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有朋友问我处理厂的问题,整个思考下来满有趣的,
大家都知道出自不同烘豆商的熟豆会不一样,
也都知道不同产地、处理厂的生豆会不一样。
那来自同一个处理厂,同一种处理法的生豆呢?
最近刚好遇到这样的实例,我使用的埃塞俄比亚 伊迪朵处理厂 G1日晒,豆袋如下。
https://imgur.com/lnDZWhk.jpg
生豆是跟守成买的,后来发现另外两家生豆商 圆石、克菈菈也有伊迪朵的品项。
圆石也有强调是来自出口商Ardent的货,G1日晒,有标批次,没有标示豆种。
克菈菈则是没有标示出口商,G1日晒,豆种是74112。
守成的资讯原本就公开在官网(如下连结),其他两家都是报价单,未获同意就不截图。
https://harucafe.com.tw/finca/ethiopia-ardent/
https://imgur.com/dKNvTJc.jpg
https://imgur.com/mpqn3zW.jpg
这个case有几个有趣的点,
首先,是两家有明确标示出口商,表示这个出口商的名号对产品是加分的。
不然台湾的生豆进口商不会想让大家知道他的货源。
再来是风味,我没有喝过圆石的,守成、克菈菈都有喝过。
我认为扣除烘豆的差异,守成、克菈菈的喝起来是同一种调性,
都是不错的日晒豆,果干香气、干净,没有同时比较难分高下。
另一个有趣的点就是,
刚好三家的价格有差距(300多~600元),价格高的会明显遭到狙击。
站在我的角度来说,假设别人用每公斤300多块的伊迪朵日晒G1,
我用600块的伊迪朵日晒G1,价格上就被辗压了。
还好我使用的价格在中间,而且水洗、日晒讨论度偏低,没受到影响。
虽然说找豆子还是风味/价格先决,但是遇到这种撞衫的,
就算600块的那一支风味有到800块的水准,也只能pass。
当然这样对品质好的批次不公平,长久下来,生豆商几次撞衫卖不掉,
遇到规模较大的处理厂时,就会避免挑选价格高、品质好的批次。
退而求其次,挑选品质、价格都中等的批次,甚至挑选最便宜的批次。
我认为尽量标示清楚,透明,或许是改善这个问题的解方。
生豆商,尽其所能把来源、批次、处理法标示清楚,
烘豆商,把生豆商提供的资讯标示清楚,烘豆日也诚实标示。
整个产销履历串起来,消费者就能清楚比较各品项的差异,再决定要花多少钱。
咖啡产业渐渐透明起来,想靠资讯不对等获利,只会越走路越窄而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市场,总是会倒向人多的那一边。
不意外,又写成一篇逆风的文章,但我这边的人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