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 市面常见手摇磨豆机的锥刀设计理论

楼主: Ageoffeizai (肥宅时代)   2024-11-07 19:42:13
这篇是想跟大家探讨一般手摇磨豆机的锥形刀盘,
她们的刀盘几何设计,如何造成研磨品质
跟细粉量差异。内容无风味描述也非科学仪器分析,
仅由个人手上产品、经验及网络资料整理归纳而成,
希望能对有兴趣研究手磨,
或购买手磨时有选购障碍的同好能有所帮助。
https://i.imgur.com/WFhH2II.jpeg
附图内刀盘由左至右分别为
1Z JS, 1Z X-pro, 1Z, X-ultra, 1Z K-pro
进入正文:
一,刀盘尺寸
一般厂商标榜的锥刀尺寸
是以外刀盘的外圆直径来宣称。
例如Ø 38、Ø 48指的是外刀盘最外观的圆直径。
直径与豆子接触面积成正比,
越大效率越高,相对费力。
https://i.imgur.com/GWw0oQG.jpeg
二,内刀盘顶部形状大小
内刀盘的顶部直径越大(例如C40)
同时间在内外刀磨豆空间的豆越少,
研磨效率较低,理应会越省力。
但如果顶部的直径小到一定程度(例如1Z E-pro)
造成斜率过大,
或是内刀星状间的L型豆槽太小,
也会因为咬豆效率不佳而省力。
https://i.imgur.com/BiqcWpm.png
图示:红色示意内刀顶端最小,蓝色最大
三,内刀盘星数差异
先忽略刀纹设计的细节,同直径下
星数越少,容纳在内外刀间隙内的豆子越多。
这代表豆子在进入细研磨前,
在豆槽内互相挤压的情况较多,细粉也会增加。
https://i.imgur.com/s1BHwAD.jpeg
图示:星数越少,同时存在豆槽的豆量越多
四,内刀盘设计
如图示我分豆槽、粗切结构及细研磨区。
https://i.imgur.com/uNgTJxX.jpeg
附图:常见内刀盘设计
归纳几个我对内刀盘刀纹设计的看法如下:
1. 细研磨区的刀纹延伸进粗切结构多寡的差异
细刀纹延伸进粗切结构越多,
部分碎豆可以越早接触到细切割,
减少碎豆磨成咖啡粉前被挤压的次数,
细粉量会稍减。
https://i.imgur.com/bq9nYlK.png
图示:1Z 不同版本的K-pro刀盘,右侧减少了细粉率
2. 细研磨区的刀纹延伸进豆槽的长度差异
细刀纹延伸越高,碎豆越早进细刀纹内,
细研磨路径会越长,
同一个颗粒经过细研磨槽的时间越长,
出刀盘前的被研磨的次数越多,细粉也会越多。
乍看这说法与第1点违背,
但这边要强调是豆槽区下方的细刀纹。
https://i.imgur.com/8RouTmz.png
图示:Kinu M47 brew 及 classic 刀盘
左侧减少了减少细粉率
3. 细研磨区的刀纹宽窄
宽刀纹可以让较大的碎豆提早进入切削,
细刀纹则必须等碎豆被破的更小才进入切削,
相对来说细刀纹的细粉量应会多一些。
https://i.imgur.com/HTR4pDO.jpeg
图示:1Z 不同版本的 X-pro,右侧增加了细粉率
4. 细研磨刀纹凹槽内侧为圆角或锐角的差异
这个是Kinu M47 上看到的,
M47的手冲刀盘设计跟Classic版本相比
细研磨刀纹内侧为锐角设计。
合理推测为改变颗粒形状以及减少细粉量。
https://i.imgur.com/8RouTmz.png
图示:Kinu M47 brew 及 classic 刀盘
右侧刀纹内侧为圆角设计,细粉率较高
五,外刀盘设计
如图示一样分为豆槽,粗切结构跟细研磨区
比较少厂商针对外刀盘做文章。
我在想可能是因为相对内刀盘较单纯
外刀盘与内刀盘粗切结构运用剪力
来碎豆再进行细研磨大家都差不多。
https://i.imgur.com/EUqsJJR.jpeg
附图:常见外刀盘设计
1. 豆槽大小
豆槽越大,容豆量越大,效率会提高,也较费力。
细粉量也会因豆子较多相互挤压的关系增加。
2. 粗切结构与豆槽的角度
粗切结构与豆槽间的角度越小,咬豆感会提高,
可以较为减少豆子狂跳的机率。
https://i.imgur.com/exM2UCF.png
附图:豆槽大小与结构角度差异比较
左侧豆槽小,粗切结构夹角大,省力但效率差
六,个人观点小结:
强调义式的刀盘,例如常见的 italmill
细研磨区刀纹宽度较窄。
细刀纹延伸进豆槽较多,粗切结构无花纹
可以想像豆子在豆槽跟粗切区要经过更多辗绞
才能进入细刀纹区,细粉量会比较多。
产品例: Kinu M47,1Z J-max
强调手冲的刀盘,例如瑞士 Etzinger
跟早期烂大街的公版5芯刀盘,
内外刀豆槽及粗切结构都是锐利的
这代表她几乎都是用切割的方式在磨豆
https://i.imgur.com/UdGRfoQ.jpeg
附图为1Z JS 外刀盘,俐落且锋利
细粉量低且不足以支援传统义式机器。
然而早期五芯为何细粉量还是多?
除了加工品质外,少星数的内刀盘
多了豆子互相挤压的机率,
五星刀盘的锥形斜度导致常常卡碎豆也有关系
产品例: 匿名二, Lido OG, 1Z ZP6
基于这两个极端的刀盘,再依照上述的设计细节
就可以衍伸出很多刀盘设计。
例如多用途设计可以义式刀盘为基础
延伸细刀纹至粗切区,加宽细研磨槽宽度
减少内外刀盘间的豆槽容量达到慢速给豆率
产品例: C40, 1Z X-pro
再针对上述产品的刀盘去做修正微调的话
C40 -> C60
加大刀盘直径,增加研磨效率。
X-pro -> X-ultra
加大外刀盘豆槽,缩窄内刀细研磨纹路
增加咬豆感,增加细粉率。
E-pro -> K-pro
加大刀盘直径,加大内刀顶部直径。
改善咬豆感及研磨效率。
刀盘是一台磨豆机的心脏
用了什么刀盘决定了粒径分布、研磨品质及细粉率
当然材质,加工精度,轴心结构,
刻度调整方式还有UX设计等...
都是一台好磨豆机需要考虑的。
写的乐乐肠,大家有兴趣看看,没兴趣也随便泉
下次市面又有新的手摇出现,
大家买来也可以拆开比对看看。
厂商是有下工夫,还是只是多些骗人的花样。
最后分享我自己改装的磨豆机。
Z-pro机身 + Q air刀盘,完美结合高精度轴心
以及省力38mm多用途刀盘。
还有现在1Z不爱出的螺纹粉杯
https://i.imgur.com/K86BI1e.jpeg
作者: Domos (没事发发废文)   2024-11-07 20:17:00
认真推,希望能有更多刀盘文章
作者: shinjikawuru (pinky)   2024-11-07 20:24:00
认真推 请问你心目中2024手磨义式的ENDGAME是哪把?台湾买不到 J ULTRA 不然真想试试
作者: mc3308321 (阿阿阿阿)   2024-11-07 21:02:00
这样一看x pro跟ultra真的差满多的,pro一开始有说不适用义式,但大家评价都说勘用,ultra不知道是不是想补足这点。倒是ultra改不多,怎么当初会有撞外刀盘的瑕疵?
作者: alan5965242 (Alan)   2024-11-07 21:38:00
而且锥刀镀钛还会影响研磨效率,还分镀成功还是镀坏镀成的和原本相差无几,镀坏的研磨时间3倍萃取率降低锥刀是很神奇的东西,光MAZZER 191C/ 186C/ 187C看着刀纹很相似,但只是改变大小跟着斜率增加、星数增加走向就完全不同,191C是复杂醇厚,187C是干净清晰186C没试过,但听说是和187C很相似
作者: AAman   2024-11-07 22:08:00
推一个
作者: masala (masala.zone)   2024-11-07 22:18:00
长知识了,大推!
作者: shinjikawuru (pinky)   2024-11-07 23:40:00
我看了很多国外J ULTRA评论 锥刀跟JMAX细节不一样的
作者: davidwu1111 (davidwu1111)   2024-11-07 23:47:00
推 真有趣
作者: kyle0478 ( )   2024-11-08 00:34:00
J ULTRA我记得刻度变得比J MAX更细?刀盘细节不一样倒是不怎么意外 毕竟1Z同一个型号的都不一定只有一种刀盘设计了XD
作者: mc3308321 (阿阿阿阿)   2024-11-08 02:36:00
原来如此!长姿势了,谢谢
作者: aeroseed (...)   2024-11-08 06:49:00
喜欢这个题材,谢谢你辛苦了!
作者: tyleronan (矻矻霞)   2024-11-08 07:05:00
请问原po q air跟q2推荐使用哪一个?
作者: soulivee (Lyz)   2024-11-08 07:09:00
推个,想喝大锥刀的话Aries"风味"表现非常不错~有二手推荐可以收一下~不过在意流程的话这台就不太推粉也不能细调~是麻烦点
作者: tifunto (大象)   2024-11-08 07:41:00
怎么没ZP6 分析XDD
作者: gyboy38 (gyboy)   2024-11-08 08:47:00
推,很棒的文章,清楚说明了锥刀的动作原理与眉角。
作者: BelugaJ (Beluga)   2024-11-08 10:17:00
推推专业文
作者: saintsmw (Saint)   2024-11-08 10:59:00
推~~
作者: JAnusKinase   2024-11-08 12:00:00
作者: vzQBf   2024-11-08 12:49:00
问过老师傅都赞叹磨豆机刀盘的工艺不是人类文明做得出来的
作者: kenyclapton   2024-11-08 14:17:00
作者: whk   2024-11-08 19:08:00
作者: YCL13 (静默)   2024-11-08 20:33:00
推分析
作者: lotuszoe (怎会这样)   2024-11-09 01:33:00
作者: gary61908   2024-11-09 08:12:00
好文先推 但zp6不是六星吗?zp6算是细粉少的吧
作者: cloud1017 (铜锣卫门)   2024-11-09 08:47:00
内文的ZP6(已停产)是五芯刀 现在的ZP6特仕版是JS刀盘两者不论机身或刀盘都是完全不同的产品
楼主: Ageoffeizai (肥宅时代)   2024-11-09 08:50:00
ZP6的顶直径大,角之间是圆弧,粗切结构很利,切多过辗
作者: gary61908   2024-11-09 17:42:00
了解 谢谢楼上大大解惑 以为都是用同一个刀
作者: FantisyP (天使的脚步)   2024-11-10 11:21:00
看来我的q air可以当传家宝了.
作者: xhung (xhung)   2024-11-11 11:22:00
推优文 感谢分享!!!
作者: wxxx (WXXX)   2024-11-12 00:26:00
推推
作者: forest5830 (晶晶)   2024-11-13 17:50:00
推心得!超棒的题材分享 才知道1z不同体验的表现是这样来的
作者: actiontoby (空心)   2024-11-14 00:01:00
感谢分享 推
作者: KingChaly (ROC Dream)   2024-11-14 14:49:00
https://i.imgur.com/PC3hqJR.jpeg能否分析一下这种刀盘的特点?
楼主: Ageoffeizai (肥宅时代)   2024-11-17 19:45:00
回楼上,刀盘基本几何是偏细粉少的多用途刀盘,鬼齿设计如果只做在内刀盘作用应该不大,没用过纯猜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