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aptic (无明)
2019-06-14 20:45:16“送中条例”可能毁掉香港!《经济学人》盛赞香港人的勇气:不愿屈从北京意志,不愿
失去香港的独特性
https://www.storm.mg/article/1388089
李忠谦、须予谦 2019-06-14 20:20
https://i.imgur.com/GRQCdhP.jpg
预定2019年6月15日出版的《经济学人》封面。
香港民众为了“反送中”,先有百万人走上街头展现不屈意志,在立法会外更与配备各式
镇暴武器的警察浴血抗争,除了暂时挡下二读程序,香港人不愿落入中国“一国一制”窠
臼的努力,更赢得举世瞩目与尊重。最新一期《经济学人》的封面便以香港为题,一张以
红色衬底的Hong Kong大字,当中两个“o”却以手铐的铁环代替,凸显了《逃犯条例》引
渡疑犯的争议所在,更隐隐透露出香港遭到红色势力箝制的宿命。
年轻世代讨厌你,不是因为过去的美好记忆
《经济学人》在封面故事〈香港的法治〉(The rule of law in Hong Kong)中认为,香
港近日出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示威,除了震慑港府,也对北京的领导人造成冲击。为什么
这么说?除了上个星期天(9日)的“反送中”游行可能是1997回归以来,示威人数最多
纪录,而且参与者大多都是年轻人。他们年轻到不曾经历22年之前的殖民统治,因为他们
打从一出生,香港跟中国就是“一国两制”。也就是说,这些年轻人对于北京种种高压措
施的不满,并非出自对港英时期的缅怀,而是他们单纯就是不喜欢北京。
https://i.imgur.com/UJQy3Wk.jpg
6月12日抗议《逃犯条例》而走上街头的民众,被港警以催泪瓦斯驱离。(AP)
《经济学人》更对香港人这次所展现的勇气赞赏不已,因为4年前的“雨伞运动”已经清
楚揭示,中共不愿容忍这些不顺从的“刁民”(还记得“占中三子”等多人日前入狱吗?
),但从百万人上街,到3天后示威者再度集结,奋勇对抗橡胶子弹与催泪瓦斯,让立法
会持续推迟二读程序—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许多香港人看见的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已危在
旦夕。
港英时代不引渡中国,其来有自
若论及《逃犯条例》的修正草案本身,或许只是琐碎的技术性法律规定:一个香港男子在
台湾杀害了他的女友,然后逃回香港。由于双方没有引渡协议,采用属地主义的香港审不
了他在台湾犯下的罪行,台湾也没办法把这个嫌犯弄回香港审判。摆明的杀人犯,最后香
港法院却只能处理他盗刷女友信用卡的小事,这当然是一个必须处理的法律漏洞。所以香
港政府提案,希望日后可以将(在台湾犯罪的)疑犯引渡到台湾,其他国家也一样。但问
题来了,这次的修法范围包括了中国大陆。
https://i.imgur.com/894S4ZZ.jpg
香港的“反送中”争议12日在金钟街头上演流血冲突。(美联社)
就法论法,这似乎无可厚非。但《经济学人》认为,这次修法的影响所及确实更为深刻。
因为香港过去与中国(大陆)之间没有引渡协议,并非历史上的偶然。《经济学人》指出
,殖民地时代的立法者之所以排除中国,是因为英属香港的法院不信任中国不公正的司法
。若同意将疑犯引渡至中国(也就是所谓的“送中”),不啻等于将香港人置于中国难以
预测的司法体系之中。
中国没有法治,只有“党治”
与香港承继自西方的“法治”不同,中国向来把“党治”至于“法治”之上,同意“送中
”,也等于将对北京的异议者送到中国法院的虎口之中。即便不是每个人都会涉足政治言
论,但商人们也多冒了一层风险,因为跟政治关系良好的中国竞争者,可能会藉著引渡制
度把他们拖进更好操纵的司法领地之中。《经济学人》认为,这已不是单纯的引渡罪犯问
题,因为香港作为“一党专政的中国”与“自由全球市场”之间的脆弱桥梁,很可能因为
《逃犯条例》的修正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https://i.imgur.com/Pol3dcH.jpg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AP)
《经济学人》说,许多国际企业都选择香港设立据点,因为这里与中国庞大的市场相连,
但其经济运行规则又保有与西方相同的透明性。因为中国大陆的加持,香港如今是世界第
八大出口地区,也是全球第四大股票市场。香港庞大的金融体系与西方世界无缝接轨,港
币则从1983年开始与美元挂勾。对许多全球企业来说,香港同时是中国市场的大门,又是
亚洲大陆的核心区域,这种双重的重要性让超过1300家企业在此设立区域总部。当香港的
这种特殊性消失,变成不过是另一个中国的城市,受到冲击的绝不只有香港人。
不引渡政治犯?你以为中国怎么处理政治犯
《经济学人》认为,这些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因为从习近平2012年掌权以来,法治只能屈
从于党意的态势比起过去更为清晰。今年2月,他甚至直言中国“决不能走西方‘司法独
立’的路子”。习近平对维权律师、民权运动者的大规模逮捕,企图让维权人士噤声的恶
行早非新闻,被公安骚扰甚至拘捕下狱时有所闻。更恐怖的是,北京当局不只在境内抓人
,他们甚至跑到其他司法管辖区动手,用绑架的方式把人抓回中国。贩卖所谓“禁书”的
香港铜锣湾书店,其老板与员工就是著名的例子。
https://i.imgur.com/XV21gWZ.jpg
香港的“反送中”争议12日在金钟街头上演流血冲突。(美联社)
《经济学人》说,习近平想要传达的讯息非常简单。他除了不在乎中国境内的法治,对于
境外的法治一样踩在脚底。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知道香港的抗议者无视港府对《逃
犯条例》修正案的各项保证,当然是一项正确之举。理论上来说,《逃犯条例》修正无涉
政治言论,仅仅关乎刑事重罪。问题是中共过去都怎么处置他们的批评者?没错,许多人
最后背上的都不是政治性的罪名,而是因为“寻衅滋事”被关入大牢。港府承诺在《逃犯
条例》的引渡条款中减少白领犯罪,但中央滥用刑事指控打压异议分子事实历历在目,但
勒索、诈欺仍在其中。
香港特首能守护香港利益吗?
香港政府说,只有当中国最高级别的司法单位提出引渡要求,香港方面才会予以考虑。引
渡的最后决定权,于是落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手中。但这个人真的代表香港的意志与利
益吗?《经济学人》提醒,包括林郑月娥在内的香港特首都是由建制派(亲北京政客)选
出,服膺党意也是意料中事,即便相对独立的香港法院,能够着力的空间更是有限。当香
港的异议人士可能被交给中国,这当然无形扼杀了香港的各种自由。
https://i.imgur.com/j7rOap3.jpg
香港的“反送中”争议12日在金钟街头上演流血冲突。(美联社)
在这个危急存亡之秋,《经济学人》也注意到香港的抗议者转趋暴力,程度甚至超过1967
年的“六七暴动”以来的所有抗争。北京的官员们指责这一切都是外国势力的阴谋,林郑
月娥则表态修法立场绝不退让。但《经济学人》提醒这位香港特首,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从最保守的角度来说,新法已经无法完成她原先“引渡罪犯”的目标,因为台湾政府已经
表态,不会接受新法的引渡规定。其实也有人提出了冲击性比较小的解决方案,像是取消
香港司法的属地主义,让香港法院得以审判发生在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刑事案件。
《经济学人》给英国与美国政府的建议
《经济学人》说,其他国家也可以帮助林郑月娥下定决心。像是与中国签署《中英联合声
明》、保证“香港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的英国政府,对于香港更是具有特别的责任。虽
然英国首相梅伊已经表态“相当关注修法可能造成的影响”,但《经济学人》认为,英国
政府应该更为明确而坚定地主张,《逃犯条例》的修正是错的。
https://i.imgur.com/Y7J4WHD.jpg
美国总统川普及英国首相梅伊。(AP)
至于正与中国陷入贸易战的美国,香港确实有可能顺势成为两个强权的斗争焦点。部分美
国的政治人物已经警告,《逃犯条例》修正可能危及香港特殊的关税地位。不过《经济学
人》给美国的建议显然与给英国的不同,《经济学人》认为美国如果片面取消对香港的特
殊待遇,不仅会损害美国在香港的利益,更会伤及香港民众的未来—这反而是对于民主派
人士的处罚。《经济学人》认为,美国比较好的作法,是直接朝北京的中央政府施压,或
者主张对引渡至香港的个案进行逐一审查。
https://i.imgur.com/kwmyh0r.jpg
香港金钟立法会前,不少民众13日仍持续进行反送中抗争活动,现场民众手持标语表达不
满。送中条例、逃犯条例。(新新闻郭晋玮摄)
至于这些做法真的会有效果吗?《经济学人》承认,《逃犯修例》的修正与否,最终不是
林郑月娥能够左右,而是要看习近平如何拍板。中国施压香港已然付出沉重代价,北京虽
然总是吹奏“和谐”高调,但在每次的中港冲突里,世人见到的却总是中国政府的拒不让
步、甚至以镇压收场。当香港22年前回归中国统治时,北京期待的自然是被迫采取“两制
”的中国与香港,最终可以走到一块,但“反送中”抗议者已经清楚表明:我们的剧本不
打算这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