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Cupping Form进行杯测时,先注意Cupping Protocols的规范。
Reference:
https://www.scaa.org/?page=resources&d=cupping-protocols
简单来说,就是除生豆品质外其余条件必须一致。
其中也包括‘烘焙程度一致’。
这是第一件我们必须要清楚的事情。
正式的杯测是在评鉴生豆品质,
用以确认在采购时所采行的分级制度与其采购价值。
所以外在的条件必须控制成一致,杯测分数才有其公平性。
Note:
简单地说,一条鱼料理成生鱼片/炙烧/煎鱼/炸鱼,
品尝起来的风味不会相同。
所以正式杯测必须规范烘焙程度。
所以在店面端购买选购咖啡时,
杯测分数其实只能代表其生豆与杯测焙度的价值,
但不一定保证经过店家烘焙后风味与杯测描述相同!
不同烘焙程度所带出的梅纳与焦糖化风味有不同的面向。
不同烘焙程度可以让咖啡变得更好喝,
但也能变得很难喝!
购买好的食材不保证一定能被处理得好。
所以你们在回文留言中说平常你们在店家看见风味描述写一堆,
你们根本喝不到。
说真的我是杯测师,我也喝不到。
因为多数的描述是行销语言,
并不是基于公平性下的共通描述语言。
简单说一个说中文,一个说法文。
没有语言转译与定义的系统,
根本不能确认再说同一种东西。
杯测师如何与一般未受过杯测系统教育的人描述?
其实背景不同,真的不容易沟通。
所以多数时候,我们的描述都是出于当下主观的感官感受。
毕竟烘焙程度不同,尽管我们使用36味或是新版110味。
对方没有受过风味校正与定义,
根本是鸡同鸭讲。说中文与说法文只能比手画脚的沟通。
听不懂其实满正常。
所以让杯测与行销话术混在一起看。
第二成为杯测师的首要条件是感官官能正常,
而不退化或者是官能损坏。
杯测师其实是统计学上的中间值。
杯测系统需要的是相对客观的评量,
在每一个字段评鉴的分数都要落入杯测系统群体的共同价值中。
而不让自己评分成为离群值(outlier)。
所以杯测师的价值评断,被建构成具有共通的看法。
接着杯测师被训练使用共同描述语言描述风味。
所以有风味轮/香瓶等辅助工具增强大脑连结与名词定义。
因此来自世界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与成长环境的杯测师们。
面对杯测表时,大家都能很迅速地解读杯测分数与描述。
所以喝咖啡/开咖啡馆
考杯测师干嘛!?
保护好感官,训练客观地直接评价,品尝咖啡其实就是这样。
杯测系统从来都不曾出现过完美的一杯咖啡。
还没有100分这一回事,
换句话说再好的咖啡都会被扣分。
重点是付钱付得爽不爽?
付得不开心就不要去花钱找罪受。
一般来说心理因素会大幅影响味嗅觉品尝,
视觉与听觉的感官因素其实比起味嗅觉还来得重要。
这就是说,正妹冲咖啡真的比较好喝。
你不信吗?反正我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