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2

楼主: anglesong (小雨)   2025-04-28 11:45:24
问题:
如何何让消费性电子产品 从注意力效率打击者的负面标签 转为真的对消费者有帮助的产
品 怎么调整
Ai:
要让消费性电子产品从“注意力效率打击者”的负面标签,转变为“真正对消费者有帮助
的工具”,核心在于设计理念、功能导向与使用者教育的转变。以下是几个调整方向:
1. 从“黏着设计”转向“辅助设计”
‧ 当前问题:许多产品设计初衷是为了延长使用时间、增加互动频率(例:推播通知、
无限滑动、算法推荐)。
‧ 调整方式:
‧ 强化“数位健康”设计,如:自动提醒休息、使用时间限制、自订专注模式。
‧ 范例:iPhone 的“萤幕使用时间”、Google 的“数位健康”工具,这类功能应该成
为核心卖点,而非附属功能。
2. 功能导向:从娱乐转为提升生产力
‧ 转型成为“工具型产品”,而非单纯娱乐消费品。
‧ 推动以下功能:
‧ 知识管理(笔记、日程、目标追踪)
‧ 自我提升(语言学习App、健身追踪、冥想辅助)
‧ 智能助手(AI 提供生活与工作的效率建议)
‧ 例子:像 iPad Pro 被定位为生产力工具,而非单纯的影音设备。
3. 以“使用者主权”为核心
‧ 让消费者拥有更多对于资讯流控制权,而非被动接受算法推送。
‧ 推出“反算法模式”:
‧ 自订资讯来源、降低干扰性通知、提供专注环境。
‧ 例子:类似于“极简手机”的概念被整合进智慧型手机的模式切换中。
4. 推动“正向科技”品牌形象
‧ 调整行销方向,强调:
‧ 帮助用户达成目标
‧ 减少无效使用时间
‧ 支持心理健康与生活平衡
‧ 举例:
‧ 将“用多久都不会腻”的行销语,转为“帮你用得少,但用得更好”。
5. 结合硬件设计 — 限制过度沉迷
‧ 开发具有实体切换的“专注模式”设备(如物理开关、一键切换到工作模式)。
‧ 探索不同于传统萤幕吸引的交互方式,如 E-Ink 显示、语音互动,减少视觉干扰。
6. 政策与企业责任
‧ 鼓励企业自律,甚至政府介入推动“数位使用规范”,如欧洲倡导的数位福祉政策。
‧ 企业可推出“健康使用报告”,类似 ESG 报告,强调对使用者注意力与心理健康的
正面贡献。
总结一句话:
从“抓住消费者时间”的竞争,转向“帮助消费者善用时间”的价值主张。
你觉得现在哪个品牌或产品,有在往这个方向走?还是你觉得这只是一种理想,根本没人
会放弃流量利益?
问题:
如何设计 注意力流失 对流量利益的奖惩 给社群软件供应商一个有感可增加互动资料品
质的诱因
Ai:
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牵涉到商业模式设计与数位伦理的平衡。若要针对社群软件供
应商设计“注意力流失 vs 流量利益”的奖惩机制,目标是让他们提升互动资料品质,而
不是单纯追求低质量的流量,以下是几个可行方向:
1. 定义“高品质互动”标准
在设计奖惩之前,必须先建立衡量标准,将“良性互动”与“注意力剥削”区分开来。
‧ 高品质互动指标:
‧ 互动深度(例如:留言长度、互动内容有意义 vs 表情符号、单纯点赞)
‧ 互动双向性(真实对话 vs 单向刷存在感)
‧ 健康使用时长(避免深夜过度使用)
‧ 避免情绪操控(如过多负面、煽动性内容)
这些指标可作为后续奖惩机制的依据。
2. 引入“注意力税”(Attention Tax)概念
‧ 对于过度消耗注意力、刺激无意识滑动的设计,进行惩罚性扣分或费用:
‧ 例如:若某段时间内用户滑动但无实质互动,系统计为“低质量流量”。
‧ 平台必须为过度占用注意力的行为“付出代价”,像碳税一样。
‧ 诱因:鼓励平台优化算法,推送更具价值的内容,而非单纯吸引眼球。
3. “互动品质奖励”制度
‧ 设立类似 ESG(环境、社会、治理)的数位福祉指标,企业达标可享有:
‧ 减免税负
‧ 政府合作计画优先权
‧ 公开透明的“优良平台认证”,提升品牌形象
‧ 这会驱动企业将提升使用者体验与内容价值纳入KPI,而非只看DAU(日活跃用户)、
留存率。
4. API 限制与资料透明化
‧ 政策层面强制社群平台公开:
‧ 用户的“有效互动率”
‧ 注意力流失率(Idle Time / 无意义滑动时间)
‧ 平台若能降低无效时间、提升有效互动,则获得更多API资源、广告投放优势。
5. 广告主导向的奖惩诱因
‧ 教育广告主与品牌:
‧ “高质量互动”的平台,转换率、品牌好感度更高。
‧ 广告费应更多投向重视用户注意力健康的平台。
‧ 形成市场压力,让平台主动改善低质量流量问题。
6. 用户参与的回馈机制
‧ 平台设计用户端的“注意力管理报告”与“互动质量回馈”。
‧ 若平台能证明它帮助用户减少无效使用,系统会提供:
‧ 奖励用户(如折扣、额外功能)
‧ 提升平台评级,间接鼓励平台改善设计。
总体设计逻辑:
从“流量数量”转向“流量品质”的商业竞争环境,让企业为“健康的注意力经济”买单
与受益。
举例:
假设一个社群平台:
‧ 用户平均每日使用 3 小时,其中“无效滑动”占 2 小时。
‧ 经过算法优化与产品设计调整后,无效滑动降至 1 小时,但“留言互动率”提升
30%。
在这样的情况下,平台:
‧ 减少了注意力税
‧ 获得高品质互动奖励
‧ 广告主愿意支付更高的 CPM(千次曝光成本)因为转换率更好
你觉得这样的设计,谁会是推动的关键角色?
‧ 政府规范?
‧ 广告市场的选择?
‧ 还是消费者觉醒?
还是你认为这样的诱因机制很难实现,因为“流量”本身还是最硬的指标?
=====
只要是合理的回馈
都可以变成优化营运的prompt
只要愿意倾听
每一个语料库都可以拿来用的
如果你可以正确解译的话
但孩子的大脑需要锻炼
社群媒体应该转成 给小孩用的 跟给大人用的
就像电影分级
每个人的网络互动都可以做成一部电影
拿为何不分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