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敬悼刘述先先生/李明辉

楼主: pushking (推王)   2016-06-28 19:52:36
【文学纪念册】李明辉/敬悼刘述先先生
2016-06-27 08:45 联合报 李明辉/文
他几乎每天都到研究室工作,即使在他得了帕金森症之后,依然如此……
刘述先先生于6月6日凌晨在睡梦中病逝于其台北寓所,当天中午我便得知这个噩耗。近几
年来,刘先生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先是他的一眼因手术失败而失明,继而他被证实得到
帕金森症,行动能力急剧下降。因此,他的溘然辞世虽不完全令人意外,但也来得有点突
然。
刘先生原籍江西,但是出生于上海。1951至1958年他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取得硕士学
位后,到东海大学哲学系任教。1964年,他赴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就读,于两年后取得博士
学位。1981年,他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哲学讲座教授,直到1999年退休。
1991年,我从中国文化大学转往刚成立一年的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以下简
称“文哲所”)任职。刘先生从文哲所成立之初便担任其咨询委员。1992年戴琏璋先生接
任文哲所筹备处主任后,便邀请刘先生共同推动“当代儒学主题研究计画”,由戴、刘两
位先生担任主持人。后来戴先生因行政工作繁忙,不暇兼顾,才改由刘先生与我共同担任
计画主持人。这项计画共进行了六期十八年,使文哲所成为当代儒学研究的重镇。在刘先
生晚年,我是与他最亲近的工作助手。他虽是长辈,但绝不倚老卖老,而是负责掌握大方
向,并借由他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将这个研究计画推向国际,我则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
。借由这样的分工与合作,这项计画进行得非常顺利,也取得可观的成果。
刘先生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便回到台湾,在文哲所担任特聘研究员。他在中研院附近
买了房子,作长期定居的打算。直到2004年他年满七十岁时,才再度从文哲所退休,改任
兼任研究员。在他退休之后,文哲所特别礼遇他,依然为他保留研究室。他几乎每天都到
研究室工作,即使在他得了帕金森症之后,依然如此。我常在中研院看到他很吃力地缓步
行走,令人十分不忍,但他坚持不要别人随行陪伴。直到逝世为止,他每周都到政治大学
哲学系兼课。近一两年,由于他的体力日衰,上课时声音很小,即使用麦克风,学生也听
得很吃力。但他仍然坚持按时上课,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先生的辞世在大陆的学界及媒体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大陆重要的网络媒体都大幅报导了
此一不幸的消息,我也不断地从电子邮件收到大陆学者的唁函及追悼文字。反观台湾的媒
体,只有《联合报》刊登了一则不大不小的报导。刘先生被国际学界视为当代新儒家第三
代的代表,对于他的逝世,台湾的学界与社会似乎漠然视之,令人感慨不已。
去年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出版《1949礼赞》,肯定1949年从大陆来台的知识菁英对台湾文
化的重大贡献。在“去中国化”俨然成为政治正确的当今台湾,这种呼声似乎是不合时宜
的。约二十年前,我经过法国罗亚尔河畔的古城安波瓦斯时,赫然发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
杰之一达文西的坟墓竟然就在此城,而感慨此城何其有幸,成为达文西归骨之处!
1978年在香港病逝的唐君毅先生的遗体由香港运来台湾,安葬于观音山麓。因为当时香港
尚是英国殖民地,故唐先生选择台湾作为其归骨之地。1995年在台北逝世的牟宗三先生,
也安葬在新北市的新店,而非原籍山东栖霞。原籍湖南长沙、长年在香港任教的劳思光先
生,因反对共产党,终生未回到大陆。他也一贯反对国民党的戒严政策,在台湾解严之后
,他才到台湾任教,直到2012年逝世,安葬在宜兰。刘先生也是在台湾解严后定居于台北
,而以文哲所作为其学术生命的归宿。他已于6月20日在台北富德公墓树葬。台湾何其有
幸,成为其归骨之处!
这些原籍大陆的知识菁英之所以都将台湾当作其精神故乡与归骨之地,除了由于台湾保存
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外,也由于台湾是华人世界唯一的民主社会(尽管还不完美)。这正是
台湾文化最可贵之处,也是台湾文化之优势所在。刘先生对台湾的认同,既是政治上的,
也是文化上的。他以其父母之名在大陆设置了两个奖学金,以祖父之名在台湾设置了一个
奖学金,在香港也设置了一个奖学金,嘉惠两岸三地学子。他的视野与胸襟超越了海峡两
岸的政治藩篱。可惜在目前日趋民粹化的政治风气中,台湾人似乎已逐渐丧失了这种文化
上的自信与胸襟,取而代之的是狭隘的胸襟与短浅的目光,实在令人忧心。在我们为刘先
生送行的前夕,对台湾在文化上的自我定位应深加省思。
http://udn.com/news/story/7048/1788562
作者: amidha (东岐明)   2016-06-28 21:2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