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为了友辉老师去看《淡水小镇》。
对淡水,我实在没什么特殊感情,这学期刚好带学生认识这个剧本,春天里和他们一起看
完内敛却细腻精致的《安平小镇》以后,某日在高铁小册上看到果陀的宣传、看见了友辉
老师的名字,立马决定要去看戏,也想顺便比较两个不同版本。
相较于透著一丝哀伤、一丝人世无常的《安平小镇》,果陀2014版的《淡水小镇》,似乎
很强调“圆满”、“人就是应该两个一起做伴”这样的概念,戏里医师娘不止一次这样跟
饰演陈医师的友辉老师这样说,却让我开始疏离,觉得自己被排挤在某个圈圈之外。
接下来曹启泰先生要大家闭上眼睛回想第一次爱情来的时候,我却什么都想不起来,到底
什么算第一次?第一次有喜欢的人?第一次和别人交往/约会?第一次真的去爱和被爱?我什
么都想不起来;还有他诠释的卖冰赵伯伯实在太over了,对我来说有点难笑,以前不懂蔡
柏的好,看完曹先生对同一个角色的诠释,我懂了。
另外,下半场有些地方节奏很怪,奇怪的停顿、空拍,观众都觉得演员忘词,譬如陈少威
对艾茉莉的告白、譬如艾茉莉突然停下来等著陈少威牵上她的手,有那么几秒都空在那儿
,空的很怪。
首演在北京的版本,有意无意的放入一些“两岸情”,这些直接搬回台湾上演,都让我更
无法融入剧情,我还是忍不住会把《安平小镇》丁伯伯被问到:“如果明天就能马上回大
陆”那时的尴尬窘迫和冲突拿出来对比,在果陀的版本里,这部份的情感冲突就没那么明
显的处理,只是透过一个老兵王伯伯酒后吐真话,透过老兵的心情把中国捧得高高,台湾
代表在这部份就只是个陪笑脸的里长、一个挨了闷棍儿也不吭声的和事佬。
不过《淡水小镇》也不是全盘皆输,第三幕的处理方式,果陀版的我就比较能理解一点,
其实我一直不懂为什么女主角对重回人世以后遇到的情形很不能接受,当已经死去的艾茉
莉想去拥抱住过去时光里的父母却什么都抱不住,我就比较懂了-只有当下才是真的-虽
然这只是我的想法,我猜剧作家想表达的是人世间没什么好留恋。
虽然第三幕我还是很无法参透其中的奥妙或者说认同剧作家的观点,只是看完这个版本以
后我就问问自己,如果,如果真的还剩下没多久生命就结束,自己最想做什么?其实第一
幕、第二幕那样平凡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稳定而温暖的羁绊和情爱让我也好想知道,那
到底是什么感觉。
而不管是哪个版本,剧作家在第三幕的台词说了一堆大道理,说了人是怎么浪费生命,不
过这样不行吗?也许这样才有趣,不然我们就跟剧本里已经亡故、淡淡的看着人间的死者
一样,不是吗?为什么生的时候不能去享受生命的里的各项美好和错误、圆满与不足?为什
么一定要完美、零缺点?为什么我们不能承认面对这就是生命的本色,然后好好的去享受
这样崎岖、时好时坏的旅程?
还是凡人的我,看完《淡水小镇》后就更想念《安平小镇》,散场回家后赶快冲到夜市买
碗豆花让我重温一点安平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