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国语今韵和标准韵辙的差别

楼主: youtien (恒萃工坊)   2013-10-14 11:44:39
※ [本文转录自 youtien 信箱]
我们现在使用的国语读音,是民国初年根据北方官话颁订的;诗歌押韵的规范(传统
上称为“韵辙”),也是以这套“国音”为准。但这套规范是有问题的:有一些在规范上
押韵的字,实际读起来并不那么押韵,如“安”和“烟”──如果你放慢来读,两字尾韵
相同,拉长来唱,把那尾韵“an”也唱出来的话是押韵的,但现代的歌曲一般咬字较快,
很少有突出尾韵的情形;有一些在规范上属不同韵部的字,因为读起来差不多,许多人也
就通押了,如“音”(ㄧㄣ、yin)和“英”(ㄧㄥ、ying)──同理,两字尾韵不同,
但只要不拉腔就不容易显出差别。
这规范和实况的出入,有很多历史因素,详情请问中文系的声韵学者。本文只想解答
两个问题:一、那个标准韵辙,和现在大家实际所用的有何异同?二、我们写作韵文,应
该用哪套韵辙?
先回答第二题:我认为,如果是用现代的白话,就该以当前的读音、你的读音为准,
大家怎么唸就怎么唸,大家怎么押就怎么押。但如果用到文言,或想表现特定的时代气氛
,或想显得正式、“正统”一些,则宜仔细斟酌,考虑用古韵、标准韵,最好是取今韵和
标准的交集。为什么呢?
在古代,编订韵书是朝廷的重要工作,因为诗赋是考试项目、统治工具之一,统一押
韵标准,是弭平各地语音差异所可能造成的不公平的必要措施,也是为确立一个文学上的
正统。所以尽管这标准不可能完美(因为要统合不同时地的语音),也不会与时俱进地随
官话读音的流变而改,但千百年来文人作诗词都习惯了这一套,也就沿用了下来。尽管它
说到底,只是一些古代的官方标准,但俗话说“日久成精”,那么多人用了这么久,倾注
了那么多心力写出了这么多作品,这套古韵也仿佛就有了自己一个灵魂,你沿用它,就可
以接通它,乃至接通古人的气质。我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就是这么感觉的。所以我们现
在要作古典诗词,还得按这套规矩──你不遵从也可以,但这样你作出来的就不会是那个
味。所以,如果你想要的是比较纯正的古典诗词意味,你就用古韵,如果你想要的是不同
的韵味,那就不必拘泥。
  但古人作韵文,当然不只是跟这套不可能完美的官定标准而已。各地的戏曲,就是用
当地的方音来押韵,大家各行其是,官方不会管,也管不到;如果是穿州过省混合了各地
语音的剧种,像是京剧,情况就较复杂,但他们行里也会在长久的实践中渐渐统合出一套
标准。
  戏曲家齐如山(1875-1962)在《五十年来的国剧》第一章〈国剧的来源及念字的原则
〉中讲述“十三道辙”的来源,说了一个极有趣的故事:清朝入关之后,为了争取民心,
想利用民间歌谣小调为己宣传,于是“研究北方的民谣歌唱,始知与各种韵书,都不相同
,乃命人照北方民间歌唱的音韵,编纂成书,以便编制歌曲时应用(如大鼓书,小调等等
)”,于是在雍正年间编成了一部《五方元音》,虽有发行,也只是内部使用,不强迫别
人遵守;后来皮簧戏进京,为迎合观众而修改读音,就沿用了《五方元音》所统整的十三
道辙,这就是今天京剧与北方说唱艺术韵辙的由来。
  这是一个官方为争取群众,而以民间读音编制新韵书,然后这套新韵在机缘遇合下渐
渐生长出了自己的权威的故事,重点是,清朝统治者和外来戏班都很清楚入乡随俗的道理
,不会拿文人诗词、官话、异地语言的标准音作歌去强迫民众接受。
  明白了这个道理,搞清楚我们自己作品的定位,你就可以决定自己要怎么押韵了。
  民国初年,虽然颁订了国音和注音符号(当时叫注音字母),但似乎没有为诗歌的韵
辙决定新的标准,许多人也就沿用了北方戏曲的十三道辙来押韵,但这十三辙的通押规则
并不完全适合国语读音,当年参与制订国语读音的语言学者黎锦熙、赵元任也有意识到这
个问题,为文讨论过,但似乎没有什么回响,倒是黎锦熙的弟弟黎锦晖到上海开启了流行
歌曲的风潮,和名士严工上及一众弟子以大量的实践,直接从大众的视听中开出了一条路
,可惜黎锦晖到晚年才着手作理论总结,又被文革所害。是故1927-1949年国语流行歌曲
的用韵,至今仍是一个待发掘的课题。
  中共从打游击到取得中国政权,极重视宣传,更比历朝历代更强力推行普通话(据说
是为了讲民族平等,而舍“国语”之名不用),也自然会有人意识到“十三辙”的问题,
不过这问题似乎是到1963年左右,才派到黎锦熙和他的同事开始处理。他们经过三年调查
,于1966年《中国语文》第2期发表了〈诗歌新韵辙调查研究小结〉,提出图表将18个韵
部通押成11辙,后又增订为〈诗歌新韵辙的“通押”总说〉一文,作为今后诗歌押韵的参
考标准,但因文革之累,该文直到1984年才得刊出。 该文作有一幅〈《汉语拼音方案.
韵母表》与诗歌新韵辙合图〉,如下:
http://youtien.pixnet.net/album/photo/240190389
http://youtien.pixnet.net/album/photo/240190392
注:“1麻”“18东”即他们所订的韵部编号及名称,“5支”包括ㄓㄔㄕㄖㄗㄘㄙ(例字
:支吃诗日资疵私),“10模”的“模”读作ㄇㄨˊ(mu2),“12侯”的注音符号应作“
ㄡ”而非“ㄨ”,书上应该印错了。
我看到这个表时很疑惑:“波”与“歌”、“安”与“烟”、“恩”与“因”、“亨
、翁”与“英、雍”韵,明明在今天的读音读起来已不韵了,为什么此表仍按旧韵通押?
去除“模鱼”和“微齐”两辙,这十一辙和以往的“十三辙”也就没有区别。而且,那时
候的录音作品很多,读音和今天没什么差别,我听他们说“波”与“歌”,听起来就是不
押韵──它在某些地方的语音是押韵的,可用这普通话标准读音读起来不押,难道是我听
的东西和他们不一样吗?
这个问题还须请声韵学及这段历史的方家来解惑。直到今天,中国大陆的国语歌曲,
体制内人士所作的,和官方色彩较浓者,大都是遵照这一套韵辙在通押,也不知道有没有
人提过实际听起来不押韵的意见。台湾的官方似乎没有详细管过押韵,以往的作品或者跟
古韵,或者跟注音符号押,之中一样有实际听起来不押韵的问题,但我目前还没看过相关
讨论,还请识者见教。
  下面,我整理一个表,扩充一下黎先生的韵辙合图,把每个有字的音都配上例字,然
后提出当今国语读音和流行歌词常所用的韵辙,对照一下和标准韵辙和今天实际情况的异
同:
http://youtien.pixnet.net/album/photo/240190983
http://youtien.pixnet.net/album/photo/240191295
http://youtien.pixnet.net/album/photo/240191298
在上表中,我把“烟渊”ㄧㄢ、ㄩㄢ和“安湾”ㄢ、ㄨㄢ分家了,从“14寒”分出来
另立一个“19烟”,“氤氲”ㄧㄣ、ㄩㄣ和“恩温”ㄣ、ㄨㄣ分开,叫“20因”,“英”
ㄧㄥ也和“庚”ㄥ(eng)分家,独立为“21英”。或许应该重新编号,但这里暂且先这样

  特别说明一下ㄥ、ㄨㄥ的差别:“崩砰蒙封”注音是“ㄅㄥ ㄆㄥ ㄇㄥ ㄈㄥ”,但
大家都是唸bong, pong, mong, fong,只有烹调的“烹”大家还唸peng,“朋”则唸peng
, pong的都有,那照道理讲“崩”字似乎应该拼作“ㄅㄨㄥ”才对,当年他们这样订似乎
是有理由的,详情我忘了,我也不主张改。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注音符号ㄥ没有很明确
地划分eng、ong,以前我上学,小学国语老师和中学国文老师也没讲过ㄥ、ㄧㄥ和ㄨㄥ、
ㄩㄥ应该分属两个韵部(也许别的老师有讲,有听过的同学请回应),这就造成了我们学
注音符号长大的人再进到声韵学时,不能那么直观的接轨,这里也就还须用拼音来辅助说
明。
小学老师教“ㄓㄔㄕㄖㄗㄘㄙ既是声母也是韵母”,汉语拼音则将之分开为声母
zh,ch,sh,r,z,c,s和韵母i,归在“5支”这个韵部,这是它和注音符号的少数差别。
简单讲,以往国语韵部的问题是“14寒”“15痕”没有像“17庚”“18东”分开,一
部里装了两组其实读起来不押韵的读音(有押韵的唸法,但是用今天我们常用的读音感觉
是不押的),而以往的通押规则,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押法,今天读起来也不韵。下面,就
按刚刚整理出来的这21个韵部,将现在台湾国语的通押习惯归纳如下:
国语今韵十道辙
韵辙 韵部 韵母(注音) 韵母(拼音)
一  1麻 ㄚ、ㄧㄚ、ㄨㄚ a,ia,ua
杀伤 16唐 ㄤ、ㄧㄤ、ㄨㄤ ang,iang,uang,
二 2波 ㄛ、ㄨㄛ o,uo
多有种 12侯 ㄡ、ㄧㄡ ou,iu
18东 ㄨㄥ、ㄩㄥ ong,iong
三 3歌 ㄜ e
这瘟生 15痕 ㄣ、ㄨㄣ en,un
17庚 ㄥ eng
四 4皆 ㄝ、ㄧㄝ、ㄩㄝ ie,ue
也没先 8微 ㄟ、ㄨㄟ ei,ui
19烟 ㄧㄢ、ㄩㄢ ian, üan
五支 5支 ㄓㄔㄕㄖㄗㄘㄙ zhi,chi,shi,ri,zi,ci,si
六儿 6儿 ㄦ Er
七 7齐 ㄧ i
一具 11鱼 ㄩ Ü
引擎 20因 ㄧㄣ、ㄩㄣ in, ün
21英 ㄧㄥ ing
八 9开 ㄞ、ㄨㄞ ai,uai
拐弯 14寒 ㄢ、ㄨㄢ an,ian,uan
九姑 10姑 ㄨ u
十凹 13豪 ㄠ、ㄧㄠ ao
http://youtien.pixnet.net/album/photo/240195849
http://youtien.pixnet.net/album/photo/240198030
上面一些韵辙之名是我为方便记忆所造的词,“杀伤”不祥,“多有种”“这瘟生”
实在不雅(如果你就喜欢不雅的,第七可以来个“唏嘘阴茎”),以后想到更好的再改。
以上十道辙系从千百首国语流行歌曲归纳而来,从193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作品如此通
押,近数十年讲究标准者愈少,大家也就愈来愈自然地押成这个样子。有些人会倾向排斥
通押,尽量用本韵,或者把通押的韵脚放在可押可不押的奇数句,打擦边球,你也可以不
同意某些通押的情形如“杀伤”,但现实是很多歌曲这么通押了,大家听后也没有表示什
么反对意见。我想,以后我们写歌,大可放心就用这十道辙来押韵──其实只有九道,因
为“儿”只有一个音,没有别的字可以跟它押韵,缺乏变化,本部的“儿、耳、二”等字
也都不好作韵脚,绝少见用。如果你想要古雅一些的风味,觉得应该严格一点,当然也可
自便,然而就一般的情况而言,“我这样通押是否不合规矩”的疑虑,是大可排除了。
这套十辙今韵,和“十三辙”与1966年〈诗歌新韵辙〉十一辙的差别,大家可以再一
一比对:
1、“2波”“3歌”通押─废除
2、“3歌”“4皆”部份通押─废除
3、“5支”“6儿”“7齐”通押─废除
4、〈诗歌新韵辙〉比十三辙多通押“7齐”“8微”─废除
4、“7齐”“11鱼”通押─保留
5、〈诗歌新韵辙〉比十三辙多通押“10模”“11鱼”─废除
6、“15痕”“17庚”部份通押─进一步区分。
7、“17庚”“18东”通押─废除
8、将“14寒”“15痕”“17庚”分出新韵部“19烟”、“20英”、“21因”,不与原部
通押。
9、大体上,废除尾韵相同即可通押的往习。
再加上上表所列的许多新的通押情形,可以看出,这变动是颇大的。废除的原因,无
非就是用今天的读音读起来不押韵了。如果你读起来还是押韵的,自然可以继续用它;如
果你觉得还是应该严谨一点,可以取旧韵和今韵的交集,这样发挥的空间较小,然而可免
违和。但如果只是因为书上这样规定,而不敢忠于你直观的听觉越雷池一步,那就是胶柱
鼓瑟了。
当年胡适学作诗,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按那本不知道实际读起来到底是怎样的韵书押韵
,而不是按自己的母语押韵,从而萌生了改革中国诗歌的念头。而今现代诗已无韵律束缚
,歌曲仍须为悦耳、顺口而讲究韵律,那么,就应该使用你听起来、唱起来最舒服的韵律
,然后有需要的学者和官方再将大家的成果归纳出标准,而不是以固有的标准教人拘泥其
中──那或许有些政治上维护中央权威的作用,但我想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吧。
我没有正式修过声韵学,只自己看过一本教科书和一些相关论文,还请方家指正本文
的论述和本文所拟的新韵部、韵辙表。谢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