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检视信仰的两个模式:知识vs信念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0 14:51:21
BPM的旧文中有谈到“主客二分”vs“主客融合”,
我想我要讲的他大概知道,
只是他串起来的方式或许跟我有些不同。
本文延续#1QAog3dg及
"[讨论] 神学信念的评估"系列文(#1NFiIBRi等)。
若信仰简单说可以分为“信念”跟“实践”两个层面(知情意行四层面亦可),
而其实任何“实践”都必然出于某些“信念”的组合(“行道是从听道来的”),
那么评估信仰的最小单位,
其实就回到“信念”(复数)的层面。
而评估“信念”(复数),
一是从“信念对于实在的符应”,也就是科学实证主义意义下的“知识”来看,
二则是从“以信念的本质来评估或理解信念”,就是偏人文学的诠释学角度来看。
一、朴素实在论科学主义;主客二分;“知识”
主体→透过方法→认识实在=信仰=真理
#1QAog3dg
作者: neohippie (米国圣光肥鲁八嘎囧)   2016-11-08 21:33:00
cognition(认知) 是只脑部作用、反应、架构、信念主流心里咨商理论是 cognitive-behavior 认知-行为只要能改变最难的“认知”,行为与情绪迎刃而解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6-11-08 21:35:00
信念是可以从知识的增长过程中转变的。
作者: neohippie (米国圣光肥鲁八嘎囧)   2016-11-08 21:36:00
简单来讲,“知识”只是卖场里的货物而已“认知”是掌控卖场流程、货物流动、取货、填装的机制(你上面说知识增长,但知识是死的,认知才是增长推手)认知才能组合知识、填空、增长
作者: BPM88 (BPM)   2016-12-10 08:16:00
因为“诠释”总要经过大脑,但信仰恐怕可以不必。但“方法”似乎仍是规范在理性(即大脑)底下的行为。所以我不会说“信仰=实在”是必须要有“方法”去确认石头会自然按照定律落地,但他不一定要懂定律(方法)。我再看了一下,您对诠释的词意似乎扩张了非常多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6-12-10 11:37:00
Pascal没人认为是功利主义,而是齐克果等存在主义的先河
作者: BPM88 (BPM)   2016-12-10 11:52:00
我不是因为功利主义否定他……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6-12-10 12:31:00
而勇气或信望爱也不能是盲目的,所以检视信念与实践,是必要的。然后就引出两种检视的态度或典模。
作者: BPM88 (BPM)   2016-12-10 13:20:00
不如你还是多着墨为何是圣经?什么勇气让你孤注一掷?信望爱在其他宗教没有吗?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0 15:53:00
信仰被你一切切成许多信念的组合,连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要不要再提点一下那些信念的内容?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0 16:06:00
不如你说说你怎么理解主客融合的信仰,可以比对一下?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0 17:44:00
我心中有声音说,老天,信仰才不是4000片信念的拼图...XD科学的灵感制造命题从而实验求证;至于信念...似乎比较像社会科学的命题,只能透过历史和解读历史证成但信仰总不会是信念拼凑组合的东西(btw我承认我得再想一下)但你通篇的“勇气”是为了不要离开信仰?这也太消极了...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0 21:18:00
实践的方法、策略、目标,其内涵也都可解析为各种信念(如,若采取ABC等行动/策略,就可能达成ㄅㄆㄇ等目标;ABC、ㄅㄆㄇ都可能随时被挑战与改动)还有就是,你用拼图的类比,可以有各种理解:各拼图间彼此断裂或充满联系,我当然理解为后者。我们的各种信念,彼此必定会有联系或者可前设或后设地找出整个体系或系统;所以神学反省/挑战到一个阶段,我们可能会用一些标签加在自己身上,或者厘清自己的主要信念为何:找到自己的阿基米德支点。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1 12:01:00
单问,主客融合的过程,理性是必要的吗?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1 18:55:00
我是觉得不能脱离大脑啦...理性、感性、想像力、...,基本上全人、包含所有未知的脉络什么的,都要用上吧。因为真理的实体或存有自身,是包含/先于/规定我们的;这跟之前用信仰语言谈上帝的信先于/规定/包含人的信,是同一件事。而人要回溯或者让自己在主客融合的“事理本身”之中,所有主体能力也都会用上“尽心尽意尽性尽力爱主你的神”;我们是发现真理在我们既存的脉络中,但必须让自己调整、回归、归正,或拥抱这些脉络指向的真理;这就是“神化”或praxis-theoria的否性神学上升过程。YHWH就是希伯来文的“存有”。我们是“在世存有”,而“世界”的真相就是“道”。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1 20:05:00
我是觉得全人只是辅助。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1 20:14:00
你是说理性为主吗?还是你所谓理性以外的信仰?确认一下其实宫藤官九郎编的剧,我认为有呈现这个层面。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1 21:08:00
信仰出于理性之外,是人还不属于人时就有的东西。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1 21:28:00
人还不属于人?指新伯拉图?还是?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07:30:00
信“念“本身也产于理性,而信仰是把念除掉之后的实在,理性能杀死理性吗?诠释和连结能使信仰出现吗?我们还需要将名为信仰的概念拼图推广至多大才能看到信仰?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08:09:00
故你认为信仰的实在是什么?如何看到/进入?耶稣基督的信仰必定透过文本(除了人文世界的文本,大自然或物理世界也是文本),也就是传道听道信道行道的诠释过程,才能认识与点亮实在,这是我的观点;你的意思是说,可以跳过文本的诠释这一步?New Age还是有一堆文本(包含对自己本心的观察),你似乎不是接受New Age,那你的观点与作法是什么?(还有,我不是说我们要“建造”信仰的实在[这样就是主客二分],而是说,我们已经在此实在中,但我们无法对准焦点,就是罗1:19-21讲的东西。甚至信念[复数]都是先于我们意识的存在。“诠释(传听信行)”就是一个对准焦点的过程)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0:09:00
简单说,我认为信仰只有第一手资料有意义(但已有误差),诠释的间接作用都是制造偏离实在的误差。这是理性本质的问题。再单问,你认为,信仰体验具有可复制性吗?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1:12:00
第一手指的是什么?信仰体验如何不是主体/我思的产物?主体若进入主客二分的知识活动,那当然充满误差与人为架构的干扰或测不准;但若进入主客融合的诠释活动(就是复和啦),就是一个“归家”的过程。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2:41:00
你从自我肯定走向集体肯定,而我走向自我否定,我们的方法论上有点二律背反的味道。进入信仰的过程,诠释文本当然不是必要的,照你的说法,不识字的都离信仰很远了?还是你要说他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诠释?这是什么语境?另外,谁来判断是复合还是扭曲?诠释学?我的自我否定就是对自我“全人“的否定,就连自己有资格否定自己的能力都否定的否定。我认为只有那个状态才足以聚焦信仰的实在。因为这最矛盾的状态,也恰是信仰的状态。这不同于你大兴土木,想将他人文本作为思想材料纳于自己观念世界的那种感觉,那不过是做学问都有的体验,非关信仰。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5:29:00
不识字者也可“听道”或像古代的“教堂绘画”,声音、图象、影像,都是文本,我上面也有补充说大自然、每个人的口语及非口语表达,都是文本...。基督信仰怎么可能离开圣经或者对于圣经的传讲或图像、信经、礼仪、音乐、戏剧等(针对不识字者或各种资讯接收管道者,还是要回到他人对于圣经的“表现/翻译/传讲...”)而谁来判断?当然是他者,以及我们与他者的关系,要呈现这个复和的状况;裁判不是我们自己;故诠释是一种向无限的他者,或他者的无限性开放的过程。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5:57:00
他者只是把我者反过来表达,无限的他者,即无限的非我。所以,你的诠释只是一种假想自己是他者的尝试。你可以指责我没有内容,但我也可以指责你滥用内容。二律背反之处?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6:04:00
文本,例如圣经,其内容不能完全被人随意操弄。我们板上跟会所的争论,或者我们现在彼此的张力,不也是不可能操之在我?他者不能被我者给化约。否则会一直撞壁所有文本都有其事理性,不是空白的、可随意操弄、化约为我者。当然,我们可以找到自我与他者的相同处,及差异处,然后找到彼此对话、共同创造“合一”关系或1+1大于2的关系。但那个过程不是这么简单,例如板上各种的冲突张力。例如说我也可以谈李常受的文本,或者df谈TJC的文本,但有一群生活在李或TJC的文本的效应历史中者,不会简单地接受我或df的诠释,但不代表谁一定对,或全部部分对错,而是会在一个冲突张力中,发展彼此的关系。可能走向创造性的合一/彼此理解,也可能一直处在冲突张力中。每个诠释都是独一无二,但不代表不会被批评XD故我者在诠释的世界中,不可能唯我独尊,甚至于会一直被修整,或你所谓的“被否定”。除非诠释是一种完全私密活动,不具公共性;但文本本身就有一堆跟我们冲突的观点、思想,所谓“他性”,故阅读一定使人谦卑;那些读一读很自大的,只能说是半桶水XD真正主客融合的文本诠释不可能操之在我、唯我独尊。(当然,诠释学/关系哲学会更喜欢用“你者”,而非“他者”...“他者”是后现代的概念)(我对于东正教的诠释,还是必须考虑LaurenceS的意见,即便我跟他关系相对和谐,但也还是有张力存在,毕竟我还是一个outsider)有时候我们对自己为何坚持某个观点,也是无法立刻搞懂的;“认识你自己”,因为我们里面就存在太多“他性”。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7:07:00
已经有炒冷饭的感觉,你总是要先设定一些信念(前提假设)才有互相理解的可能,所以为什么是选基督教和圣经?XD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7:16:00
像之前我为什么很无法接受pin的“简单信”,说实在也是讨论一段时间后,更多资讯进来,我才慢慢更清楚了解XD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8:19:00
我这人好像没什么信念耶,呵呵……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8:48:00
一是科学实证主义会让我们与内在的信念疏离(的确有虚无主义的问题);二是其实你的信念/价值观/坚持,应该比想像的多,只是有没有在意识层面去检视﹑处理罢了XD 基本上信念还是需要透过经典文本去唤醒或点亮...只是你选择的文本会是圣经﹑基督教﹑TJC的文本吗?XD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9:13:00
难道他者一定也有某种信念这点也是你的信念吗?然后把信仰的一部分要靠无限的他者来帮你互相归纳演绎真的没问题吗?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9:26:00
当然不是任意的他者,“我信上帝”,故我在文本海中寻找的,还是神的道,故最重要的文本还是圣经。我意识中及意识外的信念,会推动我去寻找适当的文本;又会在过程中肯定与否定我的既有信念,然后再诠释循还让我再进入文本。推动我的,当然包含信念及其怀疑,所谓“问题意识”。经典神学文本就是圣经在2千年以上的效应历史中的果子,教会历史与见证(正面或负面)也是如此,乃至于一般历史。这些都是圣经透过效应历史衍生的文本。而圣经文化外的经典文本也是重要的。因为都是我们所在世界的背景。理解这些背景,我们才能认识自己。当然,既然是文本海,一定还是有所取舍,那就是被信念或问题意识去推动﹑选择。主要是,信念(复数)充满先在性,也是我们与实在的连接点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9:50:00
对我来说也不必要圣经就是……也就是我不会把信念寄托在经典。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9:52:00
。会所的文本,起码倪的,是华人教会的共同背景,绝对是重要的;起码任何我的背景可能有关的文本/人事物,我都是好奇的,想要一探究竟的。TJC﹑五旬宗等等,也都是重要的。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9:53:00
至于信念我也不认为存在某种先验的形式,那只是建筑在无数知识上某种偶然性较低的抽象归纳。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9:55:00
所以你的信念来源还是以实证科学为主?或是你的神秘主义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呢?不过应该说信仰,因为你好像不是用信念(复数)的集合来理解信仰。否定自己的无法否定,这好像只是停在某种荒谬感,所以你还是虚无主义者吗?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20:25:00
硬要归类的话,我觉得比较接近宿命论者毕竟我觉得把虚无换成神也没什么差别。嗯,我话说的有点快,细细的比较还是与虚无主义不太一样。至少我不认为自我牺牲是解脱之道,……但我也认为与虚无(神)合一之前可能要先处理和集体意识合一的问题。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3 10:13:00
说实在,我不完全否定决定论,那是与自由意志并存的二律背反。我上面谈的,应该也看得出来我接受许多层面的决定论...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3 12:59:00
信仰既有普救性,其参照点(如有的话)就不该受时间空间即历史所限,对吧?你所称的先存于信念的历史背景,好似跟无限的他者有冲突。每个下一瞬间的时空都是神创造出来的实在,这个我没问题。但若想在时空的架构下与神合一,有如把神拉入时空的限制背景,即便具有无限分割性,又如何能够?似也不完全合理。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3 13:53:00
那你如何看待或理解“道成肉身”?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3 14:35:00
其实我连耶稣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都怀疑了XD查阅很多考古资料后,目前我认为福音书能作为信仰间接材料的合理性只建筑在某个濒死/合一经验的抽象概念。证成没什么难,方法就是濒死经验,只有这时人才能使理性的自我否定走向实在。但确实可以透过想像自我否定/死亡(合一)的方式“重生”形成假性关怀,这也是基督信仰的一种精神。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3 15:43:00
ㄜ...那你之前问我经验可否复制,你讲的这个濒死经验是可复制的?还有你的合一=死亡?或者说,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3 16:09:00
死亡是合一(自我否定/主体消灭)上理性(概念)与感性(经验/实在)的唯一交点,理性上的假性证成是可以被复制和互相诠释,但每个人的真实死亡经验都不一样,所以无法复制。或说,信仰的概念源自自我死亡的预知或直觉。( ‧ ‧ )这篇我们走够远了,先告退了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3 19:17:00
反正还在探索中、实验中吧?了解,就停在这里吧。
作者: fauna (黑与白的变幻)   2017-12-13 23:14:00
两位真是高来高去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4 07:04:00
毕竟我们都还没“死透“?哈……哈……哈……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4 08:07:00
回归静止、涅盘?XD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4 12:13:00
谢谢你的小结,不过客观上人必有一死是必然的,但我也在想“死亡”是否可以是主观的经验。至少“将死”应该可以。另照你的说法问题又变成,谁来判断是经典?集体潜意识?历史上科学史也常见一人推翻经典的情形。
楼主: theologe (表达你我的信仰~)   2017-12-14 13:16:00
越大家的争议越小(所以比较小家或偏端的,诠释学不爱);起码要几个世纪以上的检验;与否证法同样带点不确定概念;主要要看效应历史,也就是看诠释史的状况--是否持续有诠释与传承(持续作为被肯定与否定的参照点)的动力/活力;文本内部的真理性/事理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