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运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
上一站,谁离开了谁?
下一站,谁又遇见了谁?
这一站,又是谁陪伴着谁?
而人生就像是捷运列车,
不管在何站上车,从何站离去,
总有到达终站的时候。
这出戏就是想表达这般对生命的观察。
虽然分为各具特色的三位编导、三组演员、三段故事呈现,
但借由车长角色贯穿全剧与主题旋律的衔接与再现,
三段看似独立成段的生命旅程,就像是无缝挂接的三节捷运车厢,
一站一站带领着观众看见或是回忆那些欢聚与离愁。
不过,将人生比喻为列车的说法早从火车发明以来就一直存在着,
可说是老梗中的老老梗,即便换成捷运,也不见得能发挥出多少新意,
遑论有什么“非在捷运不可”的理由,让戏能成立且让观众感动。
但就这次看排的观察,三位编导都努力追寻并紧咬住那“非在捷运不可”的理由,
如王诗淳锁定台北目前唯一通往机场的文湖线,将都会游子的情感带入,
凯尔与程伯仁则挑中最有历史的淡水线,藉著与过往台铁淡水线的印象连结,赋予新生。
除此之外,三段呈现皆打破时空限制,并预留伏笔、细心推展,到最后顺利作结,
尽管说的尽是人生中常见的别离场景,但编导们都各自给了剧中角色一个大大的拥抱。
虽然三位编导平时多以演员身份为主,在剧本编排与呈现手法上仍见不足,
但也似乎是因为有演员背景,他们在角色情感及节奏的处理上都相当自然、流畅。
说到演员,这次的卡司让人相当放心,
不管是英挺的列车长林斌、俊男美女组的张诗盈和叶文豪、
笑泪交织组的王镜冠与买黛儿‧丹希罗伦,
抑或是超龄挑战组的张擎佳与张洪诚,在排练场中连椅子都要自己搬的克难状况下,
仍能真诚感受角色的呼吸和脉动,不但有爆点的地方总令人放声大笑,
真情流露的段落也每每令人鼻头泛红,让我就算看了两个多小时的戏也丝毫不倦。
在受到郑捷事件影响,不安感延续至今的社会现况下,
这出戏将人性的温暖与光亮带进捷运车厢里,也试图抚慰受伤的心灵,
尽管有些人因为意外提前下车或迷失方向,但只要我们还在车上,就应该继续向前。
不管是有过往的记忆相伴换车转乘,或是无私无悔地陪着另一半到达终点,
我们都要牢牢记住,我们并不孤单,隧道再黑暗,光明仍会在尽头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