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张“仁义内在”,与孟子同时代的思想家告子则主张“仁
内义外”。仁义即道德,对于“道德的本质为何”这问题,两人显然
有不同的看法。孟子的仁义是由人之性善出发,性善是形而上的,人
同此心,心同此理,超越时空而有其普遍性,不落在“感性经验现象
”或“后天人为环境”的层次去谈。但告子不认为有形而上的人性或
道德价值,一定要将道德讲成由“感性经验现象”或“后天人为环境
”决定。同样是讨论仁义,但两人对仁义的定义从一开始就不同。告
子的“仁内”是人出生后自然萌发的同情心;“义外”是行为恰不恰
当,由社会、文化等外在环境决定。告子的说法不能说全错,道德判
断的确会受到个人情感或外在环境的影响,但将道德建立在这两者之
上是不稳固的,建立在情感上可能会流于理盲滥情,建立在环境上可
能会盲目从众,失去自主判断,都不是真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