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以Difluid进行咖啡萃取率实验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3-04-06 13:00:16
实验动机:
  开始烘豆之后,发现如果烘焙能完全排除生味、苦味、涩味,
等明显因为烘焙瑕疵导致的负面风味,剩下就看生豆自己的本事。
如果能达成上述前提,咖啡冲煮的时候,就可以把所有风味一滴不剩的萃取出来,
也就能大幅降低冲煮难度,以及器材的影响,减少入门难度。
因为比起精准落在刚好的萃取率中间值,把萃取率尽可能拉高相对容易。
当咖啡粉尽可能磨细的时候,不同磨豆机的差异就会缩小,
因为大家的粒径都很小,细粉都很多,都一样能拉高萃取率。
当你我都用沸水冲煮的时候,你我的沸水,冲下去温度应该也是差不多。
传统上,说细粉会过萃,说水温过高会苦。
实验目的:
  由于浸泡式滤杯是相对稳定的冲煮手法,因此选用玻璃Switch滤杯进行实验,
咖啡浓度计则是滴叶Difluid一代,虽然量测出来的浓度是以TDS为单位,
但这是使用光学量测,并反推咖啡液体中的悬浮微粒。
实验中使用下列三种水,简称白水,设计了三组实验。
白水先使用传统的导电式水质检测器,检测TDS,这是透过导电系数反推矿物质浓度。
RO水 (TDS 4)
BWT水 (RO水经过BWT镁离子滤水壶 TDS 3)
波尔水 (TDS 60)
目标是找出最佳的浸泡时间,所谓的最佳的定义为萃取率最高。
理论上泡越久浓度会越高,但应该到某个数值之后会趋近饱和,增加的幅度就有限。
1.固定的实验参数:
使用KNG磨豆机,转到最细的刻度,再细一格就会磨到刀盘。
咖啡豆使用之前烘豆过程中,无法达到出货水准的豆子,名为杂碎豆。
粉20g、水360g,快煮壶的滚水直接注入Switch大滤杯,拿温度计量测为93度。
倒粉并开始计时,拿筷子搅拌确认粉都沉水之后,再拿温度计量测为85度。
2.实验变因:浸泡的时间,分别是1min、3min、5min。
浸泡时间一到就开阀下水,等到水漏完再秤咖啡液的重量,
以滴管取出咖啡液,放凉,测量TDS浓度、EXT萃取率。
备注说明:
浓度TDS表示冲煮下来的咖啡液中,有多少浓度的咖啡物质,也就是喝起来的直观感受。
萃取率EXT则是推算,这20g的咖啡粉里面,有多少重量的物质被取出,也就是本文目标。
实验结果:
一、RO水 v.不同浸泡时间
https://imgur.com/GpkjrCq.jpg
横轴是萃取率EXT、纵轴是浓度TDS,并将图表调整成金杯理论的九宫格。
从RO水的实验可以看出,浸泡时间越长,萃取率也呈线性成长,
最佳的参数是10min那一笔,TDS为1.34%、EXT为20.43%。
二、RO水+BWT v.不同浸泡时间。
https://imgur.com/S1FVC0q.jpg
这一组的实验取得出乎意料的结果,因为用了BWT滤水壶之后,
白水本身的TDS没有上升,反而还下降为3,RO水TDS是4。
所以我之前一直以为买了BWT是被当盘子了。
这一组的萃取效率明显优于RO水,在相同浸泡时间下,BWT组的萃取率都较高,
最佳的参数是5min那一笔,TDS为1.36%、EXT为20.94%。
三、波尔水 v.不同浸泡时间
https://imgur.com/cy8BoGN.jpg
板上很常推荐使用波尔水,因此也去买波尔水回来实验,方便大家参考。
波尔水的萃取效率也是优于RO水,不过3min与5min的数值很接近。
最佳参数是3min的TDS 1.31%、EXT 20.82% (5min的TDS 1.31%、EXT 20.63%)。
同场加映。实验一、二里面各有一笔24hr的数据,
是使用室温RO水、室温BWT水浸泡24hr,我想确认温度对于萃取是否有关键影响。
实验结果是肯定的,水温不高的情况下,就算浸泡了一天,萃取率还是偏低。
结论:
单纯采用浸泡的方式,比较了三种水。发现RO水的萃取效率确实比较差,
而BWT水虽然本身TDS很低,但是萃取效率不错。
猜测可能是镁离子不影响导电率,但确实会提升对于咖啡的萃取率。
这也符合BWT官网上的产品说明。
而波尔水确实优于RO水,但是浸泡3分钟大概就到萃取上限了。
BWT跟波尔水都没有做浸泡10min的实验,因为泡10分钟真的有够久,不实用。
四、追加实验:
https://imgur.com/Dy8wbSt.jpg
为了先定出萃取率的上限值,所以先用了Flair 58做了一次暴力萃取。
20g粉、360g水,义式粉径。注水压下去,再装水再压,再装再压。
总共压四把,把360g的热水压完,压到后来出水几乎透明,TDS为1.33%、EXT 21.61%。
但是Flair 58的实验是在公司做的,是用公司的水,变因较多。
后续又做了下列不同冲煮方式的实验,
虹吸壶(BWT水)、手冲一刀流(波尔水)、手冲二刀流(波尔水)、杯测(BWT水)
手冲也是使用Switch滤杯全开,粉径一样是KNG最细,
一刀流是预浸30秒之后,尽可能慢的注水直到360g,3min漏完。
二刀流是预浸30秒之后,先注水到200g,快流完再注水到360g,5min漏完。
对照组是图中间的黄点Switch滤杯浸泡3min,这是使用波尔水的实验参数。
很遗憾的实验结果,
打脸自己一直以来认为的“浸泡是萃取率最高的方式”。
推论应该是因为浸泡式当咖啡浆的浓度到达一定数值之后,
对于咖啡粉的萃取效果就会下滑。
而手冲因为带有咖啡物质的咖啡液往下流,上层又持续补入新的白水。
能降低滤杯内咖啡浆的浓度,把咖啡粉再萃出来一点。
从图中也可以看到,杯测法,捞表层咖啡液的萃取率也很低。
实验的好处就是能打破自己的认知误区,原来要拉高萃取率,
除了水以外,手法的影响也很大,而手冲优于浸泡,虹吸也可。
而烘豆手法的调整,只用杯测也很危险,因为他的萃取率偏低,
可能跟客户用手冲喝到的差异很大,一个在九宫格左下,一个在右上。
说明一下,追求拉高萃取率的意义何在?
就拿彰化成功路的爌肉饭来说吧,
这么好吃的一碗爌肉饭,整碗吃干净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你不喜欢吃肥的,可以跟老板点瘦一点的。
你喜欢多吃点肉,也可以点一碗放两块肉。
你根本就不喜欢吃爌肉,你可以去吃蛤仔面啊。
浪费食物不好,雷公有在看。
言归正传,拉高萃取率只是先把咖啡粉萃取干净,
觉得杯中的咖啡浓度太高喝不习惯,再兑水降低浓度。
这样就能用比较少的咖啡豆,喝到一杯好咖啡,客家啦!
以上,报告结束。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作者: waneshih (N/A)   2023-04-06 14:20:00
推量化与客家
作者: alantw80 (alan)   2023-04-06 14:25:00
推一下实验精神
作者: VSirin (V. Sirin)   2023-04-06 14:31:00
推实验分析
作者: yohsiatai (yohsiahsuan)   2023-04-06 15:20:00
推实验~~
作者: Aerials (systemofadown)   2023-04-06 15:35:00
推实验 defluid一代有人实测低浓度如手冲误差不小(跟vst比或用即溶咖啡测) 新版r2准很多
作者: tubahorn (警伯)   2023-04-06 15:54:00
推!
作者: Icta ( )   2023-04-06 15:59:00
我现在越来越偏向过萃是假议题,苦味涩感是过度冲刷过滤不良造成的,只是用传统作法时跟萃取率相关但最近没时间细写 哈哈最近越来越多把萃取率推到25%以上的手法杂味通常伴随的是粉层状态不佳,而不是萃取时长与萃取率过高
作者: davidcty (davidcty)   2023-04-06 16:24:00
客家人表示:客你x的直摆啦 客庄都30g粉萃10g XD
作者: jakkx (风蓝)   2023-04-06 16:28:00
不过拉高再兑水跟直接喝还是不一样…结果还是看你想喝怎么样的咖啡…跟直接冲相对萃取率低的咖啡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3-04-06 17:30:00
dav大,我只是有客家精神的闽南人XD,不是“真· 客家人”Icta大,还是您身子骨硬,我怕说过萃是假议题会被炮,所以只敢轻轻带过。假设咖啡能萃出来的物质就只有25%(我觉得差不多就在这里了,除非粉也拿来吃),那整体萃取率25%时,就表示没有萃取不均的问题,因为只要有一部分咖啡粉没被萃干净,就无法达到25%了。Aer大,我当初也有考虑r2,但一代只要3k,r2要7k,话说我日本亚马逊的ATAGO放在购物车两年了,终于可以移除了。
作者: Ageoffeizai (肥宅时代)   2023-04-06 18:03:00
推实验精神,过萃这词实务上只是不被喜欢的那味而已
作者: chiugenius (Lin)   2023-04-06 18:09:00
个人认为过萃不算假议题,一个萃取中包含了萃取不足,萃取过度等状况是同时存在的,被认为过萃是因为负面的风味被感受到了
作者: chishiang (翔少)   2023-04-06 18:39:00
原Po ,r2刚出来的时候,其实也只要3000那边
作者: Icta ( )   2023-04-06 19:06:00
很多实验的结果都证实100%完全萃取,所有可溶性物质达到均衡的时候,并不会导致萃取失败出杂味杂味是在冲刷粉层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像Gagne的长时aeropress萃取,实质萃取率到27%,已经溶不出更多东西,但最后有没有杂味取决于粉层有没有平整拿太多可溶性物质出来很可能并不是苦味涩感的来源
作者: newererw (认识是感情的开始)   2023-04-06 20:11:00
好文必须推
作者: CJhang (Civil Jobs)   2023-04-06 20:21:00
苦涩味的来源还是不知道哪里来跟怎么描述失衡的因果 光看参数跟冲法虽然可以定性定量 也能调整苦涩 但是都是参数进入[粉层box]得到的结果 连底水都不一定比杯中苦涩了
作者: newererw (认识是感情的开始)   2023-04-06 20:24:00
这测试真有趣,也是我一直想知道的。大大以一样的细度,不同方法的测试浓度,或者说溶解率,但不同方式测出相同的浓度,风味却是不同,这部分比较难想到主要原因...
作者: DLGDAGG (看两年总算有帐号)   2023-04-06 20:53:00
推 实验酷
作者: chiugenius (Lin)   2023-04-06 22:48:00
萃取率只是咖啡液总和后的指标,没人知道所谓100%该是多少,换个产地,换个焙度,换个品种,甚至换一锅豆子都变得有所不同,假设粉层没状况,巴西就拥有Gesha的可溶物质量了吗?所以负面风味我还是认为是某部分的咖啡颗粒过度萃取所造成,这与您主张粉层与苦味杂味有正相关,是相同的,不过很多时候,做实验时,所用的豆子已经是有问题了,例如苦味,可能是大风大火造成的,这时候怎么证明到底是豆子有问题还是萃取有问题呢,可能得是两方面都具有专业,才有办法辨别
作者: scoreby3 (kaoke)   2023-04-06 23:43:00
推实验数据整理
作者: vein828   2023-04-07 02:59:00
所以说现在越来越多人把astringency 跟 bitterness分开冲煮想要避免的应该是那个舌头上的收敛感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3-04-07 07:16:00
chi大,我追求的目标就是把责任全压在烘豆身上,冲煮端只要尽可能拉高萃取率就好。如果冲完有苦涩,就是豆子的问题。
作者: bearq258 (bearQ)   2023-04-07 07:43:00
这个跟泡茶一样泡久就苦涩,只能稀释,适当的浓度才是重点,透过不同温度溶出不同风味的也是常有方式。豆子烘培差异还有后制处理,要固定一个变量不太容易
作者: jaysuzuki (我要成为核心王)   2023-04-07 08:44:00
底水真的很少喝过会苦的,导致无法理解提前抽杯的意义苦跟涩真的要分开看,尤其茶叶更明显,很多涩而不苦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3-04-07 09:02:00
jay大,请问底水是什么?谢谢
作者: bben900911 (Ben)   2023-04-07 09:18:00
你把冲完后的粉层再拿水冲一次或者尝试冲煮时依照阶段把萃取液分开,试最后一段
作者: shilushi327 (ES)   2023-04-07 09:31:00
推客家精神
作者: MKIIjack (少则益)   2023-04-07 09:41:00
客家人喜欢这篇 推
作者: idfsl3452 (cocoa)   2023-04-07 10:15:00
推认真,私心希望能加入法式滤压壶的数据
作者: chiugenius (Lin)   2023-04-07 12:08:00
gyboy兄我的经验是,就算把烘焙做好,到头来还是要借由萃取(杯测)来辨识优缺进而修正,也就是说杯测做的好,风味没问题,但这也只限于你自己,豆子拿到别人家,甚至是别国如CR就整个不一样,各位一定喝过CR分数高,但买回来很OOXX,而SCA与COE系统,光是对于破渣方式就有不同的见解,光我看过的,有的会把粉推出杯外,有的向下压入杯中,有的往下捞三下,有的推不同方向,有的还会再液面做旋转,之前有个人把汤匙伸进杯测碗搅一搅,就被请到旁边,那是不懂来乱的,所以杯测本身就是一门萃取技法,光看SCA对通过率给70-75%的范围就能知道,结论不是要打击您,是要给您一个赞,那是一条没有太多回报的路
作者: zeal08146 (zeal08146)   2023-04-07 12:24:00
镁离子应该是用置换的方式跟其他正二价的阳离子交换然后镁离子相较于其他离子更利于萃取 导电度的话应该跟离子总数和离子迁移率有关 镁离子与其他离子的迁移率可能差不多但是因为用置换离子的方式所以离子总数没变所以导电度没什么差异 以上是我乱猜的
作者: jaysuzuki (我要成为核心王)   2023-04-07 14:35:00
如果是单纯从RO加入氯化镁,TDS就会上升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3-04-07 15:47:00
zea大,您的说法看起来很合理,也很常听到离子交换树脂。https://imgur.com/jhoJKYq.jpg BWT官网也没有说得很清楚chi大,完全同意杯测对于烘焙调整的重要性,尤其是方便性。这次实验测了四杯,杯测的萃取率都落在左下角,比较意外。我会再寻求萃取率比较高的杯测方法。idfs大,我家刚好也有法压壶,只是没在用,我明天再补实
作者: meow3311   2023-04-07 16:49:00
感谢分享实验结果,switch算浸泡吧?这好像是滴滤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3-04-07 16:49:00
验,但我猜测他的数据会跟浸泡式很接近。
作者: meow3311   2023-04-07 16:50:00
的萃取率公式?
作者: kyle0478 ( )   2023-04-07 22:28:00
如果要在RO水后面的话BWT倒是有另外出bestmin系列滤芯不是用离子交换而是直接再把离子加回去水里 大概可以增加20-30 TDS值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3-04-09 11:43:00
补上法压的数据,意外地与Switch浸泡法相比,萃取率偏低https://imgur.com/PbiXf34.jpg
作者: idfsl3452 (cocoa)   2023-04-09 17:44:00
感谢楼主加入法压数据,同样的豆子冲煮觉得用法压味道比起手冲浓的说,没想到萃取率不算高
作者: soulivee (Lyz)   2023-04-09 19:45:00
switch有抽滤的过程我觉得不算是纯浸泡
作者: Icta ( )   2023-04-10 07:46:00
法压泡到最后是粉在下,取上方液体,下方接近饱和后萃取慢法压要拉萃取的话,两三分钟以后要搅拌混和上下液体但不要搅到明显扰动粉层的程度这样萃取率会多个1~2%https://reurl.cc/OVeMZD但搅过头容易出涩味,要拿捏一下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3-04-10 15:51:00
法压我有给他摇晃一下,法压出来的咖啡液较混浊,细粉应该是流很多出来,但萃取率却偏低。
作者: chiugenius (Lin)   2023-04-10 20:35:00
液体混浊的,建议要用滤纸再过滤一次
作者: cloud1017 (铜锣卫门)   2023-04-10 20:51:00
泰摩的法压滤纸好用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