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台湾推理作家协会征文奖合集《和骑士度过的那一夜》有雷评论
(含决选入围作品 & 其他遗珠作品)
※网志版:https://tokyotechexchange.blogspot.com/2019/08/blog-post.html
◎宋杰(台湾推理作家协会成员)
本来我已经想好一连串多愁善感的废话,用来安慰所有没入围决选的投稿者,但顷刻间想
起几年之前那段我身为长年落榜者先驱的时代(何止先驱,根本是忠烈祠第一排),其实
前人讲什么话都听不进去,总觉得他们瞎说不用缴税,因此决定省下这段。废话的精随就
在于,说要省下,其实也写了三行。
本届比赛有荣幸忝列初选轮评审一员,几乎所有来稿我都以严肃的心情拜读过了。一看就
感觉很用心的稿件,我自然是投入精力沉浸其中;一望便知非属佳作的稿件,我也尽力让
目光滑过每一行文字。总而言之,尽量不辜负每一位重视本奖项的投稿者,毕竟大家都是
在为推理文学投注心力。然而,每一篇推理小说都像香菜一样,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因此若不慎有冒犯或误解作品本意之处,还望各篇作者见谅。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你被捅
一刀还要跟对方比个赞,因此如果有批评太重的地方,以下开放各篇作者、其配偶、直系
血亲、三亲等内旁系血亲或二亲等内姻亲可以在留言区骂我。
第一部分,我会先就入围本届决选的五篇作品发表个人感想;第二部分,简单依个人喜好
度为五篇决选作品排名。然而我并非决选轮的评审,目前也不知道协会的首奖评选结果,
因此这个排名与协会发布的最终结果完全无关;第三部分,再进而评论其他12篇未入围决
选但深具实力、或是我单纯认为值得一并提出讨论的“遗珠作品”,它们分别是(纯按号
码排序)〈杀死物理教授的物理〉、〈无冕之王〉、〈千禧前夜〉、〈器之罪〉、〈模范
妻子〉、〈这届勇者有点难搞〉、〈乌鹭咖啡最忙碌的一天〉、〈海滨饭店谋杀案〉、〈
啤酒香水〉、〈没有鸡的最后晚餐〉、〈不想要书店关就买书啊〉、〈版权争夺战〉。
注意:以下内容皆含各篇剧透及谜底
注意:以下内容皆含各篇剧透及谜底
注意:以下内容皆含各篇剧透及谜底
〈少女监禁六十天〉 ◎八千子
从篇名就散发绑架小说的味道,一读发现也的确是发生了绑架案,但当然不是表面上看到
的那样。推理小说和极短篇一样,重点都在结尾,好的推理小说往往有推翻读者世界观的
力量。单从结局的扭转来看,本篇应该是五篇决选作品中最惊人的。一边透过便条、报导
、手机短信、日记、调查纪录等不同媒介的穿插,一边依靠读者心中强大而深远的偏见,
作者成功运用叙述性诡计在结尾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力。
本篇开头就是绑匪与人质的便条往来,读起来清爽干脆,具有典型轻小说清新明快的特色
,明显感觉大概不是太严肃的故事。“用遥控器打蟑螂”、“小妤不是小瑜!”、“我想
吃寿司”、“想一起洗澡省水费”等小桥段都使人会心一笑。种种细节显示出绑匪的宽厚
和人质的骄纵,营造出违背常识的反差,更令人想一探究竟“到底是在演哪出”,开篇其
实还满令人兴奋的。
尽管有以上优势,但〈少女监禁六十天〉的缺失也非常明显。首先在形式体例上,一眼扫
过去大约八成以上都是“一行一段”,此种让读者过度换气的阅读体验其实不太舒爽(是
我老了吗)。其次,结尾揭晓绑匪与人质都是少女的真相、而原以为是人质的富家千金其
实是他案的绑匪。但这两个少女并没有决定性的性格差异,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惊奇感。或
许对作者本身来说有差异,因为作者最了解笔下角色,但这种微妙的区别若无法确实传达
给读者,那几乎就等于不存在。须注意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没那么多时间让人感受角色
细节,因此营造错觉的两个角色有“明显”差异还不够,必须要达到“决定性”差异才行
,否则纯属“无效的欺骗”。虽然我们还是能透过名字明白作者布下的谜底,但若能以性
格本身呈现两者差异的冲击,应能产生双倍的感染力。
另外,推理小说并不严格,其实允许一定程度的妄想,但本篇值得吐槽的不合生活常理之
处实在过多。诸如富家千金随便就能占领林地的废弃铁皮屋、两人可以随意回到豪宅却无
人制止、社团学生互动不像社团学生、便利商店店员的行为不像店员、企业家的思维不像
企业家、征信社散漫的工作模式等,都让人不自觉地十分出戏,真的只能戴上“轻小说世
界观”的滤镜才有办法认真阅读。作者明明可以花费更多笔墨来解释却不解释,本身就是
一种失职。
随便举个例子,像是以征信社作为侦探主体的开展模式,个人大胆猜测,大概也是作者不
熟悉由检警主导的正统侦查制度所做的权宜之计。全篇所有称为“征信社的调查纪录”的
篇章,其实都只是作者以全知视角讲述征信社调查过程的旁观描写,根本不能称为“调查
纪录”(与其他末尾署名的便条和短信相比,这个误笔就很明显了)。因为不想在没有把
握的地方多写多错、只好绕路而行。并不是说不能这样做,而是太多类似的便宜行事不断
出现,让整篇故事洋溢着松散随意的氛围,稀释了作为推理小说的严谨性,令人无法认真
看待。可惜之处正在于此,作者明明准备了那么精采高端的逆转结尾,却在中途让读者丧
失阅读耐心,岂不是件憾事?若作者能善用发想诡计的才能,搭配恰当、合理、踏实的描
写,可读性更高的推理佳作想必指日可待。
〈山间别墅〉 ◎余索
本篇分成“表里”两层故事。“表故事”的背景,是咖啡馆中小说家与某位读者的对话,
两人在谈论小说家某篇以亲身经验改编的作品(即“里故事”)。对老练的推理迷来说,
这种设计本身就很可疑,但也许这正是本篇作者想达到的效果;而“里故事”则以经典的
“暴风雨山庄”模式开头(虽然并没有以此贯穿),描述四个陌生人在山中别墅内发现一
具尸体的悬疑过程,具有浓厚的第一人称恐怖游戏临场感。接着又回到“表故事”的现实
背景,利用两层世界的资讯落差营造惊讶感,由小说家和某读者的讨论补齐“里故事”中
的推理;而在最后的最后,透过该小说家内心的独白,再来一记更惊悚的回马枪。
整体设计相当圆满,不会让读者感觉到太多漏洞、放出的线索几乎都有收回、结尾也确实
有惊讶感,保全了推理小说最重要的特质。是一篇文字上流畅易读、推理上四平八稳的作
品。然而缺点也正在此处:或许这类型的作品太多了,有种好像在哪看过类似设计的既视
感。对于别墅中的诡计编排说用心是很用心,但很难让人有“恍然大悟”或“拍案叫绝”
的震撼性。或许这是比较苛刻的要求,但既然入围了决选,严格一点审视似乎也不为过。
另外是让我个人读得比较恍神的一点:这个时代,真的会有人把整篇作品打印出来带着走
吗?其实可以存在手机或平板电脑里用PDF档给对方看就好了。并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包
括“表故事”中送药材的骗局、也就是以塑胶袋上的指纹陷阱削弱不在场证明的诡计,都
太依赖巧合以及警方的笨拙,朴素到有种微妙的时代错置感,像在看松本清张那个年代的
小说。
写到此处我又联想到,本故事发生的背景似乎不太合乎常理:小说家如果不想让梁文庆发
现他是真凶,大可不要跟他见面、不要告诉他相关讯息、或是给他看完全无关的假作品即
可,除非他是抖S,一开始就想设局梁文庆(这或许也是为何要附加杀人魔性格的设定)
;然而他在回顾之前的对话时,似乎又流露出“好险没被看穿”的心情,甚至因此想把梁
文庆列为下一个对象来灭口。这已经很令人费解了,更别提现实生活中若这样做,“正常
的”警方其实非常容易循线怀疑到他身上。本格的惊奇,经常是以违背常理为代价,在这
篇特别明显。若除却以上吹毛求疵不论,这篇〈山间别墅〉在本届决选作品中可算是秀异
之作。
〈海洋里的密室〉 ◎王元
恕我直言,其实光看篇名,会让人以为是格局宏大的本格钜作:居然把密室设在海洋里,
想必很壮观。而我其实对设计复杂的“物理性解谜”——例如柯南最擅长的钓鱼线拉一拉
系列——最没兴趣,因此在阅读之前对这篇并无太高的期待。然而跟预期完全相反,篇名
原来只是隐喻,这篇并没有真正的密室、也没有复杂的解谜过程、硬要归类的话甚至可以
算社会派作品。今年入围决选的五篇中,这篇应该是最接近大众小说的,以对白推进的节
奏十分平易近人。
无论作为推理小说的阅读者或创作者,我一向很重视推理性与文学性两种元素的平衡,而
这篇〈海洋里的密室〉就属于文学性非常优秀的作品、甚至有点文学性压过推理性的倾向
。在不算长的篇幅中,出现了许多有名有姓的角色,但都各具特色和功能,几条情感线也
描写得生动有味:包括主角陈文健与死者小杰的连结、其实是主角与他冷漠的弟弟陈文俊
理想关系的投射,使他寻找真相的动机更有说服力;主角的岳母深陷诈欺型宗教、数据工
程师帮助李国华当选议员、以及小学同学方季明以庞氏骗局推销投资这类支线桥段的描写
,不仅在默默隐喻故事结尾爆出的真相,串联起来也足以建构出一幅热闹丰富的社会群像
剧。
推理小说的重点一向都在结尾:故事最后揭露的“算法杀人”诡计本身并不新鲜,可以
算是“或然率杀人”这个远自江户川乱步《红色房间》以降的子类型;然而推理小说本来
就很少是完全创新,作者有一个很好的骨架发想、搭配与时俱进的科技包装、并以前述的
文学性和社会性在骨架上长出血肉,为“或然率杀人”类型增添了崭新风貌,在这个“假
新闻”当道的时代出现可谓恰如其分。稍嫌可惜的是,相较于饱满厚实的人物描写,作者
似乎尚未思考出“算法杀人”的枝叶细节,只是用“分析个人数据”、“投放广告”、
“操纵自杀”等片段性的概念名词,以大方向含糊地辗压过去。这样浅薄的描写,或许以
“社会派”的角度尚且及格,但明显不足以说服会购买本书的重度推理迷。
可能与第10届首奖得主天地无限的〈举手之劳的正义〉相同,都是会让读者多少感到“看
起来是很用心没错但读完没什么惊讶感”的类型;然而,我满欣赏“数据之海创建的密室
”这个彰显篇名的隐喻。作者不妨参考陈浩基在《网内人》、《S.T.E.P》这些作品的手
法,下笔之前先钜细靡遗地收集相关资料,在讲到资讯工程背景时多写点“干货”、以知
识的真材实料铺陈出结尾的爆点,因为技术含金量往往能为读者带来指数级倍增的现实感
。期待未来能读到作者更加平衡推理性与文学性的推理小说。
〈白居寺站〉 ◎重庆月经诗人
本篇有一个令人摸不著头绪的篇名,乍看以为是要演古装剧、读了发现原来只是个轻轨铁
路的站名。后来想想也不奇怪,我七年前就住在台北捷运“善导寺站”附近,大概就是那
种感觉……跑题了。故事舞台在重庆市,一个卖米的业务员离奇摔死,视角从站前烧烤摊
老板、公司同事、疑似关系人的美女乘客等人展开,并收束在两名刑警的侦查过程。
单就故事线而论,算是比较传统的布局。但文字风格贴近生活,阅读体验平稳舒畅。从入
围感言得知作者深受松本清张的启发,本篇也确实有些“清张式”特色,例如〈点与线〉
中看起来是殉情的海边男女、与〈白居寺站〉中看起来是偷拍被发现而身亡的死者,其实
都与读者意想不到的角色另有情感纠葛。另外作者以地理风貌和方言对话塑造出弥漫全篇
的重庆特质,对大部分“非重庆”读者来说应该是有趣的;尽管与拙作〈赫尔辛基眼泪〉
需要发生在极圈的情形不同,本篇故事本身并没有非在重庆不可的必要性,然而以适度的
旅情风味作为调剂仍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技巧。
但反过来说也正是如此:由于剧情本身并无过于常人的特殊之处,刑警的侦查过程又偏向
单纯对话而缺乏紧张感和戏剧性,整体给人一种角色们在跑大地游戏的制式化流水感。前
面强调死者陈力“感染了HIV病毒”、“年纪大了还没结婚”、“不聊女人”,令人强烈
感受到作者要把陈力推导为同性恋者的意图;然而偏偏这又是推理小说奖、推理迷读者几
乎都有很难搞的警戒心(还是说难搞的只有我),一般来说那么早就露出的设计理应是为
了后面的逆转而存在,作者却真的沿用到底——真相就是陈力的偷拍目标并非美女乘客熊
妠、而是其男友周睿。这种想当然耳的同志样板情节并不是不能存在,而是完全违反了现
代推理迷这个群体的“期待”。或许作者认为这是个推翻读者刻板印象的成功圈套,但应
该有不少读者跟我是一样的反应、反而觉得作者这种想法本身才是刻板印象。因为类似的
性向错置剧情,已经在大学生搞笑短剧或三流网络烂片中不知出现过多少次。讲好听一点
——这种情感纠纷还满“老派”的。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最后揭晓真相的段落是以第三人称旁白带过,其实有点偷懒。因为前
面以大量篇幅讲述刑警的侦查过程、却在关键时刻少了刑警与真凶对决的冲突,有种莫名
在中途泄气的失落感。也许作者无意花费心思刻划周睿这个角色的行为,但这类细微的散
漫往往就是动摇读者阅读体验的鞋中砂砾。最后的最后,整体来看,虽然情感描写有种80
年代民风未开时传统小说的保守风格,但从推理性与文学性平衡良好的角度而言,尚称是
一篇四平八稳的佳作。
〈和骑士度过的那一夜〉 ◎吴非
同样以中国城市为舞台、同样有烧烤摊老板,〈和骑士度过的那一夜〉在各方面的表现都
硬是比〈白居寺站〉高了一个档次;而在五篇决选入围作品中,本篇也是推理性与文学性
最协调的。主角是任职于北京新媒体企业的白领,无意间发现她的大学同学在经营路边烧
烤摊;两人一边闲聊往事、一边听着深夜广播call in节目,居然因此阻止了一桩悲剧。
作者以“绕远路的乘客”这种都市传说型的问题为开场,有一定程度的悬疑性,令人担忧
司机接下来的遭遇。结尾的推理和真相揭晓部分,从“司机有危险”>“有危险的是乘客
”>“乘客是主角认识的人”>“打电话的其实也是乘客”层层开展。虽然并不是多新的
套路、属于绑架小说中常见的“绑匪其实是人质”的角色逆转型翻案,但因为解开的方式
比较繁复,还加上了“司机不会注意大楼哪一层熄灯”、“司机不会注意到机械表夜光针
”、“车窗反光看不见车外乘客”之类的“视点解谜”等花絮,使整体画面异常丰富,纾
解了读者在单一诡计上过度找碴的疑虑。
硬要说的话,在“有危险的是乘客”这个环节,“下大雪造成视线不佳”、“走环线而不
走地面道路”、“绕远路增加司机疲劳驾驶的压力”这些条件,与〈海洋里的密室〉一样
是偏向“或然率杀人”的类型(虽然想杀的对象是自己),侦探的推理基础并不是非常稳
固。然而这种谜题中还有谜题、解答中还有解答的组合拳,足以稀释个别诡计的小bug,
也是最能让推理迷吃到饱的类型。读者要的并不多,在这样的短篇中,若还能像本篇一样
包含两层以上的设计,就会让多数人感到值回票价了。
文学性元素上,作者的笔触散发深入其境的临场感,丰富的背景细节描写也让角色更显立
体。中途更透过主角和前夫的离婚经历,巧妙带出故事结尾撼动社会的P2P网络借贷平台
爆雷事件等动机,掩卷之余令人略感辛酸,不多不少地自然渗透出社会关怀的写实魅力,
是一篇余韵悠扬的上乘佳作。
宋杰(个人的)决选排名
1. 和骑士度过的那一夜
2. 山间别墅/海洋里的密室
3. 白居寺站
4. 少女监禁六十天
(然而根据本人长年以来预测非常不准确的“社会反指标”体质,或许只能对〈和骑士度
过的那一夜〉作者说声保重了)
(其余12篇未入围决选的遗珠作品评论
请见网志版:https://tokyotechexchange.blogspot.com/2019/08/blog-pos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