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以Artisan纪录不同滤杯的萃取温度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3-12-20 14:24:06
这是从咖啡物理学这本书取得的灵感,
有一天突然想到我有Artisan可以记录温度,
不过手冲变量多,需要稳定的冲煮设备,买了咖啡王二代。
以下为固定的实验参数:
RO水360g,肯尼亚 多门处理厂 熟豆20g,粉径 1Z JS 0.8圈
第一组实验分别使用四个不同材质的滤杯,都用咖啡王二代冲煮。
1.Hario 黑色AS滤杯01,三洋滤纸(麻纤维01)
2.Hario 红色PP滤杯01,三洋滤纸(麻纤维01)
3.Hario 黑色粕谷哲陶制滤杯02,三洋滤纸(02浅焙用T92)
4.Kalita 金属蛋糕滤杯185,Kalita185蛋糕滤纸
滤纸排排站
https://imgur.com/WECK0jn.jpg
温度探针的架设方式
https://imgur.com/GUZHWJl.jpg
我自己平常用咖啡王+V60滤杯,中间会挖一个洞再开始冲,避免尖锥下方萃取不足,
但是实验时担心动到温度探针,所以没挖洞。
https://imgur.com/5gjmrVx.jpg
给水的时候很吵,当下气温22度。
https://imgur.com/1wyIJvH.jpg
淹水的王者 aka 粕谷哲滤杯
https://imgur.com/3FjYxUu.jpg
金属蛋糕滤杯
https://imgur.com/ggs8Vr9.jpg
以上四个滤杯的实验结果如下,
https://imgur.com/Ulc4U2v.jpg
咖啡王开始给水的时候温度会瞬间拉上去,大约闷蒸40秒,
后续会持续给水,给水的方式是花洒,曲线的尾端是机器停止给水时。
后面本来还有一段是水滴完,但是Artisan只显示到停止给水。
可以看出整个萃取过程中,树脂滤杯(蓝、橘线)是比较没有掉温度。
金属滤杯(红线)初期快速吸热之后,就也不太掉温度,符合金属特性。
但陶制滤杯(绿线)整个萃取过程的温度都是偏低的。
同场加映,浸泡式滤杯的温度记录。
1.虹吸壶,滤布
2.Hario Switch玻璃滤杯03,三洋滤纸(02浅焙用T92)
虹吸壶,水上来满了再下粉。
https://imgur.com/FSVFjKx.jpg
Switch是先下粉,再注滚水。
https://imgur.com/M7FXD5M.jpg
两者皆两分钟开始下水,其他参数同上组实验。
实验结果如下,
https://imgur.com/AY8cRrz.jpg
可以看到虹吸壶从头到尾都维持稳定的89度上下,
Swtich的温度稳定性也很好,可能是因为水量够多。
最后,是这6个实验的浓度vs萃取率的纪录,
https://imgur.com/VAk1MWV.jpg
可以看到两个树脂滤杯的萃取率都是偏低,可能是尖锥下层没有充分萃取的关系。
粕谷哲滤杯因为淹水的关系,浓度TDS高达1.69,
想说怎么少一颗,原来是跑出去图表外面,害我找很久。
喝起来最喜欢虹吸的咖啡,明显的黄金糖香气,其他5杯都没有。
我一直都最喜欢虹吸的风味,滤布用烘碗机烘干,也不像人家说的会发霉。
虽然结论与咖啡物理学书中相似,持温性是树脂滤杯最好,
特地做这个实验,还是希望对于破除玄学这件事情,使一点力。
不是要dis陶制滤杯,我自己也买了一直很想买的金属蛋糕滤杯,
它材质特性不好,冲完把手也因为导热变得很烫,没办法拿,把手的用意?
但我买它,是因为它很美,看着舒服,不是它冲煮的咖啡特别好喝。
我家做木材的,所以从小就喜欢原木,也喜欢陶器。
上次去莺歌逛街,在角落捡到一见如故的小杯子,杯测会都带它去。
https://imgur.com/pdblBMW.jpg
你可以说用老岩泥滤杯,因为看了爽,手感温润,所以咖啡更好喝。
但是说陶器有红外线,保温性比较强,多烧几次还更厉害,神棍吗?
想清楚,网红为什么推荐那个产品,而你又是为了什么掏钱。
PS:于12/21增加此段结论
感谢推文大大提醒,关于塑胶材质的风险。
其实我当初是因为半透明比较好看,买了AS树脂滤杯,
后来知道AS树脂耐热只有90度,为了GG的健康,
才又买了耐热120度的PP树脂滤杯。
本篇文章是想传达“咖啡是兼具理性与感性”,
但理性的部分时常被忽略,各种奇怪不合逻辑的论点,到处流窜。
简单实验就可以击败它,甚至很多论点只要思考一下,它就倒了。
本文是用麻烦的方式去证明,大家早就知道的“塑胶保温”,
但我自己原本对于树脂滤杯的想法是,没什么想法,直接pass它。
实验之后才确信,树脂滤杯的萃取效能最佳,CP值更是突破天际。
回归到感性的部分,
如果有亲友来访,我也不会拿树脂滤杯泡咖啡给他喝,
我会拿亮晶晶的蛋糕滤杯,或是很麻烦的虹吸壶出来用,
这是待客之道,也是展现品味的时刻,台语的"展"一下。
作者: newererw (认识是感情的开始)   2023-12-20 14:34:00
请问粕谷哲滤杯的萃取率?图已经找不到它XD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3-12-20 15:23:00
他的浓度1.69,萃取率24%。点点大概在图的右上,大约在日本那个位置。
作者: idduma   2023-12-20 15:56:00
相当完整的数据,值得参考
作者: vein828   2023-12-20 16:12:00
日本?XD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3-12-20 16:20:00
v大,我开玩笑的,如果蓝色的点是台湾的话,粕谷哲那笔数据大概在日本的位置。因为金杯的TDS范围只到1.6,那一笔数据超出表格的范围。
作者: cloud1017 (铜锣卫门)   2023-12-20 16:28:00
Tsubame好贵
作者: brighthao068   2023-12-20 16:39:00
陶瓷的材质毕竟热容量比较大,如果前面先预热,在温度曲线上应该会表现的比较好?另外再推个用心实验XD 之后也想买咖啡物理学来看
作者: bOTOd (逼逼)   2023-12-21 00:48:00
塑料滤杯的保温性当然好 导热都输陶瓷 金属大家应该只是怀疑 塑料是否 会有释放有害物质另外就是 咖啡走向精品 小资 大家不愿花钱买塑料罢了否则很多东西 都能用塑料代替 还更好用 因为轻 便宜咖啡杯 马克杯都能用塑料了 保温 便宜 轻
作者: mozume (米虫)   2023-12-21 06:32:00
不用塑料就是心理那关过不去,不然我觉得塑料的钻石杯比玻璃v60冲出来好喝
作者: Icta ( )   2023-12-21 07:47:00
最近前段低温萃取又红回来,不预热的陶瓷好像就有其方便之处不过手冲的水柱跟机器又不太一样,水柱比较容易拉高底部温度机器冲锥形底部温度可能会偏低,水柱中心注水中心绕圈底部的温差就不会太明显如果追求萃取率,机冲还是平底浅粉层比较理想hario研发都是这样,把自己绑死在v60上,未必是最佳选择Gagne那派在锥形也坚持均匀注水,才得出锥形萃取低的结论锥形就是要着重中心把深处的温度跟萃取率拉起来机冲或均匀注水只有在平底上才成立
作者: shilushi327 (ES)   2023-12-21 09:14:00
同意I大 锥形滤杯中心注水没下足功夫 差异很大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3-12-21 10:42:00
https://imgur.com/4v692kM.jpg楼上大大,我早上有挖洞再冲,其他条件相同,萃取浓度1.26,萃取率18.59%。之前看版上有一篇台大咖啡社的文章,提到花洒能拉高萃取率,并减少细粉穿透产生涩感,但是尖锥底部会比较难萃取。我自己是想到挖洞改善,看起来提升有限,平底滤杯要拿出来搭配咖啡王使用了。
作者: Icta ( )   2023-12-21 11:06:00
花洒提高萃取率是果,减少细粉迁移所以能用极细粉才是因锥形确实有很多先天限制在,细粉迁移的模式也跟平底不同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3-12-21 11:20:00
bO大,感谢您的提醒,我有把塑料的部分新增到文章尾段。i大,是否能请教您一个延伸问题。磨细粉+手冲时,有时会喝到涩感,这个涩感是不是太多的极细粉穿透滤纸,跑到咖啡液里面,在口腔产生的摩擦呢?咖啡物理学里面有提到,较大颗粒的咖啡粉,稳定堆叠之后,会形成类似地下水的滤水层。但是我手冲都大水柱,会扰动堆叠。但我原本以为细粉顶多塞住滤纸,变成淹水而已,没想过他们会跑过去。
作者: Icta ( )   2023-12-21 12:55:00
涩感这个东西目前没有人有定论耶目前跟它极度相关的有极细粉、通道冲刷、高温调整跟这三者有关的东西都可以降低涩感最常见的调整就是磨粗一点,通常都有帮助而且磨粗靠扰动量跟拉长时间做到类似萃取率时还是比细磨不容易出涩感,具体原因不确定就是了但是涩应该不是来自摩擦,而是化学物质对味觉受器的影响所以在触觉上跟味觉上都会有刺激感以前有人假设跟红酒一样是来自多酚,但咖啡的情境又比较复杂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3-12-21 17:35:00
感谢i大回复
作者: homie407 (泳保安康)   2023-12-27 20:23:00
台湾有用之不尽的老岩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