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Gossiping 看板 #1MqQvdnf ]
作者: urlover (北海牧羊人) 看板: Gossiping
标题: Re: [问卦] 台湾电子付款怎么这么落后的八卦
时间: Sat Feb 27 22:10:45 2016
※ 引述《nagisaK (Ivan)》之铭言:
: 台湾用卡来消费
: 用接触逼一下的大部分都是用悠游卡
: 还要储值 麻烦
: 之前本鲁在澳洲
: 不管哪家银行
: 只要是签帐卡 不用信用卡喔
: 都可以直接刷卡打密码付费
: 如果是VISA卡有Paypass功能
: 逼一下就好了
: 银行的部分 会有两个帐户
: 一个利息很低 一个是高利息
: 扣款是从低利息的扣
: 要买东西前用APP就可以及时把钱从高利息的转到低利息
: 就算卡丢了也不怕别人乱刷(低利息钱不要放多就好)
: 如果身上没现金
: 因为澳洲跨行提款手续费靠北贵
: 如果有去商店买东西
: 通常可以跟他要Cash out-领现金
: 就比如你今天买了一罐20块的饮料
: 但想领500
: 就跟店员讲
: 刷卡就是刷520 然后他拿500钞票给你
: 机掰方便的
: 在澳洲出门很少在带现金
: 通常带张卡就好
: 反观台湾
: 麻烦的要死
: 连之前SIM卡开放绑悠游卡NFC都让一堆人高兴
: 有没有台湾电子付费超落后的八卦?
今天先来讲“线下”的电子支付。(文有点长)
20世纪就不看了。在21世纪初台湾其实有过全世界最先进的电子支付岁月,大概从2001年到2006年左右,第一次绿色执政的时期。那个时期,台湾是 Visa 和 MasterCard 重要的技术试点,而政府对于支付技术的引进也相对开放。这段辉煌时期在2005/6 的卡债风暴之后,嘎然而止。金管会对于电子支付转趋保守,一直到现在。
这一切都要从 EMV 芯片信用卡的说起。
在20世纪末,台湾和马来西亚是全世界公认的两大伪卡制造中心,举凡全球各地有银行的信用卡资料大量被窃,伪造的磁条信用卡马上就在这两个国家生产。当时芯片信用卡已经开始使用,不过芯片价格贵,仅限于法国和德国少规模试行。另外,只有芯片卡没有芯片卡刷卡机,商店还是只能刷磁条,当然也就没实际效果。欧洲的商店都是自己买刷卡机,没有实际商业利益谁要多花钱买芯片刷卡机?(客人用磁条或芯片刷卡,商店赚得可是依样价钱)。台湾不一样,台湾的信用卡收单行从八十年代就是免费提供刷卡机给商户使用,因此只要收单银行愿意,整个信用卡系统的更新
就很容易。
于是乎,政府以及银行公会推动之下,从大概 2003年开始全面启动台湾芯片信用卡机更新,中国信托、台新银行也大力发芯片信用卡。这时候的台湾,真正是站在电子支付技术的浪头。你知道吗,美国直到这两年才转换使用 EMV 芯片信用卡,比台湾大概慢了十年。(不过台湾当时采用的是 chip-n-signature 使用签名付款,后来也没有升级到欧洲使用的 chip-n-pin 个人密码认证,这也让现在的应用跟不上潮流。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等一下,这也就只是信用卡技术吗?有什么好说嘴?
刚刚说了,在商店里刷卡机才是重点。商店换装芯片刷卡机之后,银行系统跟随 EMV 的规格也必须大幅升级,而芯片携带的资料量比磁条大得多,这让很多不同的线下支付应用变得可能。而非接触式的电子支付也可以透过同样的设备进行交易,所以大概在 2005 年左右,台湾也直接成为芯片规格 VisaWave (Visa) 和 Paypass (MasterCard) 最早的试点。当时美国已经采用的 VisaWave 和 Paypass 所传递的都是磁条规格的资料,台湾则是直接跳到芯片非接触式规格。屈臣氏、顶好超市都是当时最主要的试点,Visa 和 MasterCard
还在台湾补助银行购买外接式非接触式读卡机。
除了 VisaWave 和 Paypass 之外,MasterCard 子公司 Mondex 还想在台湾推广 Mondex 卡。Mondex 的重点是他可以卡对卡转帐,只要把 A 卡插在一个手持的读卡机里头,另一张 B卡隔空逼一下读卡机,钱就直接赚到A卡。这种 C2C 交易完全不用任何网络,说来要比现在对岸的支付宝、红包转帐都要神的多。这么神,为什么没被全球采用?问题就是他完全避开了银行路径,直接踏到洗钱防制的红线。Mondex 只好改成 B2C 模式,和宏碁合资成立一家叫做万碁的公司,大概只有一个成名之作,那就是“南部地区IC智慧卡电子票证TaiwanMoney卡”,可惜这个卡也在民国
100年停用了。为什么会停,当然不适技术不好,而是商业应用没起色。
当然,悠游卡在 2002 年开始发行后,也是电子支付的先驱。你知道吗,在号称要让电子支付代替使用纸币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到了2010年左右才开始在公共汽车和地铁使用非接触式卡,在此之前大家都是买纸票。想想,还是可以小声说一下:台湾难波万 ~~
这段时期也是利用信用卡红利积点系统的黄金时期,不同的信用卡应用都有人试作。比较有名的就是远东集团的 Happy Go.
好啦,电子支付蓬勃发展,信用卡发行量大增,没有信用的人还可选用现金卡。2006年来了,号称有70万国民沦为卡奴,几个发卡银行每年动辄打掉三百亿的呆帐。本来乐于发展电子支付的扁政府又正掉入搞不清楚的政治漩涡,风险控管就成了主要政策,什么新技术都不用谈。银行政策紧缩,商户数大减,信用卡消费意愿低迷。2006年台湾最大的收单行:联合信用卡公司和中国信托几乎没有采购新的信用卡刷卡机。
好死不死,这段期间又蹦出来几个重大的商户倒闭案:水都健康休闲中心、高峰百货、新糖主义、佳姿健身中心、亚力山大。这几个倒闭案的关键在于采会员制,发售的期约礼券无法兑现之下,消费者转向银行要求拒缴信用卡费。民意为主的状况下,政府做了一个很不好的决策,要求信用卡收单和刷卡行
出面解决。原本商店和消费者的纠纷,应该是两造的问题,即使礼券无法兑现,信用卡银行都应该是善意第三者。没想到政府却要求银行吸收损失。
这是个转折点。这是个转折点。这是个转折点。台湾的信用卡应用从此趋于保守,银行一切以风险控管为先。有一阵子所有的期约交易的商户 - 补习班、旅行社... 都无法收卡。到了 2008年以后,政府在政务上“无为而治”的风气,当然也就不用太期望电子支付的进步了。
科技始于人性,应用基于环境。台湾的电子支付看起来没对岸火热,但是其实基础都在。应用不彰,政府的政策要负点责任,银行、商店和消费者的心态也要付一点责任。这就下回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