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2.8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
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心得2.8本章表现儒家以道德为本的政治观,而非支持威权专制。齐
宣王一方面从既得利益者的立场出发,认为臣下应该服从君主;另一
方面也对儒家的政治观产生疑惑,认为儒家既然主张“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做臣子的应该严守本分才是,为何对以下犯上的商汤
、周武王却又大加赞扬,流传后世?其中有无矛盾之处?故向孟子请
教。
孟子的回答则不从政治秩序、权力关系着眼,认为所谓的“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并不是盲目服从教条,死守既定的礼法,而要进一
步问“君之所以为君”的本质意义为何?君主一职的设立,乃是为了
爱护、关怀百姓,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亦即“仁义”等道德价值。
人人在道德教化下,不仅能够各遂其生,且成长为人格独立的君子,
才是儒家的终极理想。非为了满足君主个人的欲望,或仅追求富国强
兵等功利目标而已。
如果担任君主一职的人,偏离了儒家的道德理想,儒者就应该采取各
种手段纠正君主,如劝谏、辞职抗议等,必要时甚至可以动用武力。
如果身为君主,却严重违反、伤害人心、人性普遍肯定的道德价值,
即使名义上为君,也已不具备担任君主的资格,只能说是众叛亲离的
“独夫”罢了。桀、纣便是如此,故汤、武以武力推翻他们乃是合理
、正当的。当然这只是不得已的非常状况,大多数状况下人民还是要
守法,不能以革命为借口来夺取权力。但从本章也可看出,儒家看待
政治是从道德出发,秉持大公无私的态度,而不是盲目效忠、服从一
家、一姓、一党或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