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Derrick Hsu 猪头翔谈历史 儒家相关

楼主: vikk33 (陈V)   2018-03-12 13:17:30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4012066975693&set=a.10203866176328518.1073741852.1644023166&type=3&theater
先说好,看这篇文章之前,先把你以前在学校学的中国通史丢到一边,然后再把你对现代
生活的“理所当然”丢到一边,我们要讲的是好几千年以前的事情,那个时代别说高铁了
,连骑马可能都还不普及,设想“我活在当下”对理解历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仲琳的
封神演义为什么会写成那样?石玉昆的七侠五义为什么会写成那样?因为没“活在当下”
,拿十六七世纪的社会、科技环境去理解十世纪左右甚至西元前千年的事情,当然是很难
切中当时的状况。
 
然后我讲的东西会尽量符合目前考古挖掘出来的证据,不会引用太多司马迁在史记里的撰
述(因为太史公大人没“活在当下”,相信我,这是非常难的,其实司马迁可以一个人为
汉民族理出一本类似希伯来人旧约的史记,纪载了千年的传说和历史,已经是太了不起的
事情),但其中一些推论你也不用找其他的史料啦,就是我自己想的,我不是专业出身的
,所以看看就好,别当这就是事实。最好就是假装你在看一部推理小说,作者写出烂哽,
骂两句就算了。
 
好,我们现在就要来谈对整个东亚大陆各国影响甚远,甚至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很多东
亚人都还在用其中思维思考事情、甚至本身都没意识到的“儒家”。
 
儒的原意,是在周朝负责主持祭祀仪式的人,这些繁复的仪式规矩称为礼,是一门专门的
学问,后来周的都城被异族攻入,迁都后的周王朝无力再维护这些繁复的仪式,被儒家的
开创者孔丘称为“礼乐崩坏”,孔丘认为恢复镐京时期的礼乐是阻止周王朝东迁洛邑后,
王权堕落,诸侯强欺弱、下克上,伦常沦丧的唯一手段,这也可以说是重新建立起“儒”
的地位,所以才被称为儒家。
 
目前黄河中下游流域,挖掘到最早的古文明,只能证明司马迁史记纪载的商朝曾经存在,
不过这些古物还不足以让我们完全了解当时这个朝代到底是以怎么样的样貌存在。从古书
上的记载,这个国家(其实他到底是个城邦、国家、还是部落,都很难证明,我们这边是
姑且称之,让大家容易沟通,请千万别用现代国家的样貌去理解)一天到晚在迁都,有纪
载的就有14次(大抵的位置都在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和河北省一带,当时的黄河流
域文明还不是很善用马,别以为他们可以真的跑多远),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商应该是一
支不断到处流动、以游牧和游耕为生的民族。
 
另外从挖掘出来的文物,目前已知这支民族已经有文字(甲骨文),有铸造铜器的科技(
所以已经进入铜器时代),有政府组织的架构,有严格的法律,还有征兵制的军事组织。
而从挖掘出来的甲骨文判断,这个民族有农业活动,同时也有鬼神崇拜的宗教信仰。
 
从挖掘出来的商代铜器多为武器和祭祀用具、而较少农业用的锄、耙来看,以及社会阶级
扁平(商的主要阶级只有帝,也就是统治者,平民和战俘,像周民族那些阶级复杂的贵族
封侯制度,在商民族是看不到的。其实商业交易如果没有外力扭曲,本来就是人类社会最
平等的行为,没有阶级化分去决定参予交易双方地位的必要性)、女子地位和男人平等来
看,农业应该不是商民族最重要的产业活动。
 
至于武器的数量和多样化,则证明这个民族武力应该很强盛。而从挖掘出来的甲骨文卜辞
多为问战事来看,商民族不但武力强、也好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周民族用分封和阶
级化分来稳定社会的能力,所以常常要比拳头大小,甚至根据考古研究,商民族可能拥有
战象。
 
以当时的交通技术、农耕技术,以及他们还不发达的封建制度来看,所谓的商朝应该是黄
河中下游区域的一个部落联盟(不包括下游,直到商朝共主地位被周朝取代前,根据古书
记载,封神榜里著名的暴君商纣帝还在对“东夷”,也就是东部的野蛮民族用兵,可见当
时的势力范围还不及东方,也就是黄河出海口还有山东半岛这边)。而后来做生意的人被
称为“商人”来看,商民族是非常擅长交易的,甚至我们可以推论,因为有维护周围各部
落民族交易秩序的能力(像是制定公平的交易机制的能力、以及拥有强迫两造履约的武力
),才让商民族变成这个区域政权联盟的霸主。而事实上,从现在挖掘到的商代文物来看
,商民族建立的政权,确实非常注重契约、刑法的制定。人和人的交流愈频繁,愈需要明
确的法律去订定个人和个人的关系。(相对的如果接触的都是血族血亲,人伦就会比法律
重要,这后面我们会提到)
 
周民族则是商王朝西部(大约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一带)的重要联盟成员,史书上
纪载周民族的姬姓贵族被商王朝封为“西伯”,应该是西方部族中最强盛的一支。和商民
族最大的不同,就是周民族是非常精于农耕的民族,后来周民族取代商民族变成天下共主
之后,他们的每一个政制推行,都影响整个东亚的各国文明甚远,值得我们好好的认识。
 
和商民族相比,周民族的农业技术比较进步,也因此影响到了他们的社会构成。商民族可
能仍处于游耕、游牧的产业型态,所以都城整天移来移去,这块地种不出东西就换块地再
种,甚至因为商民族有很进步的养殖技术(还会养鱼哦),农业并非生存命脉,土地相对
不是太重要。
 
周民族则已经拥有定耕的技术,土地就成为这支民族最重要的命脉(这种重视土地和不动
产的传统,一直到今天,都还影响着台湾人,让台湾人对于房地产有着异常的执著),土
地如果因为继承关系太过破碎,生产力将大为降低,所以能继承土地的继承人必然不能太
多,甚至只有一人。而从事农业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美国南北战争的主因,就是南方的
农业州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需要蓄奴),让人不得不多生,这时候“排长幼”的排班论
次、确定继承者的顺位就变得非常重要。
 
这种订定“人伦(人的顺序)”的严密宗法制度,可以说是周民族影响后世天朝文化区域
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创造(要说演进也可以)。另外农业是相当劳力密集的产业,体力较弱
的女子因为产能小,甚至无力耕种,地位自然不如男人。但也因为这种“嫡长子独拿”的
继承制度,若要实际运行,必须要考虑到其他没有继承权的兄弟生计问题(不然必定有人
会造反,那制度怎么能长久地实行),照顾血亲就变成继承者的义务,这又巩固了血族的
关系。
 
相对于游耕、游牧,领导者需要的是随机应变的能力(因为常常会有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
方求生的需要,经验的重要性非常低,创造力相对更加重要),定耕的周民族,面对的是
年复一年类似的耕种模式,经验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需要大量劳动力必须多生而形成的
庞大血族,因为必须厘清土地继承权而形成的严密宗法制度,因为经验累积成为家族智慧
泉源甚至因此独裁化的老人家族长,这让周民族形成了一个和商民族完全不同的样貌。
 
为了怕文章写太长又被念,就先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再来谈为什么商民族的头目叫做帝汤
、帝太甲、帝太庚,而周民族的头目却叫武王、成王、康王,这其中的差别,将让我们的
主角“儒”正式出现。
 
(话说许多台湾民族主义者对于土地和血缘异常的执著,前者常显现出一种重农反商的思
维,后者则千方百计要找出“我和华夏族血缘无关”的证据,其实这反而是受到周文化影
响的一种证明。有时候很多事情又是这样,你愈想逃、就陷愈深。其实一群人想要自立根
本不需要任何原因,“我想独立”就是最好的理由了)
 
此为系列文第一篇,其他篇如后
https://www.facebook.com/DerrickxHsu/posts/10204020597068940
上一篇文章我们有提到周民族是农耕社会,如果土地分裂继承,那生产力会一直下降,讲
到这先说一个题外话,很多人会觉得统派很奇怪,喜欢当中国人自己回去当就好,干嘛一
直要拖其他不想当中国人的人下水?如果你常看台湾的八点档,不管是三四十年前的纯正
普通话外省味八点档,二十年前汪笨湖等人搞出的台湾味普通话八点档,还是有线电视出
现后,三立民视的香港味台语八点档,甚至还有TVB港剧,都会发现这些家庭伦理剧里面
定义的坏蛋,就是整天想分家的。
 
连续剧里面主要是控诉想分家的人不孝,而且为了强化他们不孝的形象,常常会画蛇添足
播一些坏蛋欺负虐待事大人的场景。其实分家和孝不孝根本无关,分家就是分家产之意,
其实只是周民族对于土地划分将不利农业生产的恐惧,一直渗透在文化里面传给文化圈的
一代代,即使大家忘记原因是啥了,还是会深刻记住“分家不好”并且再传给下一代。
 
而对统派这些纯正中国人来说,台湾独立,就是分家,就是万恶不赦。
 
回到正题,之前有提到,由于土地只由少数甚至单一的子孙继承,其他分不到的人自然不
会甘心,虽然让新族长承诺会照顾大家算是一个保险,但是有能力的人当然还是会觉得还
是自己拿来主导比较安心。尤其是按照周民族的宗法制度,传嫡不传贤,只要你是宗法制
度排位在前的继承人,就算是白痴最后也能主导整个家,而有些排位在后的子孙,搞不好
已经当老族长左右手很久了,最后还是只能拜于人下,这要人怎么甘心。
 
(于是忍不住的人就会造反,像大明三任帝朱棣,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四子,在朱元璋创
建大业的时候,随着他南征北讨,论对大明建立的贡献远超过其他弟兄,朱元璋不传位给
他传给长子朱标,没给他已经不是很说得过去了,结果朱标早死,朱元璋还是铁了心传给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朱允炆上任后,对于这位功高震主的四皇叔充满戒心,在方孝孺、
黄子澄的献策下,削弱朱棣的力量,让朱棣不发动叛变都不行)
 
所以平常就让大家习惯自己的身分、认清自己的身分,断绝“我来做做看”之心是很重要
的,周民族发展出来的办法,是从衣食住行婚丧喜庆上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制度,去规定每
种身分的人应该吃什么、穿什么、坐哪个位置,整个家族一起出行的时候排在哪里,甚至
拜拜的时候要站哪个位置。这一套复杂的规矩称之为礼,而提供“礼”专门知识以供咨询
的人,就叫做“儒”。
 
所以你可把儒当成是现代的律师,不过更接近的是办丧礼的时候来帮忙的礼仪师。
 
我想这种“礼”现代大家还可能知道的,就是每年孔子祭各地孔庙表演的八佾舞,八佾舞
就是直排横列都是八人,共八八六十四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在周王朝时,这是贵族才能使
用的排场,而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大诸侯顶多用六佾、小诸侯用四佾......。当年儒家
创办人孔丘先生,就是因为某大爷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气得不顾斯文当场大骂“八
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一介小诸侯居然公然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派头,也难怪
立誓恢复旧秩序的孔丘会如此抓狂。
 
周民族制定了这套森严的礼法制度,要每个人按造自己的所在阶级时时刻刻身体力行,用
了不适合自己身分的礼法,就是“无礼”、就是“僭越”,甚至就是乱伦,这在礼法社会
里面,是非常严重的犯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会让上层的人害怕秩序没有被绝对控制。
 
对于有贵族身分的人,周民族用“礼”来控制,至于没有贵族身分的庶人,周民族则沿用
了商民族发展出来的严酷刑罚(别忘了那是个不知人权为何物的上古社会,商民族的刑罚
非常严厉),这就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因。
 
“礼”这套制度不单适用于活人,也适用于死人,道理很简单,看了你死鬼老爸怎么葬的
,也会让你想起你自己是什么身分。所以周民族非常注重丧礼,那套仪式传到今天还足以
让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头晕脑胀,无所适从,这也就是后来墨家开派祖师墨翟主张节葬的原
因(啊,扯远了)。
 
前文说过,商民族是信仰鬼神的,因为游牧游耕,时时都会面对新环境,在新环境自然是
有山拜山、有河拜河,搞到满天神佛。而农耕民族的周民族,则是每一年都在同一个地方
,重复前一年做的事情,他们很少接触到那么多不确定因素的环境,所以他们“敬鬼神而
远之”,有疑问问族中老人,比求神问卦可靠多了。
 
但老人总有一天会死,周民族对于这些老人不管是纯粹出于感恩也好,希望这些老人离开
世界后,还能继续提供经验咨询也罢,总之周民族开始祭拜这些老人,而我们现在祭拜祖
先的习俗,就是受周民族的影响。不过每次要拜老人都要跑到坟头去也不是办法,后来就
搞些牌位什么的,将这些列祖列宗集中在村里某个房屋,传到后来就是祠堂。
 
祠堂是一般家族用的,周天子他们那个天下第一家,当然要有不同等级的排场,所以他们
家每一任的死鬼头目、天下共主,都有独立的宗庙供奉,这叫做太庙,问题是随着死鬼头
目愈死愈多,太庙也愈来愈多,只好在庙前挂个招牌用以辨识,第一任死鬼头目开宗散叶
最伟大,就叫太祖,第二任叫太宗.....,这就是庙号。
 
不过周民族发现也不是每个死鬼头目都那么了不起,为了让他们生前有所警惕,又发展出
諡号的制度,就是给死去的人绰号,例如柯文哲就在他太庙前挂个“白目”、蔡英文就在
他太庙前挂个“无趣”,马英九就在他太庙前挂个“恋中狂”,希望这些头目可以因为害
怕死后被人家挂难堪的招牌,生前好好履行自己的义务。
 
不讲这套的商民族,死掉的头目多半是直呼其名,顶多在前面加个“帝”字,表示他是当
年的最高领导人(商民族的最高领导人叫做帝、周民族则叫做王,帝比王伟大那是后来的
事了)。但周民族就很麻烦,例如不过是商王朝西伯的姬昌,因为儿子当了最高领导人,
也被追封为王,諡号文字,称为周文王,表示他是个具有经纬天地才能的王。周王朝真正
的开国君主姬发,諡号是个武字,称为周武王,表示他创下盖世之武功。
 
其实不只最高领导人有諡号,一般贵族、甚至到后来有当官的平民也都有,例如周王朝位
于山东半岛的封国齐,在周政府东迁后第一个起来提倡尊重王权运动(尊王攘夷)的公爵
姜小白,諡号是桓,称为齐桓公(齐表示他是封国齐的国君、桓则是赠给有开疆辟土、降
伏蛮族的諡号、公则表示他拥有贵族封爵公侯伯子男中最高的一级公爵爵位)。至于怎么
要给諡号,当然要问礼仪专家“儒”的意见啊!(其实用什么字代表什么意义是有书可以
查啦,不过决定要挑哪个字,那就是大学问喽)
 
諡号制度有用吗?当然没用啊,死鬼头目死了,他儿子继位,你最好敢给他上什么难听的
绰号啦!这种諡号制度在周王朝刚发明的时候,还算有认真搞,就算没用,諡号也不过一
个字,不至于造成太大困扰。不过后来天朝皇帝权力愈来愈大,拍马屁的人技术也愈来愈
高超(?),像大清最后的权力者叶赫那拉氏(就是著名的慈禧太后啦),她的諡号是孝
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足足用了23个字,每一个都是字
典里最美好的字眼,浑然感觉不出她带给她们家帝国的灾难。
 
諡号,真难为儒家几千年来都那么认真看待这件事,吹的好像它真的多有用!
 
下一篇,讲周朝的封建制度和儒家。
 
喔,对了,諡号是死后才有的,虽然我们习惯叫刘彻汉武帝、刘秀汉光武帝、杨坚是隋文
帝,不过他们不可能这样自称自己的,话说中国拍的古装剧,常常出现李世民自称唐太宗
、杨广自称隋炀帝的情节,所以别以为中国拍古装剧考证多详细,基本上的低级错误还是
一大堆呦!
 
此为系列文第二篇,其他篇如后
https://www.facebook.com/DerrickxHsu/posts/10204708872475395
上一篇写完之后有个网友问了个有趣的问题,周部落打赢商部落后,都城在渭河平原的镐
(今中国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一带),立国功臣姜子牙家族却被封到远在山东半岛的营丘(
后改名临淄,今中国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这到底是册封还是流放?
 
首先要先解释一下,东亚大陆诸政权,在秦王朝开始中央集权之后,才有“在京四品、地
方二品”这种接近权力魔杖的中央官地位胜于地方官的情况。周王朝的封国对王畿(周王
的直属领地)的义务只有朝贡,其下的人事、财政、政令,甚至军事等等等等,都是封国
国主说了算,王畿不会、不能也无力插手。
 
换句话说,周王朝其实是一个大的(周王国)和多个小的(许多公、侯、伯、子、男国)
国家组成的国际联盟(有点像共产时代的赤色帝国,周王国大概就是俄罗斯,其他诸侯国
等同一堆加盟共和国,不过中央的控制力还要小更多)。
 
而且当时周王国也还没有后来天朝的庞大官僚集团,大官下面能管的小吏没几只;周王国
的宗室权力很大,异姓人即使是开国功臣之后,也没什么机会参与核心决策(像是封爵废
爵这种事情就是王和宗室下决定,你就算位极人臣也管不了各地领主),薪资更远远不如
有自己领地的领主们。总之,在那个时代当个中央官能管的事情、能捞的好处都不多。
 
封爵的意义就是给你一块地、在那边你说了算,而且世代相承,让你的子子孙孙都能继续
享用,也代表你的死鬼灵位会世世代代香火不绝,这应该是那个时地的人最大的盼望了。
在那个时代,“流放”其实是把你从你的领地赶出去。把你的领地放在离王畿远一点的地
方,并没妨碍你独立自主的事实啊!
 
正式要讲周代“封建”(啥?讲那么多还没正式讲到啊!)之前,先回顾一下前两篇写的

 
‧大概距今3600年前,一个叫做“商”的部落国家,在东亚大陆成为一个联盟的盟主(为
了行文方便,我们就姑且称他下黄河联盟,学界并没人这样讲,大家知道我讲什么就好了
。其实小说《封神演义》里很多商朝阵营的角色,都是下黄河联盟的部落之主),“商”
擅长贸易买卖、订定出一套严谨的法规,并且以强大的武力当后盾,让联盟成员遵守他们
订定的交易秩序。
 
‧这个部落联盟的西部有个强大的农业部落叫做“周”,约距今3000年前,周向商发动了
战争,成为新的联盟霸主。
 
很遗憾的是,我们并不知道商和周的战争形式、规模,只初略地知道商部落当时的主力军
在东南方和不属于下黄河联盟的部落(用蛮族二字是比较好了解,不过实际上他们只是不
在商部落的文化圈,根据考古发现,这些“蛮族”的文明化程度,其实不输给以商为核心
的这个文明,所以本文就没用这个有点歧视性的字眼)作战,结果商部落在牧野(今中国
河南省新乡市)被周部落击溃,头目被杀。然后历史没交代商部落的支主力军后来怎么了
(例如他们为何没有回师救援之类的)、也没交代其他下黄河联盟部落对周部落发动战争
干掉盟主的态度。
 
如果你把学校的教科书背个滚瓜烂熟,可能会认为这时候周取代了商成为“中国”这个虚
构词的其中一个王朝。不过事实上商并没有灭亡,周部落只是成为下黄河联盟的新盟主。
 
周王姬发攻入商部落首都殷后,把以殷为核心的商部落领地的北半边,封给商帝辛(帝是
商部落老大的称号,辛是他的名字,这家伙就是在小说封神榜里睡到天下第一美人妲己的
幸运儿纣王。当然王是周部落老大的称号,所以这个名号是周部落给他追封的)的儿子武
庚,并让领地上人民继续跟随他。且其实在周打败商成为下黄河联盟的新共主之前,也已
经发展了好几代。商周交替这件事,其实比较接近二战后世界从英国当霸主转换成美国当
霸主、英国并没有消失,而非后来天朝后来像曹魏取代刘汉那样的朝代轮替。
 
前面两篇文章已经讲过,商和周这两个部落文化有根本上的不同,周取代商成为下黄河联
盟的盟主后,开始对下黄河联盟推行一套全新的政制,就是本文的主题“封建”。简单的
说,就是姬发和之后的姬旦让自己的姬家子弟、帮周部落打赢商的功臣们,成为原下黄河
联盟各部族地盘重新划分后的新领主。
 
历史在这里再度含糊不清,我们只知道姬发、姬旦册封了自己人到各地当老大,却没交代
原来各地的老大们怎么了。以商部落为首的下黄河联盟,以当时的统驭技术和科技环境,
很明显不可能是个中央集权国家,不然就不会有周部落的存在了。
 
像我们可以从圣经知道罗马帝国攻入耶路撒冷之后,虽然建立了犹太行省、也设立了直接
听命罗马的总督,但在当地实际进行统治的,还是旧哈斯蒙尼王朝的成员(新约圣经时代
的统治者就是希律)。但以现在的史料来看,周部落进行封建后的这个以姬姓王族为核心
的新封国联盟(行文方便,我们称为周王朝)的各封国里面,并没有原来在地权力者的角
色。
 
理论上这种搞法应该会引发原来权力者的反抗,搅得遍地烽火,不过纪载中显然没提到这
些事情。而从周部落向商部落发起总体战之前,还小心翼翼地等主力军离开、击败商部落
后也无法彻底剿灭他们,显然并没有兵力去做地毯式的镇压。就目前纪载不明的史料推断
,应该是姬发击败商的两年后就过世,实际上册封的新爵可能还没那么多,很多地方还是
原下黄河联盟各部族所统治。而之后就发生史称“三监之乱”的内战。但这也只是推测罢
了。(关于这点后面还有更多的猜测推断)
 
讽刺的是,周部落为了避免手足为争权而相残,发展出严谨的宗法制度,但“三监之乱”
的导火线就是这套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姬发过世后,姬发的四弟姬旦(
儒家经书鼎鼎大名的周公)宣称继承人姬诵年纪幼小(其实依现在历史资料推断,当时姬
诵已经十八岁,在平均年龄可能不到四十左右的当时,已不算幼小了,所以本文就以作者
自己认为比较接近事实的角度描述,而不用孔丘吹得如天堂一样美好的说法。事实上姬诵
亲政后姬旦一度被流放,也证明在姬诵的认知上,姬旦做的是一种夺权的动作),由他监
国。
 
结果姬发三弟姬鲜、五弟姬处、七弟姬度联合商部落武庚(这个想要复兴“大商”的家伙
自然不会放过机会,讽刺的是姬鲜、姬处和姬度当初封国被画在殷附近,就是为了监视他
,所以号称“三监”)和东方部落(东夷)反抗,他们主打的旗号是“勤王”,宣称姬旦
为了夺权将对嫡子姬诵不利。“三监之乱”引发“周公东征”,姬旦战胜,失败一方的武
庚和姬鲜被杀、姬处被囚,姬度则被剥夺天王亲族的尊贵身分、废为庶人。
 
虽然武庚被杀,不过周王国并没有彻底毁灭商部落,而在原地建立封国“宋”、爵位是封
国中第一等的公爵,封商宗室后裔当领主(宋公爵),但也同时把一些人从殷迁出,来削
弱他们的实力。
 
宋公国在春秋时代,因为举办“弭兵之会”又跃上史册。到了战国时代,一度自行封王成
为宋王国(这个动作等于和周王国决裂,你可以想像成赖清德自封台南总统而不是台南市
长),这个宋王国横挑强邻,与四周为敌,后来发生内乱,被齐王国(再度强调,称王就
是不鸟周王国秩序的表现)所灭,商部落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姬旦东征后,再度分封,这时候周王朝的“封建”大业才算比较彻底的执行。据史料纪载
,周王朝初年共有七十多个封国,而领主多数都是姬姓王族(有的史书说四十多个、有的
说五十多个,总之占了半数以上)。这些封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而王朝
的核心周王国(公、侯、伯、子、男都有很多,但天无二日,在周王朝中只有一人能称王
)则有压倒性的实力。
 
不过,不管是王,还是公、侯、伯、子、男,这些领地彼此并没有从属关系(公爵不能管
侯爵、伯爵不能管男爵),而是平等的地位。大概就像现今的日本虽然比文莱强大很多,
但文莱并不从属于日本。
 
事实上,王朝核心的周王国,也不希望看到其他封国有从属关系。前面提过,周王国是不
能干涉其他封国的内部运行的,既不能找人进封国监视国主、也不能利用机构间的制衡之
术限缩国主权力。为了防止领主造反,周王朝让王畿压倒性地大于其他封国,在周这个农
业民族,这代表农产多、人多,也就是有能力组织更大的军队并养活他们。
 
然而若多个封国联合,还是可能有压倒王畿的实力,因此让领主们不互相隶属、各自独立
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周王国东迁后(历史称为东周),封国间果然开始彼此兼并,后来
许多封国都变成比周王国更强大的存在、甚至纷纷自封为王,完全不鸟周王国了。
 
以商部落为首的下黄河联盟,猜想应该是比较接近大英国协或是东南亚国协的邦联式松散
组织,各国彼此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可以用台湾的原住民各族来理解)、也没有共同的文
化(商部落和周部落的文化就完全不同),甚至还彼此征战(所以让拥有强大武力的商部
落有机会介入干预)。至多在商部落的贸易专长下,可能具有如欧盟前身“欧洲共同市场
”的国际贸易组织功能。
 
但周王国封建后形成的周王朝,已经比较接近现在的联邦。尽管封国各自内政、军事独立
,但他们还是要共同遵守类似周王朝宪法的宗法制度,他们多数都有姬姓王族的血统,他
们对周王都有一些义务(例如朝贡──缴税给周王;例如在王畿甚至其他封国被攻击的时
候,必须出兵协防;有些封国甚至本身就有周王国交付的任务,例如监视周部落的“三监
”),更重要的是,周王不只是“盟主”、还同时有“大家长”的身分。
 
我们可以说,周王国的“封建”为未来秦王朝建立人类史上统治幅度最强的中央集权帝国
“天朝”,做好了先期的准备,起码这个封国联盟已经有了共同的“宪法”;而且大部分
领主都分享同一血脉;并有了“天无二日”──只能有一个统治者的信仰;更重要的是,
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即使各封国在长久的发展下和当地文化融合、而让封国间产生差异
,但仍有共同的基底)。
 
如果没有周王朝的“封建”,商代的下黄河联盟各部族,即使后来发生类似战国时期的互
相侵攻吞并,东亚大陆的历史走向还是会更像欧洲,而不是形成“天朝”。
 
大致介绍完周代“封建”的一些相关资料,以下则是笔者自己推断出来的东西,完全没有
历史文献证明,看不看各位自己决定了。
 
‧周击败商的那场战争,应该不是单纯的周部落进攻商部落,而是下黄河联盟中已经有些
部落先行投靠周部落、更有可能号称“西伯”的周部落早已在西方,建立了一个不隶属于
下黄河联盟的新国际联盟(就像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虽然都是联合国成员,却还是各有
各的北约组织、华沙组织)。所以这场战争有可能是西方以周为首的好几个部族,联合起
来攻击东方以商为首部族联盟的一场世界大战。
 
‧所以姬发击败商之后的第一次分封地,可能原来都是商的“死党”部族所拥有,这些部
族的兵力可能都在“商周大战”中严重损耗,甚至头目可能都死在战役中,因此无力对抗
姬发派来的新领主。
 
‧根据历史资料,“三监之乱”引发的“周公东征”,姬旦不只击败“三监”和商部落的
联军而已,他还“顺手”弭平了很多东方部族(应该有很多是没随着商部落战败,而加盟
周王朝的下黄河联盟成员)。尽管历史并没有纪载姬旦是否有发动类似二二八的灭族性屠
杀,但可以猜想这些经过“牛蹄”(当时的主力武器是牛车^^)踏过的地方,原先的统治
阶层大概也被“肃清”,也因此姬旦实行的周王朝第二次封建,即使范围更广,但被拔除
的旧势力却失去反抗的核心和战力。
 
‧周王朝的诸封国国名,例如姜子牙家族的齐,姬鲜的管、姬处的霍和姬度的蔡,推测可
能就是沿用商代下黄河联盟部族成员的名称,而后来才转化成地名。
 
下一篇、应该也是这系列的最后一篇,我们来讲最缺乏史料(是几乎没有^^|||)的周代
平民地位。(可以想像的,那篇的瞎唬烂必定比这篇多得多)
https://www.facebook.com/DerrickxHsu/posts/10205448162077173
上一篇文章讲这篇要写一些关于周王朝平民的生活,先m(_ _)m,发现这种东西果然不是
我这种门外汉写得出来的,所以再m(_ _)m。
 
不过我发现还是有东西可以继续往下写啦,毕竟再来就是东亚大陆上最热闹、最奔放,也
是最血流成河的时代。而且忽然发现,这系列文的主角“儒家”还没正式出现哩^^|||。
但那些历史故事大家应该都听到烂了,这篇我们就来集中火力讨论,周王朝原来封建制度
好好的,为什么会变成让孔丘心碎的群雄竞起、礼乐崩坏的战国。
 
话说周王朝首都镐京在纪元前八世纪,被一支被称为犬戎(看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些人岂止
不被周人当成“国人”,事实上周人根本不觉得他们是人,大概就跟《魔戒》里亚拉冈看
到半兽人、强兽人的感觉一样。不过因为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中国已存在数千年”政治
正确下,这些过往现在都只能是内战XDDD,然后还有恋中狂真的就接受这种史观……)的
游牧民族攻破,只得迁移到洛阳,这过程还搞了个妖魔化女性的“烽火戏诸侯”当背景故
事。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提过,周王可以控制其他诸侯听话的一大原因,就是王的直属领土王畿
比其他领主的领地要大得多,周是农耕民族,土地大就可以种更多东西养更多人,有人有
钱,就不怕其他的野心家挑战。(也属封建制的日本江户时代,衡量各诸侯实力用农作物
收获量“石”,是更为精确的,与其说领地大小影响实力战力,不如说是可耕地大小。你
看美国地图的纽约州……,看好了吗?看好再看蒙大拿州,然后你会得到蒙大拿州比纽约
州富强这种荒谬的结论。是说猪头翔先生国中的时候,看战国七雄图都会怀疑齐国那么小
一块怎么会被称为东霸,不过现在很多人还包括许多的所谓专家,都是猪头翔先生中二的
水准,老觉得国土大人口多国家就富强)
 
但是现在不但周王室被从自己的王畿赶出去了,而且犬戎的入侵,也让诸侯们在王烙跑的
状况下,必须联合起来保护自己。毕竟连最强大的王室都战败,人和钱都比王室少得多的
诸侯们,不团结起来,怎么可能可以和外族对抗。之前的几篇文章提过,周王室为了让其
他诸侯实力永远低于王室,是禁止诸侯们彼此串联的(这个策略一直到天朝末代的清政府
,历朝历代皇家无不对臣下结党异常忌讳),我们可以说“王室孱弱、诸侯彼此结盟甚至
兼并而强化、王室显得更加孱弱”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这时候,有些小诸侯首鼠两端两边都拿,自然引起纷争。而大诸侯在扩张的时候,“没经
人家同意”就兼并了别人的领地(这样写感觉好和谐喔),也开始屡屡发生。过去发生这
种事情,大家可以向周王投诉,现在王室自顾不暇,除了大家来比拳头,还产生了“霸主
”,代替王室裁决诸侯间的纷争。霸主没有宗法制度为后盾(事实上这种代替王室执法本
身就违反宗法制度),所以说穿了也是另一种比拳头,可以说商代那种联盟盟主裁决制度
又回到黄河流域了。
 
不过早期领主们的战争就像办家家酒,几位“胜文”带着家仆们对峙一下,也就算功德圆
满(为了避免领主土地太大领民太多威胁自己,最原始的封地面积都很小,因此这种公子
们的战争通常是早上出发、午间对峙、晚上收工回家),和一般平民是没啥关系的。
 
这点千万要注意,平民参战要到周代末期的战国时期才发展完全,而统治者将土地和人民
还有自己连结起来的民族主义(或说国族主义),在人类社会更是到晚近三百年才被发明
出来的。在此之前平民和战争是无缘的,只有贵族可以参与战争(儒蛆们最爱的“士”一
开始指的就是军人)。到了后来要参与战争,效忠的对象也是领主(君王)而非领地(国
土),本身更没有“我和王同一国(家)”的意识。
 
不过既然周王已经无力阻止大诸侯变强、也没办法保护小诸侯免于大诸侯的侵略并吞,诸
侯们想要存活不是要自立自强,就是要拟定策略在列强争端下委曲求全。于是小诸侯把领
地献给大诸侯以换得保护,能力强的大诸侯,就可以利用这些免费取得的土地和人而变得
更强大。一个新的时代主旋律响起,名叫“竞争”。
 
因为“不强大起来就得灭亡”的时代背景,加上镐京被破引发的一连串连锁效应,让许多
拥有专门知识的贵族流落民间,彼此激荡下,东亚大陆进入了学术研究空前蓬勃的时代,
被称为“诸子百家”。这些学术研究有的是为了帮助国君强化国家、有些是为了解决战乱
中显现的人类终极问题、有些是研究“研究学问”的办法、有些甚至只是教“耍嘴皮”的
办法,有些则是因为社会进化的分工现象,而产生各行各业的专精知识纪载。
 
我们把时间拉回几百年,周初的大分封是在姬旦东征之后,所以这些封国国君非常有可能
遇到的是,像胡志强一个外省人被丢到台中去选的那种情况。当然一开始当时还很强势、
马英九执掌的党中央是可以给一些奥援,但这种奥援的效力不会长久。
 
而这些姬姓王族比胡志强遇到的情况更艰难的是,当时科技落后,中央和地方山长水远交
通不便(再次强调,当时马还不是周民族主流的交通工具,甚至到战国中期赵王国国君赵
雍还要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足见在此之前周人对马的使用仍未普及习惯;“条
条大路通咸阳”,更是赢政建立大秦王朝后才完成的伟业),遇到当地有什么暴动之类的
问题王畿根本爱莫能助。
 
而且当地在姬旦东征后,还可能采取类似二二八之类的大屠杀,还没死但充满怨恨的当地
人会怎样对待这么一小群的“空降部队”是非常难料的。
 
就像胡志强当上台中市长后就开始和当地派系“和”了起来,传闻九年的市长生涯就让胡
志强成为当地许多派系的领袖,甚至传闻他变成台中的“大地王”。而从姬旦东征后大分
封到姬宫湦砸锅被犬戎攻进镐京历时两百多年,去“接收”地方的周王朝各诸侯若学胡志
强和当地人士好好“和”,应该已经取得对地方充分的控制权──王畿遥远交通不便,这
时候反而成为“独立”的最佳利基。而这些,都会成为随后大竞争时代的“本钱”。
 
还是要再度强调,拿胡志强举例只是要说明这些周王朝诸侯们去到自己领地可能会遇到的
情况,千万别认为这些诸侯就是现在的县市首长,有市界、县界明确地画分自己的领地范
围,当时的科技水平不足以支撑这种画分,也不足以支撑诸侯们的兵力足够去守边界,而
且当时在可耕地之外的世界蛮荒一片,去斤斤计较那些荒地也没意义。
 
在大竞争时代展开后,这些诸侯想要让自己变强大,一是想办法利用别人经营好的地盘,
不管是透过联盟、施压,还是战事,另一就是开垦荒地扩张可耕地。
 
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齐公爵姜小白,打的旗号是“尊王攘夷”,尊王是为了取得挟天
子以令诸侯的正当性。攘夷除了联合诸侯保护西北疆避免游牧民族入侵外,另一就是弭平
国境内非可耕地地带的蛮族群。而对齐公国来说,主要的就是“东夷”。
 
其实不只齐公国,像是晋公国、秦公国、宋公国等等,几乎能在后来的战国时期占有地位
的诸侯国国史,都多少有这些关于垦荒以及和平定蛮族的纪载。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蜀国的宰相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其实就是蜀国为了增加北上逐鹿
中原的实力,进行“垦荒”时遇到的麻烦。三国后天朝的经济中心逐渐移往长江流域,主
要就是得利于东吴和蜀汉的“开垦”。
 
而大竞争时代诸侯“自强”大开垦的结果,是黄河流域的开发度大幅提升,到了战国时期
,已经有燕王国(都城蓟城大约位置是今天中国北京市)的人“邯郸(位在今日中国河北
省南端)学步”的故事。在那个时代走超过台北高雄的距离,还跨越国界只为了“学仪态
”,说明了当时交通已经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然后民众的经济能力也到一定水准
(即使今天的台湾,许多大学刚毕业的职场新鲜人都未必可以负担请长假,从地方跑来台
北补习国考)。
 
这些空前的开发成果,让每个封国都是国力强大,战争也因此从胜文公子们的下午消遣,
将演变成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总体战”了。
 
当然,开发本身也需要资源和技术力支持,尽管周民族本身就是农耕民族,对开垦这件事
驾轻就熟,但因为领地暴增的关系,遇到太多过去不熟悉的地形水文是可以想像的,不过
……靠北,感觉上还没写到正题已经快三千字了,下一篇再继续吧,省的又被骂文太长
^^|||
 
此为系列文第四篇,其他篇如后
https://www.facebook.com/DerrickxHsu/posts/10206707348996059
终于要写到儒家了XDDDD,开始正文前,还是要先跟大家沟通一个观念,不.要.再.把
.古.书.里.面.的.国.当.成.是.现.在.的.主.权.国.家.了。古代的国
就是诸侯的领地,以前的人效忠的对象是国君,而不是国土(事实上国土具象化让人有效
忠之心,得等到地图绘制技术够进步的时代),以本文讲述的时代为例,当鲁国人和齐国
人见面打招呼“Hi! 我从鲁国来的,你是齐国人吗?”其实比较接近“Hi! 我从台北市来
的,你是新北人吗?”
  
主权国家的产生是因为诸侯被别人狗干之后,只好编出一套美丽的谎言,告诉领民们“其
实这个国大家都有分,所以大家要一起保卫它”,来换取领民抛头颅洒热血的热情,类似
科技公司发股票给员工叫大家一起为“自己的”公司努力的概念。(是的,封建国家就是
只有公司高层有配股XD,现代主权国家就是公司让大家“幻想”自己都有配股)
 
好啦,上一篇讲到周王国东迁后,天下乱糟糟兼糟糟乱,失去周王国保护的妈宝诸侯们当
然崩溃到一个不知人,但另一群诸侯则发现没人保护其实也代表没人管,例如阿呆早对隔
壁白痴渣男胜文只因为出生到好人家,就可以耀武扬威、乱睡正妹感到极度不满。过去是
恐惧天子的威仪不敢造次,现在,哼,打了才知道谁厉害。
 
于是乎有野心、对现状不满的贵族开始四出侵略,搞得没野心的贵族也得自强自保。过去
周王朝基于宗法制度,“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在贵族眼中平民就是废柴、在大贵
族眼中小贵族也是废柴,就算他们不是废柴,严格的礼法也会强迫他们得接受自己是废柴

 
可是贵族彼此侵攻的结果,一是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一是愈来愈多金包银被废柴打了
个狗吃屎。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盖瑞贝克,发展出了一套歧视经济学,指出“自由
市场竞争可让有歧视倾向的雇主遭受经济损失(例如因歧视非裔美国人、而不聘用麦可乔
丹),而停止歧视行为”。正如歧视经济学所说,激烈的“国际(再次强调是诸侯国)”
战争,让国君想要生存强大,再也不能坚持过去那套“金包银”、“废柴”的阶级歧视,
而必须用人唯才。
 
这是一个空前的机会,下等贵族、平民,忽然发现自己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变身“金包银
”,只要他们努力想出一套说词说服国君任用他们。在各种思想和现场运作实践激发下,
学术空前发达,形成了史书上说的“诸子百家”,而其中影响东亚大陆至深的有四家学说
──儒、墨、道、法。先简单讲一下墨、道、法的政治主张,主角儒家放后面。要注意的
是,这些思想的创造者都认为获得国君(或者说权力者)的支持是他们实践思想的最好办
法,所以这些人的对话对象都是国君,分析利害关系也都是针对国君。
 
道家因为后来转换成宗教,一般人总觉得有点莫测高深,不过就政治的主张来看,道家其
实和主张小政府和自由市场经济的自由意识派很接近,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认为用权力去制造规则是不好的,道家主张节欲,不过这里的欲除了指对物质的追求,
还包括对“仁义”这些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规则。1988年1月26日,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
小政府的美国总统雷根,在国情咨文中,就有参照《道德经》“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名言

 
墨家和儒家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不过墨家简单说是一种反儒思想,我们在之前的文章有
讲过周的阶级和宗法制度,简单说就是要每个人在自己的阶级上扮演好自己的脚色,为了
强化这种阶级,祭祀时穿着的衣服、使用的音乐舞蹈,死亡时采用的葬礼,各个阶层都有
严格的规定,墨家反对这些,节用、节葬、非乐都是反对儒家复杂礼仪提出的主张。儒家
主张爱有阶级之分、老爸对小孩的爱和小孩对老爸的爱有不同的方法,墨家主张“兼爱”
,认为爱不该有阶级身分的差异。儒家主张所有人应该服从自己的阶级,因此高阶的人对
低阶的人有绝对的控制权,墨家主张“尚贤”,主张应该由贤能的人、而不是由阶级高的
人掌权。
 
墨家是儒家的对头,法家则是道家的对头,法家反对道家的“顺其自然”,法家对自然哲
学的思考很少,他们的学术论说几乎都是从实作中整理出来的。简单说他主张国君应该有
强大的权力,用权术、法律和刑责管理一切,包括政治和经济。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国君
应该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简单四个字就是“富国强兵”。因为要富国,法家很早
就运行了类似凯因斯的计画经济制度,法家还主张重税、重繇役。当然,法家也反对儒家
的阶级制度,主张“论功行赏”,主张“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当然政治之外的兵学更是
法家的强项,这边就不多说,战国策里面讲的几乎所有故事,都是法家的贡献。
 
简单说,在周王国东迁后天下大乱的当时,每套学说都是主张“改变”的,儒家主张的改
变是往回走,“找回过去的美好”,反对让美好的过去改变的任何东西,包括已经形成的
既成事实,最有名的就是孔丘编纂鲁国史“春秋”时,应把当时已经自称为王的楚写成“
楚子”,因为当初周天子封给楚的只是子爵。
 
道家主张各国国君应该让天下形式自行发展,因为人自以为聪明的作为往往会增加社会的
冲突、矛盾、对立,让人离天道愈来愈远(你可以用基督教圣经批判人自以为义、结果离
神愈来愈远的说法去理解)。法家和墨家反对儒家崇尚的周王朝旧秩序、反对道家的“无
为”,他们主张人应该积极找出社会新的运行规则,你可以简单地理解法家就是法西斯纳
粹、墨家就是共产党(不是共产主义,然后拜托,当然不可能完全相等,只是两边都是集
体主义者,这样比较好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异)。
 
完结篇写儒家,如果有的话啦~其实儒家已经写很多了,看旧文也可啦XD
https://www.facebook.com/DerrickxHsu/posts/10206765890819568
这系列终于来到最终章了,进入正文之前,最近同性恋婚姻法搞得沸沸扬扬,不过有其
中有一则很有意思,就是反同婚一方认为没父没母的称谓会让家庭价值崩溃。
 
请看表,我们来比比看英文和中文的称谓,差别有多少?英文里用8种称谓就可以解决的
人际关系,中文里要用26种──甚至更多,像uncle除了表中列举,中文还有表舅、堂舅
、表叔、堂叔等等等等,在中文环境里,把堂叔叫成表叔可是不能原谅的错误,并不是可
以彼此互换的称谓。
 
当然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称谓简单并没有让他们毁家亡国(反而人家是先进开化、国富
民强),但为什么在台湾,这些反同婚团体却能用“称呼混乱”来说服那么多人,这样会
“毁家灭国”?
 
我们在前几篇文章里面,已经提过周王朝由农耕民族建立、以定耕为生让他们必须维持庞
大的劳动力,因此成就了子嗣众多的庞大家庭。这也他们必须发展出复杂的宗法制度,来
解决继承权的问题。
 
为什么英文的brother不用分长幼、中文的兄弟要?为什么英文的grandfather不用分父方
母方,而中文要分祖父、外公?答案都因为这些不同的称谓,代表这个人在家族中的继承
权顺位,一旦乱叫,将使继承权混乱,八点档兄弟相残的继承权争逐戏码马上上演。
 
这种因继承权顺位衍生出的各种位置(例如你是你爸的儿子、你哥哥的弟弟、你老婆的丈
夫),以及在那个位置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你要孝顺你的老爸、友爱你的弟弟),就是
周王朝的一切核心,我们称为伦理、伦常。还记得我们在上一篇简略的讲过墨家主张爱无
亲疏之分的“兼爱”吗?其实这是一种对周王朝主张对应不同关系该用不同态度的反论。
 
因亲疏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对应规则(就是礼法),例如君惠、臣忠,例如父慈、子孝,
例如兄友、弟恭,例如夫义、妇顺。为什么当父亲的要慈而不是要孝,为什么当兄长的要
友而不是要恭,答案是要你牢牢记得父子是不同的、兄弟是不同的、君臣是不同的、夫妇
是不同的,你是当弟弟的,你就得维持专于于当弟弟的人所需遵守的规则。
 
周民族利用这种严格分明的人际关系规定,维持家族的稳定状态,这正是定耕民族所需要
的。工商社会需要大家吵吵闹闹刺激思考创造新局,农耕社会却是一天不下田耕耘,昨天
播的种、插的秧就可能枯死颗粒无存,吵吵闹闹东争西抢将会带来集体饿死的恐怖后果(
事实上,直到16世纪的日本战国时代初期,大名们都有默契不在农耕的春夏季节战争)。
如果每个人都遵守自己对应位置所应守的规则,不思进取破坏稳定,农耕的春耕夏耘秋收
冬藏节奏就不会被破坏、农耕的分工就能维持正常运作。
 
周王朝因外族入侵之后,周王的权威无法再维持宗法制度正常运作,群雄并起,旧秩序荡
然无存,对未来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想法。而儒家,则主张重振宗法制度,希望每个人都回
归过去周王朝宗法制度帮你设定的那个位置,他们认为这才能让整个社会回复过去的平和
状态,不再你争我斗。
 
儒家的祖师爷孔丘也不是打打嘴砲而已,他年轻时有过从政的机会,也非常认真的去说服
他能接触到的诸侯“复古”,例如著名的堕三都事件,简单说,孔丘所在的鲁国国君之下
有三个大臣权势庞大,而且各占其地,筑城互相对抗,让鲁国国君反而像三个大臣的小弟
。这种下克上的情况在周王朝东迁后的诸侯国里是屡见不鲜,也是孔丘认为天下大乱的主
因。
 
孔丘也没迂腐到去跟三个大臣讲讲“恢复旧秩序大家都快乐”,就会让这三个大臣乖乖让
出自己辛苦争下的地盘和利益,回去侍奉鲁国君。当时三个大臣都苦于他们盖起来防卫用
的防守据点,被各自的家臣们占据争斗不休(你搞下克上、被你的下克上很正常啊),孔
丘就说服他们把各自的防守据点拆掉,这样家臣失去了这些据点,就不敢再造次争斗,结
果还真的获得三个大臣同意(臣下这么笨,难怪鲁国君虽然拥有周王朝第一等公爵爵位,
却始终没在争霸行列之中)。
 
只是拆了一个后,三大臣的另一位反悔不拆,已经拆了那个忽然觉得自己像阿呆,也把被
拆掉的防守据点盖回去。复古改革失败的孔丘被赶出鲁国(后来被儒家控制的史书当然没
这样写啦,不过一些没被烧掉的古版史有讲到,我认为后者可信所以用后者讲法,不爽咬
我),开始“周游列国”(干,这种把被流放讲成主动巡天下的搞法,后来被毛泽东抄袭
,把逃亡讲成长征,又被蒋介石抄袭,把败逃讲成转进)。
 
当然孔丘权力小,乱搞也没多悲惨,他的后代信徒王莽以贵为皇帝的权力,大搞“复古更
新”,把西汉王朝的典章制度全盘改成周王朝的旧制度,结果自己死了、自己的王朝覆灭
不算,还造成天下大乱、尸横遍野。
 
靠北,扯远了。可以想见的是,在生存竞争激烈的战国(我指的是诸侯互相征伐的情况,
而不是讲史书上的战国时代,后文也都是这样,不再重复强调了),儒家的理论根本派不
上用场。却在西汉王朝复活影响东亚大陆数千年直到现在。我们现在的很多思考模式,都
还是被儒家当年建立的教条制约。最明显的有几项:
 
 
.认为只要可以维护秩序,其他的都不重要。
 
前面有提过,周王朝用宗法制度延伸出来的伦常纲纪稳定社会的运作,而战国时的儒家汲
汲营营的,就是要恢复这些伦常纲纪。对于杀人放火强盗抢劫这些人类社会共同否定的行
为,当然儒家也不会说那样“干得好”。不过如果是和你对位的上阶(例如你的君王、你
的父亲、你的兄长)干这种事,儒家反对你有追究制裁的权力。
 
孔丘曾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老爸老妈有错,劝
劝就好啦!老爸老妈不听,还是要尊敬他们、不要违逆他们,并要收藏自己的担心,不要
整天抱怨。简单说,儒家把战国的天下大乱归罪于人伦秩序崩坏,他们会认为烧杀抢掠受
害的是少数人,假如赋予下阶制裁上阶的权力,即使有纠错的效果,却会毁坏人伦秩序、
让天下再度陷入混乱。
 
所以在儒家思考系统中,“伦常”的位阶要比“法例”,甚至要比“正义”高多了,这让
当年觉得总统马英九倒行逆施的宋楚瑜,只能以“清君测”为号召而不能“造反”,因为
“救民水火”是行正义,“造反”却是逆伦常,行正义的好抵不了逆伦常的坏。深蓝眼中
的李登辉、陈水扁两位总统做得再好,都已先犯了逆伦常、欺上窃位的大罪,经世济民的
好抵不了逆伦常的坏。大学生搞学运关心时政很好,但要总统下台就是造反,关心时政的
好抵不了造反逆伦常的坏。
 
影响所及,连被国民党政治迫害的李敖、王晓波都会认可六四屠杀没错、二二八屠杀没错
,说到底,他们相信的还是儒家“为了恢复秩序,什么都可以牺牲也都得牺牲”的信条。
 
.士大夫有责任也有权力代表真理、维护真理
 
在儒家祖师爷孔丘的年代,士和大夫其实是两种不同的阶级,我们很简化的说,大夫是国
君的幕僚群,士则是大夫的家臣,两者都是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级。
 
当然,这只是个大概,史料并没有很清楚地记载这个身分的运作机制,例如我们不知道周
王朝还在镐的时期,大夫和士的身分是不是世袭制,其中有没有升降(例如士会不会变成
直属国君的大夫),平民能不能任士。而即使在古史的记载上,士和大夫这两者也没真的
很清楚地被划分。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周王朝东迁战国展开后,各诸侯国没野心的必须壮大自己自保,有野
心的更不用说,为此国君必须任用更多官僚,士大夫阶级也跟着庞大、重要性也加重。
 
孔丘老爸是郰邑大夫,这让以他为首的儒家挺专注于阐述士大夫阶级的职责,这些规条由
孔丘的徒弟曾参做了总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个总结正式把士大夫的职责从为主上服务,提升到行天道,从此
以后天朝的官僚体系,对自己职责的认知,已不再仅限于政务的运行,而认为自己有传递
天道、教化万民的任务。
 
后来赢政建立的空前庞大的无封建制中央集权帝国,让天朝拥有世界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
庞大官僚系统,士和大夫两个名词结合了起来,用来代表这个和贵族大不相同的特殊阶级
。虽然刘邦建立汉王朝后,一度恢复封建制度,但因随即发生宗室战争(七国之乱),刘
姓皇族只好又把赢政的中央集权拿回来用。
 
士大夫(或者称为官僚社会)能实际接触权力,又有儒家订定的指导原则支撑“士大夫有
维护天道责任”,加上人数众多,逐渐成为真正掌控天朝政治的特殊阶层。宋王朝皇帝赵
顼任用王安石进行全面变法改革的时候,反对改革的大臣文彦博就在赵顼告诉他人民都欢
迎改革时,直接呛赵琐:“陛下,你是用士大夫统治国家?还是由小民统治国家?”而事
实上最后即使有皇权支持,王安石还是落寞下台,变法失败。天朝士大夫阶级绝对有实力
对抗皇权,事实上,历朝历代许多士大夫都相信无论皇帝怎么换人,最后都需要借助士大
夫才能治理天下。
 
这也逐渐让天朝文化体系下的社会,认同“士大夫代表天道”,官僚在天朝社会不再是单
纯的一种职业,而是真理代言者。影响至今,许多台湾人仍认为民意代表不应该阻碍官僚
体系行正道,大部分媒体都会不加思索地妖魔化民代,高举行政官员。而认为官僚有神奇
能力可以预测未来,指出社会产业的发展方向;或是认为官僚应该干涉司法,让司法可以
执行真正的正义,大概都是受此影响。
 
(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3%的大学生愿意考公务员;在法国,是5.3%;在新加坡,只有
2%;在日本,公务员排在第53位;在英国,公务员进入20大厌恶职业榜;而在中国,
76.5%的大学生愿意考公务员!)
 
.不符合纲纪的事实不是事实
 
儒家对维护纲常的执著,强到他们认为他们可以随意扭曲事实、扭曲历史,捅第一刀的正
是儒家祖师爷孔丘在他编修春秋的时候,把当时已经独立称王的楚国国君,降回周王封赐
给他的子爵地位。详情请看这篇 goo.gl/wD9HyB 。
 
既然有祖师爷示范,后世的徒子徒孙扭曲事实、史实更是心安理得,这种实例应该不用我
一一列举了吧(想想蒋政权给青年学子的历史课本)!
 
.相信问题的解答在古代,社会不断退化中
 
周王室东迁后天下大乱,孔丘认为解答就是“恢复旧秩序”而不是“开创新秩序”。这让
儒家的政治思想完全基于历史倒退论,也就是子不如父、父不如祖,儒家相信人类会一代
接着一代的退化,现代人不可能想出比古代人更好的办法,未来人不可能想出比现代人更
好的办法,所以能找回古代圣君贤相制定的制度最好,办不到的话就要努力保持现状。
 
既然社会只会随时间越来越糟地不断退化,最好的时代在古代,人类已经体验过最好的社
会(在古代),那讨论和争辩就会变得没有意义,因为今不如古,要变好只要师法古代(
最好的)就好了,当代的人不可能讨论出比古圣先贤更好的解决方案,因此一切讨论都是
无益的,只是徒增纷争而已。这种思考模式,剥夺了天朝社会借由不同的声音互相激荡找
出新路的可能性。
 
这种“新不如旧”的历史倒退论信仰,仍在台湾各方个面限制台湾人走向创造和革新,这
篇文实在太长了,就不详述,留给大家细细体会了。(其实是不想写了XDDDDD)
如果你还有力气,欢迎从头看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