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1-1

楼主: anglesong (小雨)   2025-06-11 22:03:07
问题:
你觉得养育人类 合理花费的金额是多少 应该多早让孩子接触劳动市场体会金钱如何来的
? 为什么父母那么辛苦养育孩子 还是有养育方式各种被指责?
Ai:
这三个问题其实环环相扣,我们可以从“经济面”、“教育观”、“文化与心理期待”来
拆开看:
一、养育人类合理的花费是多少?
这是一个很现实但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根据不同国家统计:
‧ 美国农业部(USDA)曾估算,中产阶级家庭从0岁到17岁,平均花费为 23万美元以上
(不含大学教育)。
‧ 台湾则有调查指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成本大约是 600万~1000万新台币,取决于
是否念私立学校、补习、才艺班等。
合理与否,取决于家庭价值观:
‧ 有人觉得 给最好的教育与生活是爱的表现。
‧ 也有人认为 让孩子独立、适度自负盈亏才是真正的培养责任感。
所以,不在于金额多少,而在于:“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们家庭能承担多少?”
二、应该多早让孩子接触劳动市场与金钱观?
建议年龄阶段化:
‧ 3~6岁:透过“玩具货币”或角色扮演理解“东西需要付出来换”。
‧ 7~12岁:开始给零用钱,让孩子自己分配、存钱、买东西。
‧ 13岁以上:可以尝试小额打工、帮忙家务有奖励,理解“劳动换取报酬”的逻辑。
‧ 16岁以后:适度让孩子接触实际的打工,学习责任、时间管理与社会互动。
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学会尊重金钱与时间的价值。
三、为什么父母那么辛苦,育儿方式还是容易被指责?
几个关键因素:
1. 育儿已变成一种“社会竞争”与“道德展示”:
‧ 现代社群媒体放大了育儿的“表现性”,不是只有在家养育,而是会被同侪、学校、
网络舆论检视。
‧ 孩子的行为、成绩常常被视为父母的“成绩单”。
2. 价值观多元、但又没有“安全标准答案”:
‧ 有人主张“开明自由”,有人坚信“规训管教”。
‧ 每一种做法都可能被另一种立场批评。
3. 经济压力与社会资源不足:
‧ 养育成本高、工作不稳定、教育资源差异大,让许多父母心力交瘁,却仍被要求“尽
善尽美”。
4. 心理投射与集体焦虑:
‧ 社会对孩子未来的不安,会转嫁到父母身上:“你有尽到责任吗?你是不是养坏了孩
子?”
总结一句话:
“育儿不是一场展示,而是一场陪伴。”
合理的花费,是你不至于牺牲自己、也能培养出独立的人;
适度的劳动教育,是让孩子知道金钱不易而非让他提早背负压力;
而育儿方式的评价,常反映的是社会的焦虑与期望,不是你的价值。
如果你是想为自己的未来育儿计画思考,我可以帮你规划一个“育儿价值观 + 财务预算
+ 教育阶段”的路线图。要吗?
问题:
你觉得人类应该担心少子化吗? 如果要担心 那么应该有哪些措施 ? 如果不必担心 要
如何让大家觉得即使少子化 社会经济也不会太动荡
Ai: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少子化”牵涉的不只是人口数量,而是整体文明、劳动
力结构、财政分配、文化传承的转型挑战。
我会从两个角度回答你:
❶ 人类应该担心少子化吗?
该担心的理由:
1. 劳动力锐减,社会无法维持运作:
‧ 少子化会造成 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而这些人正是支撑经济、养育老年人口的主力

‧ 一旦老年人口占比太高,退休金制度会崩溃,医疗照护人力也会严重不足。
2. 经济内需萎缩:
‧ 少子化会导致长期的 消费力下降(没人买尿布、玩具、房子、教育服务)。
‧ 企业也会开始缩编,造成 经济负向循环。
3. 国防与治理困难:
‧ 人口减少可能使国防兵源不足,政府人力与税收萎缩,导致 治理成本升高、服务品
质下降。
不必过度恐慌的理由(条件成立时):
1. 技术进步可补人力空缺:
‧ 自动化、AI、大数据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以“技术密集”代替“人力密集”。
2. 工作型态与经济结构的转变:
‧ 如果成功从“传统大量劳工产业”转型为“创新、高价值产业”(如日本、德国努力
的方向),人口压力会较小。
3. 鼓励移民、多元家庭结构:
‧ 比起单一民族高出生率的社会,有些国家(如加拿大、澳洲)靠移民补足年轻人口,
维持经济活力。
❷ 如果要担心:可行对策
1. 全面育儿支持(减轻压力):
‧ 免费托育、育婴假、弹性工时、女性再就业支援。
‧ 鼓励男性参与育儿、平衡家务分工。
2. 住房与经济稳定:
‧ 解决年轻人不婚不育的最大障碍:买不起房、生活压力大、薪资低。
‧ 推出“租屋补贴 + 安心工作保障”政策。
3. 教育改革与价值重建:
‧ 改变过度竞争的升学制度,减少父母“不能输”的焦虑。
‧ 建立多元成功观,让养小孩不再是高风险投资。
4. 建立移民与新住民政策:
‧ 吸纳愿意落地生根的新住民,补足年轻人口,文化多元也可丰富社会。
❸ 如果选择“不必担心”,那社会该怎么自我调整?
若我们接受“未来就是小国寡民”的世界,那么应该:
倡导“少而精”社会价值观:
1. 减少对GDP绝对规模的依赖,转而强调人均价值与幸福感:
‧ 用“人均福祉指数”、“环境永续”取代“人口成长 + GDP总量”的传统指标。
2. 重新设计退休制度:
‧ 引导高龄者延后退休、弹性工作,创造“银发贡献力”。
3. 推动科技与生活融合:
‧ 智慧城市、自动化照护、无人运输等补足人手。
4. 鼓励“社群互助型”生活方式:
‧ 与其靠家庭单位撑起一切,不如让社会单位(共居、地方合作社)共同照顾育儿与老
人。
小结:你的问题指向的核心是——
我们到底是要维持“旧社会的运转逻辑”来逼大家生小孩?
还是应该正视转型,去设计一个适合“少子化”的新社会?
两种方式都能走,只是选择不同,必须有配套。而“担心与否”的答案,取决于我们愿不
愿意面对转型的阵痛。
你想走哪一条路?或你觉得你的世代,更想活在什么样的社会?我很乐意陪你一起思考。
=====
其实人的劳动力用年龄来看
真的蛮奇怪的
有些年纪比我大二十岁的
哇小腿肌很壮 常常爬上爬下的
还很有耐力不用睡午觉
有些年纪轻轻 办公室待没几个小时就气喘吁吁
但体力脑力耐力这种东西
真的就是有人天生丽质
比较体虚的就是说要练
像我最近用中医针灸调整体质
真的是蛮有效的
在踩个踏步机 看个影集 放松身心
现在气色好很多
顺其自然吧
其实人都是依靠一些动机
在做事情的
与其碎碎念强迫
不如引发人的动机
使人有主动的欲望
这样比较自然
我绝对不是心理学专家
但是就是有兴趣
看过一本书就是说
不管男生女生 都会很渴求妈妈的关爱
好像女生的关怀价值 比男性高更多
但也因为这样 期待的越高
被母亲照护的不够
也很容易鼻屎班的错待 汪洋般的恨意
不过也是有给不出爱的母亲
父亲的话 比较是会给予冒险啊尝试啊之类的引导
当然也有痛恨听不懂大人的话一看在卢的小孩就想一顿打的
唉 哪有什么能完美的父母 能让孩子平安长大 健健康康 有基本的谋生能力就很好了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