,这不但令袁世凯极其尴尬和不满
也让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尽失颜面。
袁世凯以孙文提出的条件与南北双方协商的内容
不一致为由拒绝接受,
袁世凯认为,如果清帝退位后各国不能及时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又不能统一中国,便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无法维持秩序。
如果孙文一定坚持己见,他不得不作废先前谈妥之事。
期间,革命党孙文黄兴与陈其美等人同时推动向英日俄等外国势力借款
以筹备与袁决战,但未有所获。
袁为少生枝节,屡屡向孙妥协,同意同盟会多人
进入总长之列,同盟会最终如愿以偿。
* 临时大总统 *
南北议和后,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
“赞成共和”,孙文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2月14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批准。
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促使清帝还政后,孙文及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防范袁世凯独裁,
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孙文辞职时提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
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项条件袁在复电中称
自己“德薄能鲜,不敢承担总统一职;如今北方危机四伏,
险象环生目前不便南下;自己经反复思量后,与其孙大总统辞职,不如世凯退居”
电报公布后,各方舆论纷纷反对定都南京。
孙文随后与临时参议院讨论投票决定定都地点
结果参议院以20票的压倒多数反对定都南京,但孙仍坚持主张,最后在黄兴的威胁
及吴玉章等人的疏通下,临时参议院又重新投票,最终仍以
些微票数决议定都北京。
2月29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成立北洋政府。
3月11日,孙文颁布了临时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表示拥护《临时约法》。
唐绍仪内阁在施政上反映了同盟会约束袁世凯的
要求,引发袁世凯的强烈不满。
6月间,国务总理唐绍仪任命非袁嫡系的王芝祥
为直隶总督,袁世凯原本同意,后指使北洋将领
通电反对,并不经内阁副署发表了改任王为
南方军宣慰使的命令,破坏责任内阁制。
内阁问题发生前,袁数次宴请武昌起义的功臣与
同盟会要员至北京会面,阐述其治国之理念与计画深得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信任。
8月下旬,孙文和黄兴北上,孙在北京停留20多天,与袁世凯会面13次,
希望袁世凯作正式总统,十年内练陆军百万,建筑铁路十万里
袁世凯授予计划全权。为了让袁世凯放手作为,孙、黄同意由赵秉钧出任内阁总理。
9月25日,袁世凯发表八大政纲。
10月,梁启超得到袁世凯的谅解,从日本返国 在北京受到袁世凯的隆重欢迎,颇受感动。
1913年 2月 民国首次国会选举前夕,孙中山身体急速恶化忽然于上海病逝。
举国在悲伤情绪下国民党获得多数席,该党理事长宋教仁案约法出任国务总理,
并主持中华民国首次国葬仪式,担任孙文治丧委员会主委。
然而仍有广大孙中山支持者,认为孙文之死袁世凯是幕后主使者
于四处发起反抗暴乱,5月袁世凯宣布所有革命党为乱党。发出最后通牒:
“现在看透孙、黄之辈除捣乱外无本领。
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我受四万万人民付托之重,
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人捣乱。自信政治军事经验,
外交信用,不下于人。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未尝不愿,然今日诚未敢多让。
彼等若敢另行组织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伐之!”
袁下令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及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并派兵南下。
7月12日,李烈钧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
随后安徽、广东、福建、湖南、上海和重庆相继宣告独立。
9月,冯国璋与张勋攻占南京,各省相继取消独立,北洋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
黄兴、李烈钧和胡汉民等人纷纷被捕身亡或流亡海外,革命党势力遭到重创。
* 正式大总统 *
1913年10月6日,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中,同情革命党派与袁派展开激烈角力
数千拥戴袁大总统民众包围国会,打着“公民团”的旗帜,
叫喊“今日非将公民所瞩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
从早上8时到晚10时,议员挑灯夜战,
连续投票3次。然而,在前两轮投票中,
袁世凯仍然分别只得到了471票和497票,
未达到法定3/4的票数规定。
最终袁世凯仍获多数票当选为正式大总统。
10月10日,袁在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就职演说中,
谈及个人从政生涯及共和国成立后,法律、道德、教育和实业发展等方面问题。
* 对日和约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袁世凯政府要求德国把侵占的
山东半岛权益交还中国遭拒。
当时美国注意力已转移至欧洲,而英国则希望日本能成为在其远东的盟友
日本于是在8月23日以英日同盟(协约国)为理由出兵占领了德国
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胶澳地区(今属青岛市)和山东胶济铁路沿线地带。
袁世凯政府分别在1914年11月18日和
1915年1月7日两次要求日本政府从中国撤军。
民国初期,临时大总统孙文所主导的南京临时政府
为从日本获取资金,打算与日本军部关系密切的
三井物产森恪签订近乎出卖中国主权的
《中日合办汉冶萍借款合同》。
1915年2月2日,日本趁欧美各国无暇东顾之际,
秘密向袁世凯提出了五号共计二十一个条款
(简称《二十一条》)的无理要求
而其中部分条款就是以孙文早前提出的
若干出让中国主权的条款为底本,
如有关汉冶萍公司的条款及孙文与森恪之间达成
的以租借满洲给日本为条件的秘密借款案。
日本还逼迫袁世凯政府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华
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洲及蒙古的
权益,以及承诺聘用日本人为顾问。
日本的要求等同于将中国纳入成为其保护国。
美国闻讯虽对日本提出抗议,但日方并没有收回
其主要要求。
从1915年2月2日到5月7日,历时105天
袁世凯政府与日方谈判20多次。
在谈判中中国代表对日本的要求多有抵制。
袁世凯政府采取各种办法拖延时间
并向社会各界透漏日本之无理要求,
以期国际社会干涉此案,并唤起国内舆论讨伐日本,国内
民众反对《二十一条》的呼声日渐
4月26日,日本代表提出最后修正案,做出一些
小让步。5月1日中国方面提出修正案仍坚持自己
的立场,于是日本政府删除对中国最为不利的第五号要求。
日本政府终于恼羞成怒于5月7日向袁世凯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5月9日下午6点前答复
否则将执行必要之手段。此时的日本摆出大战一场的姿态,军舰在渤海一带游弋,
山东、奉天兵力增加,关东戒严,日侨纷纷回国。
5月8日袁世凯召集政府要员开会,袁世凯认为
日本已收回对中国最为不利的第五号
各条款,其他条款已非亡国条件,为避免开战,
所以接受日本条件。
在日本的胁迫下,袁世凯政府5月9日在回应了
日方的最后通牒后将当日定为中国国耻日,史
在条约文字内容上仍有不少折冲,最后于5月25日在北京签署《关于山东省之条约》
《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13件换文,总称《中日民四条约》
与《二十一条》原案比较,中国损失相较于原案已尽可能减小到最低程度。
* 革命再起 壮志未酬 *
签署民四条约后,革命党声势再起 爱国志士痛斥袁为【国贼】
恨不得天诛立刻杀之,甚至有人自尽死谏
以求民国政府收回成命。一时再度烽火遍地
此役中从北洋时代就跟着袁一起打天下的
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再度建功
三人并称 【民初三杰】,各有龙、虎、狗的称号将
流窜的革命势力平定镇压后,再次稳定局势。
1916年袁世凯积劳成疾,健康急转直下
至3月大部分时间只能卧床,神智也逐渐不清
政事遂由黎元洪代理,即使有英、美等
驻外国使馆医师协助下也病情仍不见好转
最终于8月8日凌晨逝世。
尽管他在遗嘱中说“余之死骸勿付国葬,由袁家自行料理”,继任者黎元洪则以
“民国肇建,......(袁世凯)奠定大局,苦心擘画,昕夕勤劳,天不假年......
所有丧葬典礼......务极优隆,用符国家崇德报功之至意”命国务院为袁世凯举办一场
集古今中外皇庶官民新旧典章于一举的国葬。令各官署、军营、军舰、海关
下半旗二十七日,9月5日出殡日全国下半旗一日,鸣砲108响,京师学校当日停课。
并由梁启超写了一篇令举国动容的祭文
民国政府根据其“葬吾洹上”的遗愿,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赶赴河南安阳慎选堪舆,
勘定吉壤,最终选定洹水北岸,工程持续近两年,由北洋政府拨款50余万银元,
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8人募捐25万余银元建成陵墓被称为“袁林”,占地近130亩。
1928年 6月民国政府于平定最后叛军据点
全国归于一统,
国会宣布定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国父
并将8月8日袁大总统逝世日为父亲节,以纪念这位奠定现代中国重大基础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