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JesusLove 看板 #1Sens0Zm ]
摘录自21世纪旧约导论一书第12章 以斯拉-尼希米记
历史背景
作者、作品与日期
传统指认以斯拉是本书的作者(Baba’ Bathra 15a),这并非不可能,但缺乏具体的
内证。阿彻尔(Archer, SOTI, 419-20)认为,既然以斯拉在以斯拉记八至十章中是以第一
人称叙述,他必定写了整个作品(包括尼西米记回忆录在内);不过与现代读者一致的立场
相较,他的看法算是例外。
事实上,作者、作品和日期的问题纠葛在一起,相当复杂。我们要从作品的问题开始
谈。
以斯拉-尼希米记的合一性。首先,由于习惯上这两卷书被分开来印行,我们就必须检
视它们合一性的证据。现代希伯来文圣经与英文译本都将这两卷分开,使人看不出它们在
古时的合一性。事实上,希伯来文圣经直到中世纪才讲这两卷书分开。在那时之前,两卷
书是印在一起的,而当马索拉文士在数算本卷书的节数时,乃是将以斯拉-尼希米记连在一
起算。他们并指出,尼希米记三32是全书的中心。
将这两书分开的作法,俄利根是第一位可考的学者;耶利米的武加大译本代表这个立
场,而这也是圣经版本中第一个如此行的(见Howard 1993,275; Williamsom 1985, xxi)。
所以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视为一个文学单位来处理。
与历代志的关系。第二个重要问题,是以斯拉-尼希米记与历代志的关系。自从一八
三二年宋兹(L. Zunz)开始,直到不久之前,大部分学者都相信,以斯拉-尼希米是历代志
作者所写。这个理论最明显的论证,就是历代志的结尾与以斯拉记重叠,而倡导这立场的
人也指出,两者在用语和神学上十分类似。此外,他们也举伪经以斯得拉壹书为证,那里
重述了历代志下末尾与以斯拉记的故事,而并没有显示两者之间有断开处。虽然当今学者
大多采此立场,不过,范德钦(VanderKam)最近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这两卷书的来源
不同。
历代志和以斯拉-尼希米记是否具合一性的问题,正反两方的论证相当复杂,不容在
此细述。主张两者关系密切的立场,可以参考阿克若德(Ackroyd)、塔什(Talshir)的著述
,以及艾斯肯那齐的摘要(1988, 14-32; 1986)—不过这并不是她的立场。然而,我们可
以公允地说,雅费特、威廉森等人已经凝聚了一股新见解,认为以斯拉—尼希米记与历代
志无关。近年,闵(Min 2004)也提出相同的看法。在衡量这些证据之后,我们同意以斯拉
—尼希米记乃是另一部作品,以下的分析便是根据此一立场。
来源。
以斯拉—尼希米记的最后编者─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显然运用了一些资料。书中第一人称
和第三人称用语的改变,是主要的证据。下面我们会看到,第一人称的改换具有很重要的
文学功能,不过在此我们只注意这个现象本身,以它为采用来源的指标。这两者并非互相
排斥。郝渥德(Howard 1993, 278-79)提供了一份本书所用的主要与次要来源,相当有帮
助:
主要来源
1. 历史回顾(拉一~六)
2. 以斯拉回忆录(拉七~十和尼八~十)
3. 尼希米回忆录(尼一~七和十一~十三)
次要来源
1. 名单(拉一9~11,二,七,八1~14,十18~43;尼三,十1~27,十一3~36,
十二1~26)
2. 书信(拉一2~4,四11~16,四17~22,五7~17,六2~5,六6~22,七12~26)
威廉森(1985)的论证很具说服力,他认为,以斯拉─尼希米记的写作,是经过一下的
流程:(1)上述的资料来源是在事情发生不久之后写成,(2)以斯拉回忆录与尼希米回忆录
被放在一起,最后,(3)如入以斯拉一至六章,作为整个作品的前言。后者是由各式各样
的来源组成,说明从吉列下诏直到以斯拉与尼希米的到来,所发生的种种事件。
日期。
既然我们无法辨认出特定的作者,对于日期也就无法肯定。当然,若要提供本书最后完成
的大略时期,就要看我们能否决定书中所讲某件事的日期。仅管学者的意见仍有差异,但
我们偏向传统为以斯拉上任所定的时间(主前458年),因此,我们决定的日期,最早可以
在该世纪的结为时(主前400年)。不过,这也可能只是以斯拉和尼希米的回忆录被收集在
一起的时间;或许直到一个世纪之后(主前300年),以斯拉记一至六章才成为本书
的序言(参Williamson 1983和1985, xxxvi; Japhet 1982,88)。
以斯拉与尼希米上任的日期
学者对尼希米到耶路撒冷上任的日期,看法一致(以下的资料,见Klein 1976, 370-
72)。尼希米记一1说:“……二十年基斯流月,我在书珊城的宫中。”这里虽没有提到王
的名字,但是尼希米到耶路撒冷的时间,一向被定在亚达薛西一世二十年(主前465~425年
)。这个出于直觉的判断,现在已经得到证实,因为在象岛蒲草文献(Elephantine papyri)
中发现一封信,日期为主前四零八年(大利二世十七年),收信人为巴格亚斯(Bagoas),他
或许是接续尼希米担任耶户德(Yehud)省长的人,那里提到大祭司约哈难(尼十二10、22)
,他是接续以利亚实的第二个人,而以利亚实则与尼希米同时(尼三1,十三28)。这封信
也达与参巴拉的众子。既然这些人是在尼希米之后,将尼希米的工作放在亚达薛西一世的
时期,就很合理。因此,他的工作始于主前四四五年;他第一次职务的任期为十二年( 尼
五14)。
尼希米的工作日期可以肯定,但以斯拉的却不能。书中经文的说明和尼希米的一样详
尽:“……波斯王亚达薛西年间,……以斯拉……从巴比伦上来。……王第七年五月,以
斯拉到了耶路撒冷。”(拉七1~8)
按传统的说法,以斯拉在尼希米之前,因此这位王应当是亚达薛西一世,这样,他的
工作就始于主前四五八年。当然,这就意谓著当尼希米于四四五年到达耶路撒冷时,以斯
拉已经在那里等他。不过,这两卷书并没有肯定这两位领袖有重叠的情形,成为许多学者
的障碍。
由于这个问题,另外有人提出两种时间表:(1)将以斯拉的日期定为亚达薛西二世
的第七年,就是在主前三九八年,或是(2)将经文修订为“三十七”(三十与七的希伯
来文子音相同,shin),这样,以斯拉就在主前四二八年。由于大部分学者反对随意修改
经文,三九八年就成为最普遍的另一个日期(见Emerton)。
但是,若认为在圣经中以斯拉与尼希米缺乏重叠时段(见尼八9),恐怕是将太多的
东西读进经文了。以斯拉和尼希米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当然,他们的目标相同,可是着重
点并不一样。难怪最近学界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工作日期上,又回到传统的看法(Hoglund
1992)。
历史时期
书卷的焦点,是以斯拉和尼希米的使命,一开始,就提到波斯王古列允许回归的诏书
。照书的真实性,有古列的行动为凭,古列确有政策允许被巴比伦掳来的各国得以归乡,
重建家园(参古列法令〔Cyrus Decree〕, ANET, 316)。记载的事件,则大致上发生于
主前五三九年至五一五年。
当然,只有少数人决定回到荒凉的故园,重新建造城池与圣殿。愿意回去的人以所罗
巴伯为领袖,他是大卫的后裔(这个资料不是来自以斯拉记,而是来自代上三19等处),
另一位首领则为设巴萨(有关这人身分问题的探讨,见Japhet 1982)。
现有的证据中,似乎显示这份诏书乃是这帝国的一个策略,让被巴比伦人和更早的亚
述人所掳来的各民族,可以归回本土。这个政策使许多人认为波斯是解放者。
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Achaemenid〕)帝国是用辖区来管理,巴勒斯坦属于一个大
辖区,称为河西。所罗巴伯担任这辖区内一个地区─耶户德─的省长。
书中明言,返回巴勒斯坦的目的是重建圣殿。祭司首先重修祭坛,以开始献祭的敬拜
(拉三1~6)。根基刚立好(10~13节),建殿工程尚未开始,阻力就出现了。反对的人可
能来自北方,他们是犹太人到来之前已经住在那里的人。它们先说要帮助犹太人建殿,却
被所罗巴伯等领袖拒绝(拉四1~3)。何兰德(Hoglund 1992, 26-27)将这次的反对,与
对于犹大─撒马利亚混血的反对区分出来,认为那是后来的事。这群人的反应是向波斯当
局告状,让重建的工作停止。
拦阻重建圣殿的人成功了,亚达薛西王下令停止圣殿的建筑(四18~22)。一直到大利
乌王执政的时候,这项工程才完成,时约主前五一五年。
以斯拉记七章到尼希米记十三章,追溯主前四五八年到四三三年的事(Howard
1993,284-85)。在这段时期中,以斯拉与尼希米回到犹大,带领百姓重建灵性、重建国
家。耶路撒冷重现活力的焦点,是城墙的重建。
何兰德的研究,说明了以斯拉记与尼希米工作时期的政治与军事背景,让人更能了解
他们的任务。波斯政府为什么鼓励重新修造藩属国的城墙呢?这样作可能会鼓励后人背叛
,自找麻烦。
何兰德将耶路撒冷的重建与主前第五世纪中叶,在埃及发生的事连起来看。我们对于
这段叛乱的资讯,大半来自一些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修西狄第(
Thucydides)、克特西亚斯(Ctesias)、西古鲁斯(Diodorus Siculus)等人。他们的
记录有不一致之处,在重新建构往事时要很小心,不过大体而言,情况如下。
亚哈随鲁王死于主前四六四年,导致埃及的叛变,当时埃及原是附庸国。带头的领袖
是伊拿洛斯(Inaros),“立布(Libu)的大酋长”,和阿米塔斯(Amyrtaeus),“米施
韦施(Meshwesh)的大酋长”。他们与埃及的总督,波斯新王亚达薛西一世的叔叔阿坎门
斯(Achaemens),在巴波利米斯(Papremis)交战;埃及人大胜。阿坎门斯被杀,生还
者逃到孟斐斯(Memphis),在那里挖壕,准备因应一场屠杀。
由雅典人为首的希腊德里安(Delian)联军,认为这次叛变是一个绝佳良机,他们可
以借此拓展在地中海西岸的势力。于是他们也进入战场。可是埃及与希腊的联合部队无法
摧毁波斯人在孟斐斯的坚固防御,使这个帝国有时间反攻。
这次反攻的军队是由米格比索斯(Megabyzos)带领,他弭平了叛变,为国王叔父之死
复仇。有些学者还提到米格比索斯的叛变,因为他认为那些叛徒是革命者,对他们所受到
的羞辱待遇感到非常愤怒。不过,何兰德(1992, 119-27)认为这项记录不可靠,因为只
有一位作者(Ctesias)提到。
不论如何,这些资料所提供的画面,是波斯帝国的西界不平靖。埃及人曾叛变,希腊
人趁机要削弱波斯人在这地区的势力。这个帝国可以利用一位可靠的朋友,来维护它的利
益,而以斯拉和尼希米辖下的巴勒斯坦正好派上用场。为何这个帝国鼓励耶路撒冷近乎军
事性的巩固措施(重建城墙),对这个问题,何兰德的回答为:这座城可以作为抵御埃及
和希腊侵犯的堡垒;这个答案相当合理。它也可以解释,为何亚达薛西王一世初上任时反
对重建这个都市,后来却有所改变(拉四17~22;见Hoglund 1992, 223)。波斯人任用当
地领袖,是有例可循的。尤加荷伦(Udjahorresnet)是为埃及将领,服事过两位波斯王
:刚比西斯(Cambyses)和大利乌一世(Darius I)。因为大利乌王支持尤加荷伦修订埃
及法律,所以,很可能亚达薛西王基于相同的动机,来支持以斯拉,而已斯拉的主要任务
,是要求百姓更加遵行摩西五经(参Provan, Long, and Longman 2003,290)。
文学分析
文体
这卷书用了几份早期来源,最主要是以斯拉与尼希米的回忆录(见下文)。但是在讨
论各个部分之前,我们将先谈把全书视为一个整体的问题。
我们同意艾斯肯那齐(1988, 7)和其他许多人的看法,认为以斯拉-尼希米记是历史
作品。这个文体的辨认,是根据导论中对圣经史料的界说(导论:“历史背景”)。艾斯
肯那齐接下来强调这卷书的文学形式,是正确的,不过,我们认为,这一点并没有减损历
史记载的准确性。
这部历史作品是由几种来源组合而成,各有各的文体。例如,全书包括书信、皇帝诏
书、名单等形式。最著名、引起最多讨论的,乃是第一人称的故事:以斯拉(拉七~十;
尼八[有人加上尼九~十]),和尼希米(尼一~七,十二27~43和十三4~31)。
在文学中,这类作品被称为“回忆录”,它们与这种文体的确十分相配。回忆录是一
种第一人称的作品,与自传不同之处在于“回忆录是写作者所目睹或参与的大事,而自传
则是写目睹或参与这些事的本人”(Longman 1991,42)。学者曾尝试将尼希米回忆录与一
份古代近东皇室石刻记录(Mowinckel 1961)或埃及墓碑(von Rad 1964)相比较。威廉
森建议,尼希米与以斯拉的回忆录,都是向波斯朝廷的报告,描述耶路撒冷的状况。因此
,它们实际上是“混合的文学风格”(Williamson 1985,xxviii)。
结构
郝沃德(1993, 278)根据本书第一与第三人称的改变,作了一份粗略的大纲。虽然它在
经文的某些细节上交代不够清楚,但仍是颇有建树的指南:
历史回顾(拉一~六)
以斯拉回忆录,第一部分(拉七~十)
尼希米回忆录,第一部分(尼一~七)
以斯拉回忆录,第二部分(尼八~十)
尼希米回忆录,第二部分(尼十一~十三)
不过,艾斯肯那齐(1988, 38)对本书的故事纲要把握得更加严谨。她发现,结构学
家伯利蒙德(Bremond)的用词,对她的研究很适用。以下以较浅近的方式列出她的大纲
:
一、 目标初立:古列王重建神殿的诏书(拉一1~4)
回归的团体重建神的殿(拉一5~尼七72)
序言:百姓预备回归故土(拉一5~6)
回归的团体,在反对势力的威胁下重立祭坛,重建圣殿(拉一7~六22)。
以斯拉与神的百姓回归故土,建立回归之民,并抵挡与外人联姻的冲突(拉七1~十44)
尼希米回到故土,排除万难,重修城墙(尼一1~七5)
结尾:回归者的名单(尼七6~72;其中重复以斯拉二章,而将全文连在一起)。
目标完成:“回归团体按照妥拉来庆祝神的殿重建完成。”(尼七73~十三31)
体裁
乍看之下,从文学的观点而言,以斯拉─尼希米记似乎索然无味。第一人称突然转到第三
人称、众多的名单,和常出现的信件,不免令人厌倦。有时候这些似乎淡化了整个情节与
人物。
可是若进一步分析这卷书对情节、人物、观点改变的巧妙运作,却能显示出一种深度与丰
富,使读者大受吸引(Eskenazi和Green在文学方面讲得特别好)。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能简短描写其中两个巧妙之处。第一个技巧很容易观察到,就是第
三与第一人称叙述的改变。这可以来源批判的层面来谈;也就是说,这本书将两份早期所
写的回忆录收集在一起。可是,另外一种更仔细的研究法,显出了将两种观点结合在一起
的效果。第一人称部分提供个人或主观的看法;而那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叙述部分,则是
客观而有权威的(Eskenazi 1988,129-30)。这个亮光让人可以比较两种观点。那位客观
的故事叙述者是否肯定第一人称发言者的观点?
这个研究又引导我们到第二个文学技巧,就是以斯拉与尼希米两位人物的对比。简而言之
,那位无所不知的叙述者,一直肯定以斯拉的观点,但却与尼希米保持一点距离。这并不
是说叙述者瞧不起尼希米(有些学者将对比过分强化了),而是尼希米放胆自夸的言论,
气焰往往被叙述者的评论消弭。这个观察相当重要,因为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矮化个
别的领袖,而强调整个团体的好处(见下文)。
这种观点的转换、人物的描述和情节的安排,对于以斯拉─尼希米记的信息都有贡献。以
下就来看这个题目。
神学题目
艾斯肯那齐的研究成果非凡,她分析出书中的三项主题,并显示它们如何反复折射、贯穿
全书。这些主题暗示出,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时代乃是过渡时期,从前的特色为:少数杰出
的领袖、狭义的圣洁,和口传的权威,今后则为:以团体为重、普遍的圣洁,和文件的权
威。她借用黑格尔的话,说这是从诗的时代转换到散文的时代。值得称道的是,她没有贬
损这种转换,反倒提及散文的神圣(1988,1)。
首先,我们看到从领袖到团体的转变。旧约特别会塑造英雄式的人物,亚伯拉罕、摩西、
撒母耳、大卫和但以理,不过是其中几个例子。事实上,以斯拉和尼希米都是杰出人物,
可是艾斯肯那齐以图表说明,这俩人如何被团体─以斯拉是出于自愿,尼希米则不得不然
。重建圣殿和城墙,是团体所完成的。最后乃是百姓回归转向神,同心携手合作的成果。
其次,圣洁不再限于某些特定的地方。这个主题在圣殿重建时尤其明显。这是回归的目标
,而当建筑完工、分别为圣之后,我们以为全书即将告终。可是,神的家不是光建圣殿就
够了(拉六15);它还需要继续,耶路撒冷有待兴建的地方很多。在城墙完工后,也行“
分别为圣之礼”(不是“奉献”,如TNIV,见尼三1),表示它们亦为重修之“圣城”(
尼十一1)的一部分。等到圣殿、城市、城墙都重见了,才举行“大开幕”仪式(尼八~十
三,见Eskenazi 1988,57)。
本书第三个主题,根据艾肯斯纳齐的分析,是由口传权威变为文件权威。本书中文件的分
量让人惊异。国王的诏书可以开工,也可以停工,在事实层面和故事层面皆是如此。然而
,最重要的文件不是人写的,乃是雅蘶的妥拉。在本书的结尾(尼八~十),百姓召开立
约更新大会,重新向这本神所赐的书委身。
艾斯肯那齐的分析十分有力,多采多姿,不过这本书极富内涵,其神学信息尚不止于此。
哥林(Green 1993)注意到,以斯拉─尼希米记是讲到建造“两座墙”的书。我们都看得
出“尼希米的墙”,这座墙具体的将神的百姓与敌人─不洁净的“外邦人”─分开。另一
方面,“以斯拉的墙”,就是神的律法(他教导使命的中心)将以色列人和其他人在灵性
上划清界限。就实质来说,因以斯拉的律法中强调禁止与外邦人通婚,才造成一群适合住
在尼希米墙内的百姓。在以斯拉记的结尾,我们看见圣城中居住的是圣民。
展望新约
以斯拉─尼希米记的结尾,乍看之下,似乎令人感到尴尬。尼希米记十三章似乎是不小心
被加在全书之后的。圣民住在圣城中的高潮岂不是已经达到,庆典岂不也举行过了吗?但
最后一章竟讲到尼希米还要处理的一些问题。
其中一件事与大祭司以利亚实有关,他将圣殿的房间让给非以色列人多比雅使用。尼希米
必须把他赶出去,以维护这栋建筑的圣洁(十三4~9)。城里的官员也没有定期供应利未
人,他们只好离开圣殿,回去种田,尼希米需要再次干预(10~13节)。还有,犹太人违
反安息日的规定(14~22节)。但最严重的,要算是与外邦人通婚的事又重新出现。哥林
(1993, 214)指出这里提到所罗门的重要性(26~27节)。问题是,以色列是否只要为过
去的罪悔改,就能存留?通婚拖垮了所罗门和整个国家,以致沦落到亡国、被掳的噩运。
被掳归回的一代是否也会步入同样的命运?
因此,以斯拉─尼希米记的结束,是提出一个公开的问题,并向前展望。换言之,他们还
没有达到完全(Eskenazi 1988, 126)。
新约把我们带进的境地,远远超过以斯拉─尼希米记。科赫(Koch 1974, 197)这样说:
“以斯拉实现了某些先知的预期,就是在末世之前的阶段出现的事;这与末世完全不同,
……他又用妥拉作为应许之书。”例如,以斯拉─尼希米记证实,圣洁要延伸,不只在圣
殿中,而将整个耶路撒冷城都包括在内。然而,圣与俗、洁净与不洁净的界线还是很清楚
。惟有耶稣基督才拆毁了“隔断的墙”。首先,祂拆掉至圣所与其他受造物之间隔开的幔
子。其次,祂废掉了人间的隔膜,除去了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区别(弗二14~18)。
※ 编辑: Kangin75 (123.194.199.61), 04/22/2019 18:37:58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转录者: Kangin75 (123.194.199.61), 04/28/2019 08: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