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2018师大华语文教师暑假培训班上课经验

楼主: sinthome (mr. sinthome)   2018-08-01 00:23:46
平时不太回文,但WendyD的回文却让我觉得无法置身事外,主要的原因是我认为有些文章表
面看来说的头头是道,事实上内容却充斥着误解与偏见,这类型的文章也是我认为最糟糕,
也最需要被批判的文章。很遗憾,WendyD的回文便是这种在政治正确的华丽辞藻包装下偷渡
反动思维的文章。
(抱歉,WendyD你并没有让我想起大学的自己,我认真回文也非对你有所期待,若你这种思
维能在华语教学找到一个战斗位置,我只能说在你原则下的华语教学不值得任何期待)
首先,我的回应很单纯,我并没中心思想或核心原则来高谈另一种教育的目的与方法,我的
回应只是针对WendyD的回文中展露的矛盾与谬误作评论。另外,WendyD从头到尾都以一个教
育者的姿态发言,为了满足WendyD教育他人渴望,我也只能复制这种教育他人的高姿态,让
他感受此姿态的可憎之处(如有得罪,照照镜子,敬请见谅)。
WendyD回文一开始搬出几个理论家,试图建立自己与原PO在思想脉络一脉相承。如此,也间
接帮WendyD证明他的确解原PO的论点。但事实上真的如此简单吗?要证明对原PO文章的理解
,最好的回应是忠于原PO立场,然后进行回应。WendyD可以不同意,可以反驳,但重点是要
先忠实呈现原PO的情境与反应之问题。WendyD有做到吗?似乎没有。大部分时间都是片面引
用,随后开始一连串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
或许WendyD这些举动含有更深层的意义。若读者仔细分析,WendyD这段开头实在莫名其妙,
同不同系跟回应的适切度有什么关系?读过涂尔干、马克思、韦伯、哈伯玛斯、葛兰姆西、
傅柯的科系就猜测对方也是社科毕业?在那种过时的学科分野标准下进行分类、臆测与评断
,只是让自己显得无比肤浅。
为什么一开始要作这种无聊的臆测?结论又提到社科的训练帮助今天的你占据一个战斗位置
,或许这段表面谦逊的姿态(“如果猜错了,那真是抱歉”)实则透露WendyD内心的焦虑,
难道受过社科训练的你如今的能耐只是那人名的熟悉度?但是对人名的熟悉不代表你掌握这
些人的理论内涵。当原PO引用法农或傅柯时,是在一种确切的情境下进行引用与分析,我们
可以针对原PO的引用进行辩论,但很明显,原PO的态度不是那种丢出几个名字就了事的敷衍
心态。而WendyD呢?除了丢出那几个大咖名字,还做了什么?没有,单纯只是要赋予自己某
种论述权威,掩盖接下来一长串令人摸不著头绪的论点。
举几个例子
一方面WendyD同意原PO语言与文化无法切割的立场,但认为在教学的操作上并不容易。Wend
yD接下来这段话着实令人无言以对:
‘比起直接灌输艺术宗教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概念,从具体可见的建筑美食衣着等物质层面
更容易,而且要选择学生曾经接触过的,或者对他们而言带有异国情调的(尽管这又是一种
文化帝国主义的思维),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我想很少人反对可以从较为大众熟悉的具体物质层次着手,但是“万里长城”跟“吴哥窟”
可以被归类为学生曾经接触过具体事物?接下来更扯,WendyD明明知道“异国情调”夹带文
化帝国主义的思维,但为了引起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所以帝国文化主义成了可以被接受的
次要考量?WendyD进一步表示:
‘我认为A师所提的丝绸之路(带有神秘的东方色彩)和万里长城(著名的建筑物)都是很
恰当的选择。’
在文化研究的领域,这段话基本上是自杀式的发言。试问,这样被异国情调化的文化还可以
是那种滋润语言,令其茁壮与多元的文化吗?或者任何一套可以被强加在人民与土地上的价
值体系都可以被称为文化?如果WendyD对文化的理解是后者,基本上可以不用看了,证明了
他根本对原PO引用Fanon那段话不理解。如此回应还能有几分的可信度呢?
另外我们再看看WendyD论述的矛盾。他表示:
‘老实说,我并不认为师A在撰写教材时想到什么一带一路,而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大概也不
会想到──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政治采取一种敬谢不敏的态度。’
将学生去政治化,将他们简化成单纯学习“语言技能”的学生,这不已经牴触了上述(Wend
yD同意的)语言跟文化与政治不可分之立场吗?或者我们可以试着帮WendyD论点矛盾解套,
或许WendyD认为语言、文化、政治息息相关,只是这些关联是如WendyD这种高级知识份子才
能发掘的关联,一般去学习语言的学生不会在乎这些事情?如果这样,我只能说WendyD你太
小看学生了。
接下来这一段更是突显WendyD的诡辩:
‘但纵使真的提到了“一带一路”,那又如何呢?处理这些带有政治色彩的话题时,我们应
该采取何种态度? 也许你曾听说,在中国,汉语教学当然必须服膺于政治。孔子学院就因
为有政治宣传的嫌疑而在美国及欧洲被抗议过。在他们教材中,讲的是中国伟大光荣的一面
。那我们应该为了强调台湾的主体性而避开一切与中国有关的话题吗?我倒觉得这样是浪费
了台湾的优势。 台湾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这里的自由风气。在中国只能谈美
好的祖国,在台湾也能谈,而且什么都谈。能谈万里长城,也能谈安平古堡;能谈一带一路
,也能谈文革、一胎化、土地改革;能谈一个中国,也能谈一边一国。’
我认为这段表现出的是肤浅的多元主义。原PO的经验是华语教学的课程中的经验,我们先不
论是否每个人的感受都如原PO一样,但至少他透过经验的分享点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教学的
方式、态度与教材设计上毫不掩饰地传递中国中心主义的思维。
WendyD回应表面上头头是道,但从单单论文写作的角度(对原PO回应)却是牛头不对马嘴。
WendyD认为,台湾的优势就是多元自由,任何东西都可以谈,我们不应该为了强调台湾主体
性而刻意排中。如果WendyD不是回应他者,而只是自己抒发观点,我大概也是看看而已,虽
不是很同意,但也不至于这段话有什么反应。
但将WendyD的论述脉络化后,我只能说他的回应根本是种狡诈。这或许是WendyD自己心中小
剧场默认的立场:台湾主体=排中。原PO什么时候提到要排中?我想大部分支持教育要以台
湾主体为出发点的人,也不会陷入那种排他主义的逻辑陷阱。但是WendyD为了要宣扬自己的
核心理念,所以自己先设定一个(很弱的)敌人:台湾主体=排中,然后提出自己看似进步
的观点:台湾的优势就是能够“谈”任何事物。
先射箭再画靶,这不是谬论,什么是谬论?
好吧,既然WendyD认为台湾的优势就是可以谈论任何事物,那我们就来分析WendyD口中“谈
论”的本质为何。我们拿WendyD举的例子分析,在台湾是不是可以谈文革?我想除了在学院
研究毛泽东的学者会对文革的历史定位与政治意义有差异性较大的辩论外,文革基本上在大
众的想像下(不管是在台湾、中国或世界其他地方)都被定位成一场灾难?(大家如果记得
,是不是常听到将毛泽东、希特勒、史达林、蒋介石视为20世纪四大杀人魔的讲法)。回到
我们的问题,所以在台湾可以“谈”文革吗?如果我们所谓的“谈”是在一个既定的主流框
架下将这几个字讲出来并进行想像,那么没有错,台湾可以“谈”文革?但是对一般台湾人
民,甚至大部分的学者,真的能对文革进行不同的论述吗?我想除了刚刚所说的那些研究者
外,基本上大部分的人对文革的定义都是一场灾难。如果WendyD认为者样也是台湾多元的优
势,我只能说你的多元真的很肤浅。
最后,关于语言教学时是否要制定发音“标准”的原则?我想normativity跟normalization
需做一个区分。不只是语言,文化中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互动都需要在某种规范的基础下进行
,但是这种normativity不是具区分性的标准化过程。标准化(normalization)的问题在于,
一但标准化被建立后,下一步便是阶级化的高低之分。当WendyD提到“标准”的必须性时,
我并不反对,但是看完他举的例子后,发现WendyD所谓的“标准”事实上都是行“标准化”
之实。
这整段读下着实令人吃惊,尽然有人能将自己的偏见与无知包装地如此精致,我就点到为止

根据WendyD的神逻辑,我们必须把持心中那把尺(标准发音),而这个标准在教学传递的过
程中自然会失真。因此‘你教了学生十分,其实他只能说出七分;你若只教他五分,那他就
剩下三分了。千万别期待学生都能标准的说出卷舌音,大部分的学生都办不到。更别提他们
还有台湾朋友,在朋友的影响下,有个六分就不错了。’
先不论那把尺是谁的尺,或者谁决定的尺,按WendyD这边提出的神逻辑,所谓东南西北语言
发音的众声喧哗,并非因区域差异、文化、成长环境等因素而成,而是学习过程中不断因外
部影响失真后的结果。而华语学习者的“台湾朋友”更是语言习得失真的主要因素(‘更别
提他们还有台湾朋友’),这样标准化下产生的差异已经带有阶级区分,如果再把政治因素
纳入考量…嗯…你们自己想像吧!
最后来看一段更令人摇头的“切换”论:
‘身为台湾人,我们知道应该在不同语境下切换用词与语音,例如在职场等正式场合报告时
,说话应该标准一点;而对于那些无法切换,走到哪里都是“台湾国语”的人,有时甚至成
为他人讪笑的对象(这件事有其历史脉络,但是实际上就是会发生)。然而我们的学生并不
知道语音应该切换,他们会在所有场合用同样的语音讲话,有的人(特别是语音已经化石化
的华裔学生)就容易因为这样被朋友嘲笑“好台”、“听起来好笨”。 回到我的原则,我
希望我的学生未来使用中文时,能够成功达到沟通的目的;我不希望他们因为台湾腔而被贴
标签,不希望台湾腔让他们在说话时感到自卑。因此我还是要教他们标准语音,但我会告诉
他们实际上台湾人放松时如何发音,在正式场合应该注意发音。我希望以后他们的中文能力
受到肯定时,都能挺起胸膛,说自己是来台湾学中文的,说他们的老师是台湾人,说台湾是
个适合学习中文的好地方。’
台湾腔如何?无法沟通吗?WendyD不去检讨那些嘲笑别人“好台”的那些人,反而是怜悯被
嘲笑的人。麻烦WendyD检视一下自己是在哪个发声位置才可以如此发言,在那个位置才能对
那些他所谓“语音已经化石化”的台湾国语者施予同情。那些人只是被他人讪笑的对象吗?
他们因为被讪笑连带造成社会、文化等资源的被剥夺难到都不需要检讨吗?语言、文化、政
治不是息息相关吗?为什么避而不谈语言的政治?碰上重要议题时WendyD就选择性失忆?你
的“战斗位置”为什么看起来像是帮你躲藏的防空洞?
看到这边,除了叹气,还是叹气!但还是要为WendyD的“切换论”做一个总结。WendyD提到
他的期望:
‘因此我还是要教他们标准语音,但我会告诉他们实际上台湾人放松时如何发音,在正式场
合应该注意发音。我希望以后他们的中文能力受到肯定时,都能挺起胸膛,说自己是来台湾
学中文的,说他们的老师是台湾人,说台湾是个适合学习中文的好地方。’
台湾人放松的发音是什么?正式场合标准的语音又是什么?至此,语言中的文化面相又在何
处?
学术研讨会算是“正式场合”吧?我这几年参加过的国内外研讨会,几乎没有看到有人会因
为参加研讨会改变自己的腔调,让自己讲话变得“标准”一些。不同情境,改变的是论述的
严谨度。我跟朋友聊天,大概可以略举几个例子后直接讲结论,因为目的只是意见的交换。
但是发表论文,我的结论必须有批判性分析的基础支撑,因为目的不只是分享我的看法,而
是要说服听众我的看法的有效性。因此,我必须让自己的发言更严谨,或许我会依照时间的
长短限制,加快或放慢自己讲话的速度;或者我也会在几个关键处透过语气或手势强调,但
这些都只是报告呈现的技巧,几乎没有看到如WendyD所说的改变自己发音听起来更标准。大
家不仿去YouTube看一些印度学者或者欧洲学者如何用英文发表论文,大概就只有如WendyD
或王炳忠才会认为所谓“正式场合”要转换(趋近)“标准”发音?我只能跟WendyD说,以
你在这篇文章展现出的论述能力,你不管发音多标准,人家听到的只是一堆似是而非谬论。
总而言之,看完文章我就只有一个想法,WendyD强调自己社科的训练赋予他今天某种“战斗
位置”,看来看去这个战斗位置跟王炳忠占据的位置87像?差别只在有没有政治正确语言的
包装。WendyD 有自信是好事,但不一定能成事;光有一个战斗位子便沾沾自喜,要别人去
博爱楼找你,殊不知自己缺乏战斗技能,暴露自己思想贫乏。如果社科对你的训练只是让你
讲几个人名唬唬别人,这种训练不要也罢。
博爱楼找你?你为什么不走出博爱楼,看看有多少语言学习者被“标准化”语言政策迫害,
看看有多少原住民受异国风情化之苦,顺便花点时间检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发声的位置,
问问自己所谓的多元是真多元还是伪多元。
作者: kohaigi (绕*圈圈)   2018-08-01 01:25:00
推,论述清楚分明,在正式场合上印度英文还是印度英文,台人说英文也不会带标准美国腔外国人会来台湾学华语就是为了在台湾生活或贸易,也是因为相对喜欢台湾,因此无须贬低自己,再说,台人的标准腔跟北京或其他一线城市都不一样,外国人如为了标准腔(或与中国贸易)是不会选台湾华语,所以身为台湾华语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台湾民主自由的文化,还有自身的文化素养
作者: incognito (create something)   2018-08-01 07:09:00
推,较认同此篇论点
作者: Ks950120 (K.Curry)   2018-08-01 08:25:00
优质好文值得推推
作者: nanpyn (Apple)   2018-08-01 14:30:00
感谢提供另一角度,但无论是哪种语言,教学都需先有标准,其他语言也需有标准的。华语标准并不等于害其他语言,而是所有语言都需有标准。台湾语文教师除了华语教师以外都没口试,我就纳闷那么教国语、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族语、新住民语言的、英语、外语教师都不必口试,还称得上是“语文”教师吗?(上上句多打了一个“的”)有切换意识是好的,只是做不做得到那就是个人选择了。若真听不懂就询问对方或旁人,厘清语意。切换只是让听者方便,不切换则是让说者方便。之前原视的记者朋友来采访,我就好奇询问她族语课程概况,她提到一点:有些词汇她不太会说是因为她是都市孩子。家庭环境和学校课程都提供了多听多说的机会,故族语和国语都会说,我觉得这样相当理想。然而,受限于居住地区而少接触某些词汇就得靠原视这样的媒体提供多元内容了。人家族语教师都知道国语注音符号和标音系统罗马拼音是辅助对小朋友还是听说优先,有听语环境和声音记忆。那么对学习华语的外国人而言,先提供标准口音,再提供其他口音以拓宽听解能力,这样才是比较符合需求和负荷量的。然后“标准”是个多义词,normativity和normalization都不是standardization语文教学的standard是要建立准则但并未排除听解其他口音。建立准则的standard和界定常态的norm,虽然都是“范儿”,两者意义和功能有别。师范虽Normal但教学是遵循standard而给non-standard空间。“规范”也是多义词,而且能当动词感觉较强制。但在语文教学内当名词时,都意指official standard。国民党当初禁说方言的政策是过当政策,但台湾所有语文都需有标准可遵循,一码归一码。
作者: vicarious (悬深)   2018-08-01 23:17:00
关于口音部分,我个人的经验的确是跟朋友讲话比较放松,卷舌音会比较少,但如果是上台报告等等基本上都是会用台湾式的标准腔像广播那种的
作者: Grammy (自我主张Monster)   2018-08-02 20:09:00
强耶
作者: decemberib (ib)   2018-08-03 02:00:00
读完之后很想推文!
作者: saram (saram)   2018-08-04 00:34:00
中台两地风格大不同.但也没什么绝对评判标准.但看消费者将来的评语吧.外国学生要考虑将来去哪个地方就业就学,就牵就那里的风格.
作者: bluelygrey (纳兹理王)   2018-08-16 22:56:00
战斗力破表!
作者: chhwchinese (勾勾)   2017-01-08 23:43:00
喜欢“台湾国语”那段
作者: xALCHEMISTx (奥凯米斯特直接忽视掉囉1)   2017-02-14 07:08:00
认同此篇回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