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假设] 曾国藩起兵"清君侧"

楼主: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4-11-02 21:44:48
小弟前阵子刚好才看完王尔敏先生的淮军志和清季军事史论集两本专书,
顺便也查了一点相关资料,对这问题略有心得。
曾国藩若要清君侧,我认为最好的时机并不是收复南京之后拒不裁军,
而是僧王战死后的剿捻时期。
只要李鸿章愿意支持曾国藩,湘淮军入主京师根本轻而易举,
直隶省练军万余人此时掌控在湘系的刘长佑手中,也有机会响应政变,
皇室想只靠禁旅八旗固守简直作梦。
事实上,与其提曾国藩,最容易政变的其实是李鸿章,
曾国藩在剿捻时期开始失势,此前说要清君侧的机会并不多也不大,
相对来说,李鸿章在剿捻后以淮军拱卫京畿,淮军又只听李鸿章一人,
根本无人能阻止他攻破紫禁城,发起政变易如反掌,
到时候该死的翁同龢任他料理。
至于认为曾国藩掌权后能做的比较好,那是一厢情愿,
认同西方科技的程度来说,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
曾国藩直到晚年才找淮军来帮他训练湘军用洋枪;
如果不看认同西化的程度,只看行政才能,
刘长佑建立练军时以五营为一军的想法就被曾国藩搞掉了,
虽说李鸿章也没恢复这一层级的编制,想来曾国藩也不如何厉害;
若论筹饷能力,李鸿章初期在上海争饷胜诉,
崛起后又直接干预各省人事,安插的湖南党和淮系都他自己人,
除了该死的翁同龢和讨人厌的左宗棠,还没多少人能阻止他维持淮军的规模,
相对来说曾国藩可是在还没收复天京之前就在江西争饷一案败给沈葆桢,
手握另外五省厘金竟不能支持十万湘军,战后更面临无饷可用,不得不向李鸿章求助,
处理财务的能力被比了下去。
说到底,不论是李鸿章、曾国藩或左宗棠、张之洞,
他们对西方事务和改革的了解都很初步,更别提清朝内部积弊重重,
纵使没有帝党阻挠,恐怕也难有多少改善,
顶多是把甲午战争的惨败变成小败而已。
PS:
我不是说李鸿章能力肯定比曾国藩好,而是在他比较愿意接受西方事务。
曾国藩善于草创体制,但是过于保守以至于难有更进一步的革新。
一点浅见,还请不吝指教。
※ 引述《cjol (勤朴)》之铭言:
: 这是唐浩明小说的假设
: 作者暗示认为曾国藩如果不想推翻满清
: 那也可以起兵清君侧进行改革
: 又可以实现理想 也不会过度违反原则
: 引用小说内容:
: "倘若大人当年少考虑些一己得失 多想些国家长远利益
: 毅然率师进京 实行兵谏 抬出"祖制"这尚方宝剑
: 谅两宫太后不敢跋扈 肃相恭王和大人内外携手
: 定可将国家至于磐石之上 绝不会出现今日分崩离析之状
: 虽然依然是满人坐江山 但百姓至少可以过几天安宁日子"
: 虽说作者对曾国藩研究很深
: 对如果曾真的起兵 成功机率会大吗
: 又 比起史实上湖南党天下的居面
: 如果曾成功后掌权 进行前的改革会胜过史实吗
作者: a7v333 (蠢与穷)   2014-11-02 22:30:00
作者: Hartmann (银之朔风)   2014-11-02 23:11:00
作者: lazyming (lazyming)   2014-11-03 00:20:00
该死的翁同龢...到底他有多该死?
作者: oda2007 (史密夫决战史密妻)   2014-11-03 01:48:00
后来李鸿章还有机会的, 祗能说他太忠心了.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14-11-03 10:24:00
造反有风险的 不是每个人都想当皇帝
作者: ChoshuArmy (长州军阀)   2014-11-03 10:29:00
作者: 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   2014-11-03 18:34:00
翁同龢是一群人的代表,并不是只有他有保守的想法李鸿章一直都有机会啊!只是他擅长谋国又善于保身李不愿意走激进的路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