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23 19:30
地点:城市舞台
演员:樊光耀、范瑞君、吕名尧、王镜冠、李卲婕、李辰翔
原创剧本:王靖惇
改编剧本:丁乃筝、吕曼茵
导演:吕曼茵
这出戏改编自今年六月出版的绘本《永恒的咖啡时间》。
保留了原著外公、妈妈、孙子之间的三代亲情,
但是让孙子瀚瀚“长大”成为20岁的大学生,
妈妈张念晴有了明确的行销业务工作,
外公张望改喝拿铁,最爱的摩卡则让给外婆月荷独享。
另外,编剧让妈妈多了个弟弟张念语,
大学生瀚瀚顺理成章多了个喜欢的女生叫梦涵,
还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情敌(?)叫阿奇,
三个人分别是迎新宿营演出的编剧兼男主角、女主角,和导演。
我个人很喜欢这次的舞台设计。
舞台上切出一个圆形的表演空间,以张家客厅景为主,
一方面和一开始就出现的圆形鱼缸相呼应(失智症的阿公就像是记忆只有七秒的鱼),
另一方面也隐含着一家团圆或破镜重圆的意象,
既是在反讽剧情前半段中濒临崩溃的家,
亦是预告著最后众人决定一起撑住这个家的happy ending。
圆形空间之外洒满了落叶,满满的秋天气息,冬将至,但春亦不远矣。
一片片落叶,也随着回忆飘落,
在导演的场面调度之下,回忆的段落从与现实空间的明确分界,
到穿场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客厅空间,
然后直接把客厅的圆桌当成昔日约会时的咖啡厅,
而不断落下的秋叶也渐渐掩盖了原有的界线。
再来就是沿着圆形的边,悬挂著层层叠叠、大小不一的画框,
乍看之下像是错纵复杂的芯片回路,
也似乎象征著外公脑中紊乱不堪的记忆。
空荡荡的画框,则像是脑中一时想不起来的诸多回忆。
剧情部份,由于主要叙事者一下子长大了,
绘本当中童稚可爱的氛围于焉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现实压力,
却也带出了层次更为丰富的亲情描写。
其中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张望和张念晴这一对父女。
绘本当中只提到了妈妈跟孙子都是外公的“好朋友”,
然后妈妈会煮饭给外公吃,还会泡摩卡给外公喝,
至于妈妈要如何赚钱养家、要如何兼顾工作与生活,
这种种压力小孩并不懂,也似乎没必要懂。
改编过后,观众能够清楚看到妈妈张念晴的处境有多艰难:
既要照顾失智的爸爸,还得兼顾工作进度,
而面对她那唯一的儿子,又得想尽办法弥补为了工作而牺牲的亲子关系,
再加上弟弟的“事业”还在持续烧钱,甚至为此偷走存摺和印章,
种种挫折和压力接踵而来,她再怎么坚强还是会有崩溃的那一刻。
唯有在昔日父亲于青商会演讲的回忆之中,
能够再次看见那位帅气又幽默的大老板,
然后悠然自得的与他共舞。
范瑞君细腻诠释了尽可能无私包容的母爱,
以及想尽办法都要撑起这个家的坚毅姿态,
也能在情绪堆叠之下彻底崩溃,
然后在她唯一的回忆段落中重拾天真神采。
无论要喜要悲、要苦要甜,不管是独白还是群戏,
似乎没有任何一段能够难得了她。
饰演张望的樊光耀稍稍吃了点亏,
因为他在三段夫妻回忆当中的表现,
还是会不禁让我想到他在《暗恋桃花源》里饰演江滨柳的样子。
不过,他在青商会演讲的独白段落,
那落落大方、信手捻来的自信神采,着实是位创业有成的企业家。
诠释失智症老人的时候,还真是叫人好气又好笑,
不但把失控的状态做好做满,
也能顺利抓到台词之间的空拍插话,
为每一段的喜剧和闹剧画龙点睛,
好比相声当中看似傻里傻气却主控著整场节奏的捧哏。
母子亲情是另一条贯穿全剧的剧情线。
从小就父母离异,妈妈为了家计成天在外奔波赚钱,
于是瀚瀚就交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
既是单亲家庭,又是隔代教养,
这样的设定或许可说是从绘本当中缺席的爸爸,
以及对于祖孙亲密关系的重点描述所延伸出来的结果。
不过编剧显然没有多少空间去处理缺席的爸爸(单亲家庭),
而且剧名本身就锁定在“外公”身上,
于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就偏重在隔代教养这一块,
单亲家庭的设定则只是用来加重妈妈本身的压力,
也有助于专注处理前面提到的父女亲情线。
当观众看到“以前外公照顾你,现在换你照顾外公”的“照顾论”,
与“以前妳把我丢给外公,现在妳把外公丢给我”的“弃养论”之间的冲突,
简单几句话就带出了母子对于同一段关系截然不同的解读,
显然双方在沟通上面出了问题,
因为工作而牺牲的亲子关系,也在面对长照压力的时候更显得破碎不堪。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家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以及根深蒂固的家长制观念下,
凡是子女与父母起了纷争,往往会落于长者尊贵幼者卑的窠臼,
小孩永远不懂大人有多辛苦,
小孩的反抗与辩解,在大人耳中尽是“未经社会磨练的无理取闹”。
但在这出戏中的母子关系,编剧似乎有意平衡两人的话语权,
让儿子瀚瀚能够有机会把心中对妈妈的怨说出来,
也借由儿子的迎新宿营和妈妈的新加坡会议撞期,
让这对母子正面冲突,进而有机会开始让现实延宕已久的亲子对话。
可惜的是,因为编剧着重在隔代教养这一块,
偏偏“父母”的缺席在单亲家庭的设定下约化为“母亲”一人的缺席,
于是儿子对于妈妈的种种不谅解,尽管身为隔代教养家庭的我能够理解,
却因为单亲家庭的设定而显得立论力道薄弱,
缺席的爸爸也就此莫名“逃过”亲情的指责,全都落到了妈妈身上。
迎新宿营对于儿子的重要性,原本立基于他自编自演这一点,
也可说是他上了大学之后终于可以证明自己的一个机会。
宿营剧搞出一出“嘻哈版梁祝”,
的确符合一般大学营队剧“认真玩闹”的性质,
但真的不必连导演阿奇和女主角梦涵都一起闹下去,
一个在那边莫名其妙假ABC,另一个沦为机械化的喜闹剧角色,
不但浪费了李邵婕和李辰翔这两个好演员(李辰翔所演的咖啡店老板真的很不错),
也让儿子念兹在兹的宿营剧成了一出不明所以的大笑话。
若非外公适时加入,不然我还真不知道要在台下尴尬冷笑多久。
撇除“非战之罪”,吕名尧的整体表现可圈可点,
充分表现出一位觉得自己“长大”,
也很想要证明自己“长大”的大学生。
和外公还有妈妈之间的亲情段落,有温馨也有各自的冲突,
从开始到最后,我都能扎扎实实感受到“一家人”的感觉,
仿佛他们真的一起走过了那十几二十年,
尽管在台上吵到不可开交,还是能感受到彼此之间割舍不了的爱。
或许因为之前看过王靖惇的其他剧场作品,
王镜冠所饰演的张念语和范瑞君所饰演的张念晴这对姊弟关系,
会让我一直想到《台北诗人》当中,
那位什么都往自己身上揽的大姊,以及急着想证明自己的小弟。
王镜冠其实是一位可以好好把故事说好说完整的优质演员,
尤其到了最后的告解,道出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想帮失智的爸爸记住,
也想让一开始就忘了自己的爸爸,能够至少记住他的爱,
一字一句都着实打进了观众的内心,也成功反转角色形象,
让原本看似不务正业只会花钱的无赖弟弟,有了更深一层的角色内涵。
可惜的是一开场就提到的“The Picture Recognition A.I. Networks”app,
始终没有进一步的专业说明,或是能有更多线索甚或伏笔丢出来,
让角色最后的反转更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只看到他一开始就莫名其妙用《中国新说唱》的梗来包装,
但这种节目梗早就玩到烂了,了无新意又看不到重点,
倒不如回归台词本身,强调出他善用华丽词藻堆叠却空无实质内涵的本性,
让他拥有对于事业及专业的热情,却似乎总是不得其章法,
而不是一开始就为了某种过时的趣味,赋予不相称的插科打诨形象。
整体而言,家庭和长照等相关议题,
都是原创编剧王靖惇曾在剧本当中处理过的戏剧主题,
也因此诞生了精采的“家庭三部曲”以及之前的《病号》。
这出戏将原本着重在祖孙亲情的30页绘本,
发想成为两个多小时的两幕剧,
对于父女、母子、父子、姊弟、祖孙等各组关系,
都有相当幽默、细腻又深刻的描写,而且不显得滥情。
就算是与绘本并无直接相关的剧情安排,
诸如咖啡店老板与外公张望的段落,
以及外公乱入宿营剧排练的部份,
即便在角色描写上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但从台词当中的幽默感以及喜剧节奏,还是看得出本身的文字功力。
不过,毕竟表坊这边还是由吕曼茵和丁乃筝进行文本再改编,
在不清楚改编幅度以及原创剧本实际内容的状况之下,
要就这出戏最后呈现的样貌来进行评判,或许还是有失公允。
我想我只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尽可能表达出来,
而在不忍卒睹的玩闹段落之外,
我的确享受到了一杯刚入口就尝到苦涩的咖啡,
并且越喝越苦,越喝越感受到人生当中的辛酸与无助,
直到最后才终于回甘,醇厚的咖啡香味弥漫在心口,
让我从离场到捷运站的路上都觉得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