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香港特首发施政报告前夕 土地房屋问题成焦点

楼主: laptic (无明)   2019-10-14 14:24:55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9998574
李翰文/BBC中文记者
https://i.imgur.com/7euVCEW.jpg
香港一些隔断房(又称"㓥房")的面积比监狱的囚室还小。(Getty Images)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凖备发布年度《施政报告》,讲述政府未来一年的施政重点。当地近月
由《逃犯条例》引起的示威浪潮持续,外界普遍认为《施政报告》将着重解决“深层”的
社会问题,尤其是香港市民的住屋需求。
美国物业顾问机构Demographia今年1月发表的报告显示,香港连续九年成为全球最难买房
子的城市,房价是当地人平均收入差不多21倍,而排行第二的温哥华的房价是当地人收入
约12倍。
《施政报告》发表前夕,香港亲北京阵营和中国官媒先后就当地住屋问题接连发声。其中
,香港最大的亲北京政党民建联早前召开记者会,呼吁当地政府扩大收回私人土地兴建房
屋。该党主席李慧琼在记者会强调支持政府使用《收回土地条例》,目的是缩短香港市民
轮候公共房屋的时间。
中国官方《新华社》之后发表评论文章形容,住屋问题是香港“最突出、最迫切、最让人
诟病”的问题。《新华社》的文章发出后不久,香港其中两家地产商先后宣布,将捐出土
地给当地非政府机构兴建临时房屋。
香港当地媒体分析预计,《施政报告》将提出不同方法扩大征收土地,包括引用政府过去
一直抗拒的《收回土地条例》,向私人开发商收回土地建屋。此举的意图之一在于平息《
逃犯条例》修订引起的风波,也想在香港11月举行的地方选举,被指为亲香港政府建制派
挽救选情。
囤地争议
《新华社》的文章不点名批评,香港政府无法解决住房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香港私人开
发商囤积土地,“以谋取最大利益”。
这种“囤积土地”的说法,是指许多香港开发商或私人公司以便宜的价钱购买偏远的地皮
,但不兴建房屋。当香港政府宣布地皮附近的发展计划时,地皮的价值就会因为发展计划
而上升,开发商就可以建房子,以高价出售给消费者,或回售给政府赚取差额。香港社会
普遍称这个做法为“囤地”。
当地媒体的资料显示,恒基、新鸿基、新世界和长江实业四家主要开发商现时“囤地”约
1.02亿平方呎,差不多占香港总土地面积1%。
https://i.imgur.com/4Mbs6ys.jpg
“囤地”其中一个著名例子,是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2012年任发展局局长时,与他家族
关连的公司被揭发“囤地”谋利。
香港《苹果日报》2013年报道,陈茂波家人在1994年透过一家公司以35万港元(约合4.4
万美元)购买新界一幅农地,香港政府2017年宣布一项新界发展计划,这幅地正位于内。
当地网络媒体《香港01》之后作跟进报道指出,如果政府向陈茂波家人公司回购这幅农地
,将要向对方补偿约1,552万港元(约合197万美元)。这块地在23年时间里静静地升值超
过40倍。
消息传出后,多名泛民主派人士批评陈茂波拥有农地有“利益冲突”,因为他身为政府高
官比外界早知道政府的发展计划,从而预先购买土地图利。
陈茂波回应香港传媒查询时承认,陈茂波妻子的家族公司当年曾经买入该农地,但她在
2012年已经出售所有在家族公司的权益。
香港民间组织本土研究社研究员杨夏至接受BBC中文访问认为,“囤地”是香港房屋问题
的其中一个起因。政府没有措施打击这个做法,是房屋问题另一原因。
“过去民间有倡议‘囤地税’,或如果是农地但没有耕作,就必须收回来等等,但政府一
直没有采取行动。”
香港公共房屋如何运作?
香港政府由1950年代开始兴建房屋,以低廉的价钱出租给市民。
如果入住公共房屋,市民必须向有关部门申请,部门会以申请人的入息、年龄、婚姻状况
等决定申请人入住公共房屋的先后次序。通常年青或收入较高的申请人会较快获分配单位

香港政府的目标是,市民平均在申请公共房屋后三年内就可获分配单位,但近年等候时间
距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
https://i.imgur.com/Rs5yzvj.jpg
https://i.imgur.com/dUFcb0W.jpg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去年提出“明日大屿”的大型填海计划,但代价高昂的这一计划在香港
社会引发巨大争议。(Getty Images)
《收回土地条例》之争
香港政府过去有多个计划增加房屋供应,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曾推出“八万五计划”,每
年兴建最少85,000个公共和私人单位,但计划在实施之初遭遇亚洲金融风暴,香港楼价下
滑,造成严重的负资产问题。董建华最后2000年接受传媒访问时说这个目标已经不存在,
计划告终。2002年,香港政府宣布无限期搁置兴建新的居屋。
近年,香港政府透过与开发商合作,鼓励他们在已经买下的地皮上兴建房屋,但被批评向
开发商倾斜利益。特首林郑月娥去年也提出称为“明日大屿”的大型填海计划,填海总面
积约1,700公顷,计划耗资约5000亿港元(约638亿美元),高昂的代价在香港社会引发巨
大争议。
民建联在记者会提出的《收回土地条例》,在香港社会早已经历多番争议。这条条例容许
特首收回“任何土地作公共用途”,包括兴建水务设施、公营房屋等,并向土地原有人作
一定补偿。
https://i.imgur.com/AP2uuBI.jpg
香港政府去年公布的文件显示,1997至2018年期间政府只引用《收回土地条例》154次。
香港泛民主派多次要求政府要更积极引用条例收地,但特首林郑月娥多次指出,政府使用
这条条例时,原地主可能会向法庭提出司法覆核挑战收地的决定。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克勤去年也撰文指出,政府被控告后会导致冗长的法律程序,最终“
得不偿失”。
香港政府去年发出的文件显示,香港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共触发8次司法覆核挑战
,法庭每次都判政府胜诉。民主党立法会议员尹兆坚质疑,林郑月娥的说法误导公众,刻
意降低条例效能,从而令公私营合作发展显得合理。
https://i.imgur.com/fPGBh2T.jpg
但香港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刘国勋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质疑这个说法。他指出,政府过去引
用《收回土地条例》时已经“做足所需程序”,确保符合条例的要求,才能避免司法挑战

香港民建联上月召开记者会后,被指一改过去对《收回土地条例》的保留态度,目的是为
了挽救11月地方选举的选情。
刘国勋指出,过去民建联曾多次支持政府引用条例收地,他也指出即使《逃犯条例》修订
在香港引起巨大政治风波,香港市民住屋等民生问题也必须解决。
“一天有政治风波,难道我们不应做其他工作,待风波结束后才处理民生问题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