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vikk33 (陈V)
2018-03-11 13:59:19http://www-ss7bl.blogspot.tw/2018/03/blog-post_56.html
儒学的思考方式(道德vs逻辑)
原文刊载于新公民议会,经修改后重登:
http://newcongress.tw/?p=11870
http://newcongress.tw/?p=11661
从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开始,儒学思想一开始只是一些散乱的语录而已,论语中提到“
仁”这个观念的有六十六条,但这六十六处却没有一处是对仁提出定义,都只是一些举例
。仁与“慈爱”、“温和”、“恻隐”、“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观念相通。
然而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又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阐明
了同里心的概念,可以算是仁的表现。“克己复礼”的自我克制,言辞谨慎也都可以算作
仁或者接近于仁。
经由德性的不断累积,可以去除私欲,最后达到为了集体而生的无我境界。战国时期孟子
的性善说,其实就是这种自私为恶的扩大版本,孟子认为人若是出于大势所逼,一个人牺
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杀身以成仁”,这无异是把个人意志歼灭于集体社会之中。
在汉代董仲书召开白虎观会议之后儒学击败诸子百家定于一尊,唐宋的儒学虽有佛学的竞
争,但佛学最终还是被儒学给汉化,变成一种集体主义式的救苦救难哲学。
宋代的大儒朱熹,他对儒家经典的论述具有权威性,他的《四书集注》是明朝、清朝两代
士人规定的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他的治学方法被称为“理性客观”,甚至
被认为有能力“解释物质世界”的学说。
但其实朱熹的的物质理论观毫不科学,其学说的基础,是认为宇宙和人间的万物都由“气
”构成,通过“理”的不同形式而成为不同的“物”。“物”包括了具体的事物如日月星
辰,也包括抽象的伦理如孝悌忠信。于是就产生了儒学的一元论宇宙观,当一个天子德性
败坏的时候,就会影响到日月星辰的运作,甚至产生瘟疫、饥荒、洪灾或是地震。
因为在儒学的世界里,物质世界与观念的道德世界是一以贯通的。事实上朱熹所使用的方
法并不是归纳法也不是演绎法,而是毫无逻辑性的自由联想,这种方法承袭了用春秋战国
时期的寓言用以类比的方式,例如,孟子以水之就下比喻人之性善,其实人性与水并直接
因果上的关联。以现代的解释,人性是寄托于演化过程之中,经过遗传的方式传诸于后代
,在经过社会的洗礼产生所谓人性的善良与丑陋等等。而水分子向下流动,只不过是重力
对于液体的作用罢了。
所谓相似,不过是存在于孟子的主观自由联想之中。若经常利用儒学的方式进行自由发想
,而欠缺审辩式思考的训练,会导致个人逻辑的崩坏,而容易误信邪教。笔者归纳出几个
儒学的重大缺陷:
1.各种道德准则缺乏准确的定义。
2.将集体主义视为至善,贬抑个人的价值。
3.毫无理论根据就任意结合物质世界与观念世界。
4.趋于权威与教条,让权力者可任意解释。
5.滥用自由联想而缺乏可靠的思考工具。
甚至连汉字(方块字)本身,都可能造成沟通上的巨大障碍。方块字本最初起源于甲骨文,
是商代天官用来纪录卜噬结果的宗教神圣文字,孔子的母亲是宋国的女巫(属天官),而宋
是商裔的封国,孔子从小就在母亲的教诲下长大,后来才将之系统化,因此商代天官就是
儒者的前身。
许多方块字在古代的意义与今日不同,若将其混为一谈很容易导致错误。笔者为大家解析
“德”的观念演变,并尝试阐明这些观念在今天是否仍具备实用价值。
“德”这个字,最原始的涵义是指来自上天的神祕力量,而玉是来储存此种神祕力量的容
器,如果神秘力量充足,则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因此原始的“德”无关乎善恶,而是一
种神灵的赐与。
远古的人们相信昊天上帝(周代始称“天”)派遣神灵动物将神祕力量赐予氏族的始祖。
因此配戴各式动物主题的玉雕,更能彰显自身承袭的神灵秉赋,也就是“德性”。到了东
周、秦汉,“德”变成了一种权力阶级应当遵守的统治秩序,当有人违反了统治秩序则变
成失德之人,就会招致灾祸。
“君子”原本的涵义就是指统治阶级,“小人”指的是被统治阶级。所谓有德的君子,原
是指能够遵守统治阶级规范的贵族。“君子”的涵义扩大成为遵守儒教教义(礼)的所有人
,是在西周礼乐崩坏之后才发生的。
隋、唐之后,“德”又再扩大成一种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价值体系,当有人的行为违反儒
教集体主义的价值,会遭到口诛笔伐、社会唾弃,甚至是遭私刑处决。而是否具备“德”
也变成一种担任公职的标准,也就有了选举孝廉为官的传统。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所谓的
古代“选举”和今天民主“选举”完全是不一样的涵义。
从“德”的源流来看,我们会发现它原初只是一种迷信,即便扩大涵义之后,依然不能改
变其迷信的本质。
从现代社会专业性的分工来看,就算是最能遵守儒教伦理规范的人,我们也不能确保有德
之人同时也具有水利工程、电机工程或是国际贸易法规的专业技能。但在台湾,所谓“德
育”依然为五育之首,而不能尊重专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牵涉到这种古怪的迷信,所
有人都要就读的义务教育学校,一年竟然浪费了学生数百小时,来传授这种不能实证也缺
乏逻辑的观念。
德性与报应之间的关系,其实指是一种偶然。但许多人还是相信,只要多积德,自然就会
有福报,而失德之人必有恶报。照此说法,难道悄然地死于叙利亚战火的婴儿为失德之人
?而吃香喝辣的贪腐独裁者为有德之人?
某些人甚至会无限上纲,把地震、台风、暴雨的灾害,归咎于统治者失德,忽略灾害防治
与紧急救难的观念。他们总是认为用石头把失德的人打死,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事实上
,负责人死了
问题还是一团灾难。
所谓“德”真的是一种如此玄妙并且强而有力的神秘力量吗?各位认为21世纪的教育核心
难道还要寄托于虚无标缥缈的信仰之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