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从咖啡物理学这本书取得的灵感,
有一天突然想到我有Artisan可以记录温度,
不过手冲变量多,需要稳定的冲煮设备,买了咖啡王二代。
以下为固定的实验参数:
RO水360g,肯尼亚 多门处理厂 熟豆20g,粉径 1Z JS 0.8圈
第一组实验分别使用四个不同材质的滤杯,都用咖啡王二代冲煮。
1.Hario 黑色AS滤杯01,三洋滤纸(麻纤维01)
2.Hario 红色PP滤杯01,三洋滤纸(麻纤维01)
3.Hario 黑色粕谷哲陶制滤杯02,三洋滤纸(02浅焙用T92)
4.Kalita 金属蛋糕滤杯185,Kalita185蛋糕滤纸
滤纸排排站
温度探针的架设方式
我自己平常用咖啡王+V60滤杯,中间会挖一个洞再开始冲,避免尖锥下方萃取不足,
但是实验时担心动到温度探针,所以没挖洞。
给水的时候很吵,当下气温22度。
淹水的王者 aka 粕谷哲滤杯
金属蛋糕滤杯
以上四个滤杯的实验结果如下,
咖啡王开始给水的时候温度会瞬间拉上去,大约闷蒸40秒,
后续会持续给水,给水的方式是花洒,曲线的尾端是机器停止给水时。
后面本来还有一段是水滴完,但是Artisan只显示到停止给水。
可以看出整个萃取过程中,树脂滤杯(蓝、橘线)是比较没有掉温度。
金属滤杯(红线)初期快速吸热之后,就也不太掉温度,符合金属特性。
但陶制滤杯(绿线)整个萃取过程的温度都是偏低的。
同场加映,浸泡式滤杯的温度记录。
1.虹吸壶,滤布
2.Hario Switch玻璃滤杯03,三洋滤纸(02浅焙用T92)
虹吸壶,水上来满了再下粉。
Switch是先下粉,再注滚水。
两者皆两分钟开始下水,其他参数同上组实验。
实验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虹吸壶从头到尾都维持稳定的89度上下,
Swtich的温度稳定性也很好,可能是因为水量够多。
最后,是这6个实验的浓度vs萃取率的纪录,
可以看到两个树脂滤杯的萃取率都是偏低,可能是尖锥下层没有充分萃取的关系。
粕谷哲滤杯因为淹水的关系,浓度TDS高达1.69,
想说怎么少一颗,原来是跑出去图表外面,害我找很久。
喝起来最喜欢虹吸的咖啡,明显的黄金糖香气,其他5杯都没有。
我一直都最喜欢虹吸的风味,滤布用烘碗机烘干,也不像人家说的会发霉。
虽然结论与咖啡物理学书中相似,持温性是树脂滤杯最好,
特地做这个实验,还是希望对于破除玄学这件事情,使一点力。
不是要dis陶制滤杯,我自己也买了一直很想买的金属蛋糕滤杯,
它材质特性不好,冲完把手也因为导热变得很烫,没办法拿,把手的用意?
但我买它,是因为它很美,看着舒服,不是它冲煮的咖啡特别好喝。
我家做木材的,所以从小就喜欢原木,也喜欢陶器。
上次去莺歌逛街,在角落捡到一见如故的小杯子,杯测会都带它去。
你可以说用老岩泥滤杯,因为看了爽,手感温润,所以咖啡更好喝。
但是说陶器有红外线,保温性比较强,多烧几次还更厉害,神棍吗?
想清楚,网红为什么推荐那个产品,而你又是为了什么掏钱。
PS:于12/21增加此段结论
感谢推文大大提醒,关于塑胶材质的风险。
其实我当初是因为半透明比较好看,买了AS树脂滤杯,
后来知道AS树脂耐热只有90度,为了GG的健康,
才又买了耐热120度的PP树脂滤杯。
本篇文章是想传达“咖啡是兼具理性与感性”,
但理性的部分时常被忽略,各种奇怪不合逻辑的论点,到处流窜。
简单实验就可以击败它,甚至很多论点只要思考一下,它就倒了。
本文是用麻烦的方式去证明,大家早就知道的“塑胶保温”,
但我自己原本对于树脂滤杯的想法是,没什么想法,直接pass它。
实验之后才确信,树脂滤杯的萃取效能最佳,CP值更是突破天际。
回归到感性的部分,
如果有亲友来访,我也不会拿树脂滤杯泡咖啡给他喝,
我会拿亮晶晶的蛋糕滤杯,或是很麻烦的虹吸壶出来用,
这是待客之道,也是展现品味的时刻,台语的"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