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y108

楼主: KC90   2025-05-22 00:51:44
5月22日 星期四 凌晨 天气微凉
现在是凌晨十二点十一分,我已经躺在床上,灯关了,只剩下床头那盏昏黄的小台灯还亮着。房间里很安静,窗外也没什么车声,只有偶尔一两声像是机车远远经过的沉闷引擎声。手机摆在床边,笔电刚阖上不久,躺下后脑袋却没那么快进入休眠状态。这几天有点习惯每天记录些什么,写下来不只是一种交代,更像是某种对自己心绪的整顿。
今天想写一写最近在读的书。
其实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快两周了,进度算不上快,但每一段几乎都会重读一遍。书名叫做《我们与恶的距离:人性灰色地带的深度探索》,不是小说,也不是什么励志文学,而是一本聚焦在伦理与心理交界点的非虚构作品。这本书原本是因为在图书馆无意间看到书名才借回来的,结果一读就陷进去了。
书的主题其实蛮重的。作者从几起震惊社会的大型案件切入,分析加害者、被害者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进一步探讨“恶”到底是如何生成的。有些章节会引用心理学理论,也会穿插一些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和案例解说,让人读起来有时候会停下来沉思很久,甚至忍不住去查资料、重读上一章。
书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关于“正常人”与“潜在犯罪者”的模糊界线。作者引用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公司职员,平日工作正常、人缘也不差,但在某个极端压力与情绪失衡的瞬间,做出了极端的暴力行为。当媒体揭露这些细节时,几乎所有人都惊讶不已,因为没有人曾经觉得他“可能做出这种事”。而作者从这个切入点探讨“社会期待”如何掩盖个人的心理裂缝,又怎么让一个人在崩溃边缘仍选择沉默。
我边读边想着我们平常生活中有多少情绪,其实都只是“压抑”下来,而不是“解决”掉。像是我们对于某些人的不满、对某些制度的不信任,或是对自己的焦虑——这些东西就像放在抽屉里的杂物,久了反而不知道该从哪里清理起。那章结尾写到:“人之所以能与恶保持距离,是因为尚未走到极限。”我当时读完就静静阖上书本,在椅子上坐了几分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一些低潮期,虽然从没做出什么过激的事,但当时内心的扭曲与排斥,其实也不容忽视。
书中另一章谈到“标签效应”对于人性的侷限,这部分我觉得和我们每天接触的媒体与网络评论非常有关。作者举了个例子:某人犯了罪,媒体报导他的背景时,用了大量情绪化的形容词,像是“冷血”“残忍”“反社会”。久而久之,观众只记得这些词,而不是整起事件的前因后果。更可怕的是,这些词会成为“观看他人”的滤镜,让我们不再真正想理解事件背后的结构,只是简单地把人分为“坏人”或“好人”,而不是一个“人”。
这让我想到现在的网络世界,有多少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一段截图、一句断章取义的话,就对一个人下了判决。有些人甚至会说出“他就是这样的人”“看他就知道不单纯”这样的话,好像我们都有一种不容挑战的直觉,但实际上那根本只是懒惰——我们不想去理解,就用最快的方式把对方贴上标签。那章让我很不安,也让我重新检视自己以前是否也这样对待过某些人或事件。说实话,答案是有的。虽然不是在公共网络上发表评论,但内心那种自以为是的判断,有时候真的是在无意中养成的。
后面还有一章在讲“受害者也可能成为加害者”,这个概念乍听之下有些残酷,但看完作者的分析后,我反而觉得这是全书最诚实的一段。它提醒我们一件事——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总以为自己站在“正义”那一方,但其实只是因为我们还没被推到另一边的悬崖。有些人在童年时期曾经历过家庭暴力,长大后反而变成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主管或伴侣;有些人在职场上饱受压榨,结果后来在有了权力后,也不自觉地重复那些压迫的行为。
读到这里时我不禁想起前公司某位主管,他总是对下属严格甚至苛刻,有时还会突然发脾气,情绪起伏让人难以预测。当时大家都很怕他,但有一天我无意间听到他讲电话,那是他和家人讲的,语气竟然极度柔和,还透露出他过去年轻时也被上一代的老板羞辱过。我不是要替他辩护,但那一刻我真的意识到,他的脾气与行为,或许是某种压抑多年后的反扑。这跟书中讲的情境非常类似,我仿佛看到现实版的对应。
整体来说,这本书没有给出什么明确的结论,它不像励志书那样告诉你“怎么做才会变好”。相反地,它只是把一个又一个案例、理论、观察摆出来,让你自己去反思。这种阅读方式一开始会让人觉得有点空虚,因为你不会得到“指导”,但读到后来,你会发现这正是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它不教你答案,它让你面对自己。
我也不敢说自己看完这本书之后就变得多有同理心或多能理解他人,但起码,它让我多了一份警觉——在下判断前,先问自己:“我真的知道全部的事实吗?我真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吗?”有时候多这一层停顿,就可能改变我们的行为,甚至影响他人。
顺带一提,我今晚也把书中提到的几篇研究文章搜寻了一下,尽管都是英文文献,但里面的图表和数据还算清楚,让我更理解“情境压力”与“道德模糊”之间的交互作用。看着那些统计结果,我开始怀疑人是否真的如我们以为的那样理性,还是说我们只是习惯用理性包装情绪,假装自己做的选择都是深思熟虑。这些问题我没办法一时找到答案,但我很庆幸自己在这个阶段开始去想,也许这就是阅读带给我最重要的东西。
现在时间已经来到12:39,眼皮开始有点沉重了。夜里静静地躺在床上,脑海中却还回荡著书里那些沉重的词汇:“恶”“距离”“潜在”“标签”“破裂”……这些字像是深夜的某种低语,提醒我不要太快做结论,也不要以为我们永远能与“恶”保持安全的距离。我们只能在每一次选择里,小心地守住自己的边界。
这本书我大概还会再重读一遍,有些章节我希望能在不同心情下重新思考。明天再来看,或许又会读出不同的味道。
晚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