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出了一些露西水洗,结果哀鸿遍野。
有人手磨磨不动,也有电磨卡住、烧保险丝。
回归到我烘豆追求的目标,有熟、不苦、不涩。
烘完隔天杯测的时候,上述三项都有达成。
但是豆子很硬是事实,有科学精神的朋友提供了一些线索。
都是露西艺伎水洗,
最右边那颗是我烘的,其他两颗是其它两位卖家烘的。
看起来我烘的颜色最浅,因此判断是发展期(DTR)太短。
后来再烘一锅实验,单纯拉长发展期到12%。
原本的参数是DTR 8~10%左右,下称钻石露西。
由下图可以看出来,左边是原本参数,右边拉长DTR,颜色变深。
拉长DTR手磨还是满硬的,但是风味比较像咖啡。
我自己则是比较喜欢左边的风味,比较不像咖啡。
拉长DTR那一锅,虽然整体烘焙时间只有五分多钟,但还是比较黑。
ps:上面说的发展期DTR,跟下面说的烘焙发展,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DTR指的是一爆之后到下豆的这段时间,占整体烘焙时间的比例。
举例来说,从入豆到下豆是10分钟,烘到第8分钟的时候一爆,DTR为20%。
拉长DTR并未明显克服豆子很硬的问题,
上网爬文也找不到答案,可能下错关键字,也可能是烘豆相关文章本来就很少。
只好翻书,在Scott Rao的第二本烘豆书找到线索。
虽然只有短短一页的篇幅,但描述的状况很类似。
Scott认为解方是“拉长整体烘焙时间”。
也有在全息烘焙法这本书中,找到相关段落。
后来略为拉长整体烘焙时间到七分钟,DTR 10%。
手磨确实有比较软一点,就把样品寄出给购买钻石露西的朋友比较。
得到的回馈是,硬度确实是有改善,但比较喜欢钻石露西的风味 #MeToo。
为什么整体烘焙时间6:30跟7:15,豆子的体积跟硬度会有能感受到的差异?
烘焙发展不足(underdeveloped)也被认为是一种烘焙瑕疵。
它确实有豆子很硬,而且很难萃取的问题,但风味先决。
以下是包含大量自己的想像与推论,
咖啡烘焙过程中,高温、高压,生豆内的化学物质交互、接续的反应,
把咖啡豆中占比最高的纤维质、木质素等,最后成为咖啡渣的那些,定义为肉体。
把化学反应产生的香气、风味想定义成咖啡的灵魂。
我认为化学反应只要条件到了,它就会迅速反应,接着转变成梅纳汀、焦糖。
若是风味先决,也就是不管肉体的成长进度,灵魂熟成就收割。
掯,怎么有点萝莉控的感觉,请不要打给FBI,谢谢。
总之,实际烘下来的感觉是,只有体积小、硬度高的豆子,
能在有熟的前提下,烘出发展不足的成品。
之前妲娜拉也是体积小、高海拔,成品就一点点硬,
这次露西艺伎水洗刚好体积、豆种、海拔全都命中,所以就硬得不得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豆子大颗一点,就没办法跑这么快还有熟,
自然就会跑慢,也就不会有跑太快导致烘焙发展不足的结果。
也有可能跟玻璃态、橡胶态的转变,以及升温够快的时候,
可能表层已经变玻璃态了,内层想膨胀却被框住,导致澎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