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易经‧系辞下传》)
研究中国哲学有一个特别困难的地方,就是古代的思想家虽然使
用的是同一个字或词,但每位思想家对这个字或词的解释都不同,不
能像查字典一样,只要是同一个字或词都套用相同的解释,必须将这
个字或词放在个别思想家的独特思想脉络、系统里去看,才能得出准
确的意思。但又因为他们使用的字词都一样,所以很容易混淆。比如
同样是讨论“心”、“性”,孟子的心性和告子、荀子的心性,含义
就完全不同。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不一定冲突,因为两人讲的是
不同的层次,如同张飞打岳飞。王阳明有很多学生,每个学生对王阳
明的核心观念“良知”都有不同的诠释发挥,有些说法甚至天马行空
,和王阳明讲的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中国哲学探讨的主题,比如“
道”或“良知”都是形而上的存在,很难用感官直接观察或外在客观
经验去定义,通常是个人的一种体验和感受。这不是说道或良知纯粹
是幻想或瞎掰,而是如同月印万川,月亮当然是有的,但映照在不同
的水面上就会浮现出不同的形状。同样地,道或良知也存在,且是永
恒普遍的,但每个人对道或良知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在理解和诠
释的过程中,就展现出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但又不全然是主观
,每一种诠释都可以说是道或良知在某一面向、层次的表现,既具有
特殊性(如第一段讲的殊涂、百虑)又具有普遍性(如第一段讲的同
归、一致),成为在思想世界里绽放的一朵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