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11/25人文大楼公听会逐字稿

楼主: Redfight (海枯石沈忧患深)   2010-12-04 17:43:21
各位同学大家好:
校方与文学院在11/25举办了人文大楼公听会,以下是学生会校园空间工作坊所纪录
的逐字稿,不论关心人文大楼的同学们,或是对建筑方面有兴趣的朋友们,都欢迎你们翻
阅,也希望在看完之后留下你们宝贵的意见,由于内容颇多,请大家耐心阅读,谢谢。
§11/26人文大楼公听会
●时间:民国99年11月26日
●地点:文学院会议室
●与会人:哲学系苑举正教授、日文系朱秋而副教授、城乡所黄丽玲助理教授、
     外文系张小虹教授、城乡所张圣琳副教授、城乡所博士生、日文所学生、
文学院叶国良院长、人类系童元昭系主任、历史系甘怀真系主任、
建筑师简学毅、日文系徐兴庆系主任、中文系郑毓瑜系主任、
电机系许博文教授、地理系徐进钰教授、兽医系徐九忠教授、
城乡所刘可强教授、学生会校园空间工作坊、中文系丁亮副教授、
地质所学生、文学院洪崇晏学代、观树文教基金会洪粹然执行长、
城乡所夏铸九教授、人文大楼筹建委员会召集人柯庆明教授、
总务长郑富书教授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会议内容(按照发言顺序):
◎哲学系苑举正教授:人文大楼协调会议的过程当中,我们只问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我
们对内能不能有理性判断,对外我们的情绪能不能够符合民主机制
,我们系上的同仁就我所知至少五位老师参与过相关的会议,在这
期间有许多的人发表意见,我也看到建筑师对于量体也不断的修改
他的设计,这件事情因此在会议过程当中,我们系上经过全系的同
意,很早就搬到了水源校区,很多人会误以为哲学系与人为学系搬
到水源校区好像是哲人及远,但是这其实是想法是错误的,我们是
基于理性的判断而且是非常高兴的,到目前食衣住行各方面都非常
的好。另外我想要强调一个重点,五年半前我从东海大学转到台湾
大学哲学系任教,当时在东海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人文大楼改建
案”,且该案与路思义教堂也有与现在相同的一个所谓天际线的问
题,我想很高兴的告诉大家的是像这样意见越多元越好,大家的担
忧越多越好,因为我已经有参与过一次的经验了,所以今天我非常
高兴当时那如火如荼的热烈讨论再一次出现了,我不知道在场有哪
位跟我一样幸运,经历过两次人文大楼改建,这两次过程当中我看
的非常实际,一个学校本身有建筑系的环境跟台大稍微有点不同。
我最后要强调三件事情,第一:不是台大校友照样很爱台大;
第二:没有人爱怪兽也没有人贪图什么大的量体空间;第三:学校
量体设计的更改等各方面能够达到大家协议的过程,那天廖咸兴教
          授说,他认为很多意见表达的过程是一个political process但我
          希望是一个democratic process,那么,就我所读的哲学而言,在
          民主决策的过程当中,永远很难达成共识,只有compromise,很多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结果就我个人所知,都已经是妥协的了。看到建
          筑师的设计我本来很期待,因为我来到这所全国最好的大学教书,
          我希望能有最好的研究环境,我们原来在洞洞馆的时候,只有窗子
          没有窗外,能够看到外面有树但不能从办公室里看到,很多老师的
          眼睛都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当时做出这个决议的时候呢,第一:合
          乎理性,第二:这个程序呢,我个人认为还蛮合乎民主的,第三:
          我们现在在水源校区其实并不坏,只是天花板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这是唯一比较不理想的。
◎日文系朱秋而副教授:我九二年曾到京都大学去念书,其实京都大学的文学院与我们台
大文学院一样都是没什么经费的,当时我去的时候文学院还在旧
大楼,那栋旧的大楼与我们文学院风格也是类似的,院长说我们
文学院是改建,其实不是啦,应该说是增建,文学院旧大楼还是
在,这是我们幸运的地方,京都大学则否,因为当时日本的大学
已经要法人化了,也就是说政府将不再提供经费给大学兴建新的
校舍,而京都大学刚好争取到了最后一笔经费,这笔钱也给了文
学院,所以文学院的师生们二话不说,赶快做规划,但是却没有
地,唯一的方法就是搬迁,然后将旧的文学院拆掉!做出这样的
决议是因为他们认为研究的环境太重要了,而且这栋新大楼也是
一栋高层楼的建筑,难道他也会造成校园意象的破坏吗?关于这
点,一位日本语言学的教授提到,整个京都大学旧的建筑物已经
不在了,整个环境改变了,其他学院在周边纷纷都盖了高楼,现
在连文学院也是,他本人非常坚信文学院的传统,也就是持正、
自由的学风,以及研究室温暖的气氛,但在文学院创设一百年以
后,这个新的时代应该要更进步、追求更好的发展。
◎城乡所黄丽玲助理教授:我本身是从哲学系毕业的,城乡所本身也有许多来自文学院相
关学系的成员,所以城乡所与文学院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隔
阂,今天比较希望想以交流的角度来提供一些我们从校园规划
角度的观察。很抱歉这一阵子对大家有许多的惊扰,其实我们
是觉得建筑在未来与人文景观与环境因子,包括噪音、量体等
            等,必须要有更多的讨论,我想,从我开始提出一些规划议题
            上的疑虑。周一在城乡所的讨论会中,总务长以及廖咸兴老师
            其实都有提到台大校园规划报告书的重要性,我觉得此报告书
            是大家现在可以来讨论的基础,就像都市发展需要一个主要计
            画,用来订出都市发展的方向以及控制的方式,从我们的校园
            规划报告书来看,可以发现现在建筑的基地的状况与我们规划
            报告书的内容有些出入,像比如说规划书中提到有关规划设计
            的原则,其中第二十八条:校总区的校园建筑天际线,应该以
            大学广场、新生南路校门口、行政大楼、椰林大道以及两侧的
            建筑群、新总图书馆、小椰林大道及其两侧建筑群、舟山路及
            其两侧建筑群为景观控制轴线,所以这个椰林大道的景观控制
            轴线是确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开始的诉求是从景观设
            计出发,另外我们提供的资料也附上了两张模拟图,图上模拟
            出了人文大楼天际线的比较,在这边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们模拟
            图的角度设在那里,其实跟台大人的经验非常相关,就像昨天
            中国时报记者何荣幸所提到的,台大人可以约说我们在校门口
            的哪棵椰子树下见,这是我们很习惯的文化,即便是15号的记
            者会我们也是在那个角度,从那个角度往校门看过去的天际线
            对我们也是台大共同的记忆。而确定了椰林大道景观轴线之后
            呢,我们来看一下楼层的问题,我发现这里其实有个矛盾,就
            是我们原来椰林大道两边发展的楼层,在规划书中是写五到十
            二层是可以的,但在后边有另外对建筑高度更详细的说明,内
            容是说距离椰林大道三十公尺的范围内的建筑物高度是只能有
            二十公尺的,距离一百一十米则是三十公尺,这与现在设计的
            量体有所出入。所以现在要解决的除了设计风格之外,量体是
            我们最主要要解决的问题,但如果只有在这块基地上要来解决
            实在是很难有好的解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诉求中要争取第
            二基地来做量体转移,希望这个议题今天能被讨论。
◎外文系张小虹教授:有三个想法提供给大家参考,第一个就是人文大楼案到目前为止,
          我觉得最初大家都是善意的,在这边我也非常感谢校长以及捐赠单
          位的施崇棠先生,两位电机系的毕业校友愿意把这五亿四千万提供
          给文学院,我觉得这绝对是对台大人文精神的一个肯定,过去三年
          半的时间里,我们的叶院长以及柯召集人在这个非常庞大的设计案
          中一直是尽心尽力的,我最主要的担心是这么多的善意加进来为什
          么会有那么多的困境,同时我也要感谢简学义建筑师这段时间以来
          一直要忍受我无理取闹的地方,其实他是很委屈的,因为台大根本
          就没有一套设计准则供建筑师参考。第二点,我在文学院教书几十
年,对文学院的空间感想只有四个字:一穷二白。我们真的是全台
大空间最弱势的地方,所以有这样子的一个兴建机会我们当然要好
好掌握。第三点,现在的文学院是进退两难,为什么?因为文学院
现在是一穷二白,但这块基地上却没有办法盖这么大的量体,这个
并不是美丑的问题,如刚才哲学系苑老师讲的,我们回归理性、专
业,回归台大校园规划的宪法,台大校园规划的宪法清清楚楚的写
道:距离椰林大道轴线三十米道一百一十米的距离范围内,建筑物
的高度限制只有二十米,这是台大的宪法规定的,目前规画中建筑
的高度却是四十米,除非我们去更改宪法,否则是违宪的。所以我
最后必须很诚恳的呼吁,我们不要再吵、不要骨肉相残,这整个的
问题其实必须要由校方来解决,因为当初的宪法是校方制定的,但
校方现在又通过一个四十米的规划案,校方必须要来处理这样的一
个矛盾,不要让我们这些辛苦的文学院人还要来处理我们自己内部
的矛盾,尤其是现在人类系跟哲学系,他们现在是在水源校区当初
军方留下来的一栋海砂屋里头,时间是有紧迫性的,恳请校方赶快
出面,正式的来处理这个问题,谢谢。
◎城乡所张圣琳副教授:我本身是新任校规会的委员之一,我觉得身为委员,我们是有责
任来处理这样的情况,不能因为前面大家的情绪已经到了一个程
度而使的大家的意见不能再被讨论,但这个重新讨论它的分寸与
方向有哪些可能性,我觉得我们也需要来厘清,比如说,第二基
地到底有没有确切的可行性。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校规会委员真正
能够发挥力量的地方。
◎城乡所博士生: 我有几点意见想表达,第一个,我想举个周一大家都在讨论的例
子就是贝聿铭的罗浮宫金字塔,这整个案子的规划过程我看起来
其实是稍微有点草率的,这种类似的增建案在现在建筑界实在是
十分的火热,当红的建筑师除了他要做当代公共设施以及文化性
建筑,另外就是公共建筑与文化建筑的增建案,在这种类似的增
建案中其实是可以彰显出建筑师的创意。就我对简建筑师的认识
,知道他是非常龟毛的,设计上非常的细致,但我周一时听到许
多同学们的说法说这栋建筑物很像信义计画区的百货公司,这是
一般人的想法,我不予置评,可是我相信在这类文化建筑设计案
上,简建筑师您可以有更好的设计,让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个不管
是量体的压力或其它都可以有更满意的可能性。另外就是一个例
子:京都,这个城市三十年前开始出现一些高大的建筑物,一开
始市民都非常非常的反对,因为堆他们而言这些建筑物挡住了他
们往圣山方向的视线里的一个大字形,那是非常神圣的,为了不
要让城市的发展再一次影响再他们那个大字形,他们决定要将城
市内的建筑物高度压低在一个限定的高度之下,既然他们再三十
年前就可以做得到,我相信我们台大一定也可以做到对我们而言
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校门口景观做出控制,我相信在简建筑师的创
意下一定可以提出一个对我们而言最适当的方案,但是前提是,
我们希望文学院可不可以不要如我所听到的一些说法,说因为文
学院只有这样子的经费,然后时间也很急迫,所以形成了一种我
称之为“吃到饱”的心态,一次就想要吃到饱、吃到完,让我们
有个第二基地让量体降低,也使简建筑师可以有更好的发挥创意
的可能。
◎日文所学生 :周一我有参予了人文大楼论坛,获得了不少宝贵的意见,我也同意
刚刚苑老师所说没有人喜欢怪兽也没有人喜欢住在很可怕的建筑物
里面,但是如果今天第二基地这件事在确定下来之前,是不是可以
不要贸然的把建筑物量体降低,就以现在的状况去寻求一个比较好
的建筑形式,周一总务长也有提到第二基地可能要在未来十年、十
五年才有机会,在这之前是否可以就现有的基地找出双赢的策略,
现在正反双方都有很强烈的意见冲突但都没有一个真正双赢的方案
,谢谢大家。
◎文学院叶国良院长:我做为院长我想我必须以比较大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我们文学院
乃是华人世界当中科系最多的文学院,我们有八系十二所、两百四
十位专任老师、一百名员工、三千名学生包括其中的九百名研究生
,虽然我们很弱势,但是我们很努力,世界大学排行榜我们文学领
域是六十名,而今年是五十八名,我们必须发扬我们的竞争力,但
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其实不是经费,而是空间,许多系所如果按照
标准来看的话,以中文系为例,中文系只达成百分之四十九,历史
系只达成百分之六十五,日文系竟然只达成百分之二十四,所以我
们其实是饿得要命,但没有得吃,而且我们历史系、外文系、中文
系分散在距离遥远的十五栋建筑物里面,连络都很困难,所以人文
大楼的设置就是第一个,解决院系破碎问题,让各系有一块在一起
的空间,然后就是满足现在空间不足的问题,让百分之四五十,提
升到百分之七八十,最多也只能做到这样了,我们根本谈不上什么
充足了、吃饱了,只能说是纾困,阶段性纾困,这次没有办法一次
满足我们的,做个比喻,我们现在是在沙漠中旅行,好不容易忍饥
受冻之后,找到一口水井,正想说终于得救了,但却有人跳出来跟
我们说:你再走两三天会有一个肥美的绿洲。我们的感受就是这个
样子,我们知道量体一定会造成冲击,所以已经修改过两次,减掉
了两千平方米,减到现在只能维持各系所最起码的需求而已了,希
望各方能够了解,我们十分欢迎大家来看看现在我们老师、学生们
的研究室。所以再次我提出三点,第一:我们需要有一点竞争力的
本钱;第二:我们只是阶段性纾困;第三:我们已经自动减了量体
了,谢谢。
◎人类系童元昭系主任:我是人类学系的童元昭,自2008年八月起担任系主任。我藉著这
个机会,跟大家说明人类学系的土著观点,以及人类学系在人文
大楼这件事上的参与。2008年本系已经开始为搬迁做准备,2010
年4月标本迁出洞洞馆,2010年7月人类系师生迁出洞洞馆。我们
为什么要迁出?人类系自洞洞馆落成起,便是唯一的使用单位。
我们没有师生四散的困扰。但我们愿意搬两次家,另外承担标本
搬迁的大工程,因为我们相信,文学院需要这一块地,一些系所
需要新家。我们对洞洞馆是留恋的,但是我们离开了,我们把洞
洞馆化为记忆,化为符号。因为我们以为有共同的目标。但是今
天我们的感觉却是trust betrayed,后面接问号还是惊叹号由大
家来决定。今年,学校说花了两千万整修好了水源校区的行政大
楼等人类系、哲学系迁入,七月三日,人类系搬家前的周六,大
楼前沿水泥崩落,学校说处理了。11月19日,一楼身障厕所天花
板水泥崩落,11月22-23日学校派人调查了。调查报告指出:
‘博士班研究室(的水泥)要开始掉了’、‘走廊有点严重’、
‘系主任办公室有一点点’,30多间的教室、研究室中,有23间
有钢筋生锈的情形。这栋大楼有基本安全上的问题。99年新生家
长日,我回答家长说, 102学年应该可以在总区开学。我对同仁
、学生、家长也做了承诺。人类系迁出洞洞馆,是基于一个校、
院、系彼此间的承诺,一个会议的决议。不要告诉我这是不民主
的程序。另外,我要由人类学的观点说一下对最近言论的观察:
第一点,许多言论著眼于物,建筑‘物’。物对人似乎是有一种
支配的关系,而我以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第二点,大
家看重天际线,我请大家不要只仰头欣赏天际线,请把视线放平
,看天际线下活动的人。建筑物不是朝圣的对象,生活的人才是
真正重要的。以我的时代,略知戒严到解严的变化,请不要让台
大校门口成为戒严的空间。台大若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大学,他的
传统是经得起对话与挑战的。这件事件我们都花了很多的时间、
心力,人类系为了一个公共的目标而付出,请家看到,也尊重这
个共同的目标。
◎历史系甘怀真系主任:我也要说一下我对最近言论的观察,很多人对这个事件很有趣的
一个现象就是批评,批评我们盖一栋没有人文精神的大楼,我不
知道盖楼跟人文有什么关系,这是不盖楼回到康熙时代有路就是
人文精神,当然不是这样。我接续童主任的话,我觉得什么是人
文精神,就是以人为主体的思考,当然以专业的角度来批评来检
讨我个人当然也支持,专业是二十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专
业是要让人的生活过得更好,而不是以专业来判断可不可以盖楼
。刚刚有人提到“吃到饱”,我觉得我们很饿,根本吃不饱,院
长也说了这是阶段性纾困,我也愿意招待大家来参观我们文学院
,我希望大家能够以人为主体去思考。我这边有一个数据,这三
十六年来,我们大学部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二,我们硕士生增加了
三点六五倍,博士班的人增加了七点八七倍,各位也知道研究生
需要更多的空间,我们大学部现在也有三、四百人,我们的自习
室是三坪,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是要发展,当然我支持发展,我
觉得现在那些有空间的系所他们要发展,但是我们不是,我们是
要阶段性纾困,很多人说要找第二块地,我个人乐观其成,我本
身是文学院找地小组的成员,但是这个地不知道在哪里,我现在
已经成为了一位欺骗的主任,三年来很多学生来找我要空间,我
说我没有啊,我的研究室也只有三点三坪,而且室内还有另外两
名成员,我真正只使用了一坪,我们没有要吃到饱,我们只是希
望能有一点东西吃,这是我们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希望能以人
为主体去思考我们的需求,而不是以专业来决定不可以,或是以
美学、共同记忆的观点去讨论这件事情,我也可以说如果要以历
史记忆为观点,我们是不是可以回到康熙时代的沼泽。人需要发
展,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进入的空间,这点是我要再次强调的,
我今天来是希望能代表的是文学院基层的声音,而不是美学大师
或者是已离开台大校园的校友,或是已经在高楼大厦里工作的校
友,我希望能大家能尊重住在这个地方的人。至于这个活动有许
多社运人士也来参加,我个人是认为,他们的确有正义感,但是
此事与许多社运不一样,那些社运大部分是不要拆迁,我们不一
样,我们是拆掉旧的并盖一个新的环境,所以希望大家能尊重住
的人,有很多人在吵美丑问题,我是没什么资格在这边谈美丑,
我只是希望大家尊重民主机制,没有一个人可决定什么叫美什么
叫丑,希望大家能尊重这个民主机制所做出的妥协,而不是少数
人在那边说什么叫美什么叫丑、破坏景观,三年半来的讨论我相
信这栋大楼有它的民主机制,我个人愿意尊重这个机制让文学院
的大楼可以往前走,谢谢。
◎建筑师简学义:这个案子,从捐赠单位开始捐款给台大之后,到目前已经进行了四年半
,第一年其实就是为了基地上面有农陈馆,经过台北市政府将它定为历
史建筑保存,后来决定拆除另外两栋。接下来三年半,就是进行规划的
阶段,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议题,因而才会把建筑的行事风格
与量体配置做一个切割,让它在前面的阶段可以做充分的讨论。今年二
月初已通过校发会的决议,整个过程里,有关量体与天际线仍旧继续被
抛出来讨论的,其中也包括第二基地这件事,我们有询问校方以及参与
的这些教授们还有校规会,但目前并没有这样的一个计划,也就是说建
筑师接收到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在这个基地里面将空间需求给放进去。另
外,刚刚城乡所助理教授有提到制宪的问题,校园规划当然是必须符合
校园设计准则的,而十分凑巧的,在这四年中校园规划原则也做过修正
,在2009年2月18日通过了刚刚助理教授所提到之准则,在这之前七年
,准则一直都是旧的版本,也就是说本案其实是使用旧的版本,有关天
际线是没有规定的,只有五到十二层的这个规定,校发会通过此准则的
同时,刚好使本案进行到四之一案的时候,也就是汉宝德教授的建议,
将它建为高楼层,增加空间,所以才会有二十三层的设计,这个问题当
然牵涉到刚刚各位所提到的,这样的空间需求量是否一定要在这块基地
里头一并解决,每次我们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都抛给校方,希望学校是
否能以正常的机制将其确定下来。再来就是准则订定之后,我们有一直
对校规会做出提醒关于所需量体与设计准则冲突之事,但是校规会对建
筑师与捐赠单位表示:因为那不是国家的法律,要怎么样去看待它的效
力与位阶完全取决于校内如何去认定,今天我们在这里谈理性与感性,
其实这就是一个很模糊的地带,校规小组一直认为校园规划设计准则只
是一个参考,这其实十分矛盾,一方面校方通过了你们所谓的宪法,一
方面又要求建筑师朝发展的路线前进,所以回到源头,我觉得你们要解
决问题,应该要想想怎么样去确认你们认为的所谓民主程序;或者是刚
性的设计准则;或者是你们是否有授予校规、校发会有解释的空间;或
者是可以因应个案的需要做修正。今天这么多的问体你们应该要好好先
回去讨论一下到底怎么样的机制才是你们认为符合程序的,之后再来谈
体制外的路线,建筑师与基金会这边一直鼓励张教授这边尽量在在体制
内解决这件事,包括今天这个议题。我们建筑师某个角度其实是在解决
问题,当然建筑师本身有很多本质性的思考,但是我们常常要解决的是
相对性的问题,不是绝对性的主张而已,建筑师就好比医生,今天你们
的病症是这个样子,建筑师就只能给你们一个处方,最好的处方就是砍
掉一只脚那也没办法,就只能砍掉,才能把你们救活,这都是相对性的
,今天你们想解决问题,那无可回避的必须去讨论校规、校发有没有权
力来决定不一定要依据校园规划设计准则,毕竟法规在那边,必须做出
解释,至于程序我想是没有问题的,一直以来包括张小虹教授都有参与
其中,她都知道,只是她投票都投不赢人家而已,但希望能尊重这合法
的程序,毕竟若谈感性是真的谈不完,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这场公听会叫
做理性的沟通,但是张教授被逼得走上感性的路线,刚刚她用比较客气
的所谓“无理取闹”,其实不是无理取闹,她是用感情来取闹,今天张
教授以这样子的一个模式来表达她的诉求,建筑师与基金会这边表示尊
重,但是我们也鼓励是不是可以用一个理性、体制内的方式来解决。另
外在中间过程中,也就是量体决定了之后,开始进入细部设计的讨论,
当时建筑师就已经被弄糊涂了,不知道张教授的诉求到底是为了什么,
她常常一开始是西晒的问题、噪音的问题、三成七的问题,其实已经谈
到很detail,建筑师也只能就这个东西做一个很理性的、相对性的解释
,但是她的目的应该不是在这里,而是今天这个诉求,她应该早在当时
设计准则通过时就应该要提出,用宪法来谈,而不是今天在这边用一些
很复杂的、枝微末节的事情来谈。我们今天抛出这个问题,希望校方好
好来思考如何解决,建筑师与基金会这边都没有制肘的余地,不论程序
也好还是什么,尽快处理。而设计风格方面,不论是高度或是天际线的
问题,在设计准则中怎么去解释其中发生矛盾的地方,也是校方须正视
的,接下来就如我刚刚所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在这样子的限制里面
,做好设计。其实就大家所担心的风格问题,可以去看看校规会与校发
会的会议记录,程序其实还没走完,如果你们要用风格来打现在的量体
问题,这我可以接受,但若纯粹打风格问题,请你们好好看清楚,后续
程序尚未完成,总务处、筹建会这边一直有在把关,假如大家对这方面
有意见,校方应该也有相应的机制可以反映。三年半前决议将这件事切
割成两个部分,就是不希望在这边绕圈子,但是没想到现在又回到原点
,我想大家真的不需要以风格来谈这个问题,我先说到这边,等等需要
补充的时候我再说明。
◎日文系徐兴庆系主任:感谢总务处与文学院办了这样的一个说明会,给日文系一个发言
的机会,日文系成立于1994年,到现在只有十六年,我们在文学
院是最年轻的,在空间上是最少的,三天前我们接到这样子的一
个说明会的通知,其实我们日文系一直以来不是很有声音,但是
不代表我们就没有意见,因为我们委屈了很久了,我希望在座的
所有的专家学者、所有行政长官,能够体谅一下我们空间不足的
问题,我刚刚听到所谓吃到饱这样的一个字眼,我真的非常伤心
因为这根本是以讹传讹,根本没这回事,这一次如果把空间盖出
来以后,我们也绝对没有吃到饱的问题,我现在先展示一下日文
系十几年来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放投影片),日文系的系办只有十
六坪,这个研讨室只有十一点八坪,研究生的研究室只有在地下
室,长年下来一直都是在潮湿的这个空间里面,他们是这样子的
在生活,这就是我们日文系研究生的活动空间,我们研究生目前
有将近六十名左右,却只使用了这样子的空间,这是我的研究室
,十几年来都只有二点二坪,我的研究室里面事长壁癌的,这里
是走廊,因为研究事无法摆书,只好摆到走廊,后来我考虑的结
果,把书全部捐给图书馆,因为真的没地方摆。我们每位老师都
是二点二坪维持了十几年,我们没有讲半句话。但是这次有这样
子的机会,我们太期盼了,期盼的不得了,期盼将来能改善我们
的空间,我们只有教育部规定的24%而已,我们是不够76%,如果
这一次可以顺利的按照楼地板面积盖出来,我们还是不够三分之
一左右,我们真的是非常空间不足的,在我两千年进来的时候,
我甚至只有一张桌子一张椅子,连研究室都没有。我想,很专业
的东西我不知道,但是跑了三年的台大的民主程序应该有它的有
效性。而不只是日文系,文学院内还有其他空间不足的系所,在
这边希望各位量察,让程序能够赶快跑完,能够赶快顺利的兴建
,我们希望能够有个更好的空间去拓展我们在研究、服务教学上
应该要做的工作,谢谢大家。
◎中文系郑毓瑜系主任:其实从来没有感受过学校对于文学院的空间这么关心,我想我退
休前再也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了,所以我把握今天的机会来讲,我
也要特别声明我与小虹老师在差不多同一时间进来台大,我们唯
一的感觉只有离散,从大一时后开始我们就是分散到学校各地去
上课,我先生在电机系,我女儿在农学院,我的大女是在化工系
,她们是在同一栋系馆里面,她们师生之间的交流跟文学院真的
不可同日而语,我有非常深的感叹难怪我的女儿都不唸文学院,
那分散感觉从研究生到当老师还是一样,我们每次要跟学生单独
的对谈,我们要去哪里?没有地方啊!研究室有其他老师,我们
去哪里?我们去椰林大道走来走去,所以其实文学院长期以来是
空间不足的,当然这不是现任总务长的问题,而是历任总务长与
校长的问题。那对于文学院的空间的问题,在我退休以前唯一可
能的机会就是这一次,那我们历经两三年来大大小小的会议,我
想小虹老师跟我一样,我们都觉得好疲累喔,为什么还没有一个
结果出来,其实这栋楼盖成以后,对我来说,能享受的时间已经
不多了,何况它还只是阶段性的纾困。对不起,我要跟这位老师
(之前发言过之城乡所博士生)说,我觉得蛮刺耳的,吃到饱这种
感觉,对文学院来说真的是很伤痛的字眼,我们今天在这里,非
常可怜兮兮的跟大家讲说我们多么一穷二白,对于这个从来就是
自我要求、自我刻苦的文学院来说我觉得是很遗憾又伤痛的时刻
,真的笑不出来,所以我非常非常大的希望就是在我退休前这一
次可以看到文学院有一个新的阶段性的可能性,前几天我们的五
年五百亿评鉴,前院长彭镜喜老师非常客气的说我们应该是世界
第一了吧,我听了以后一边高兴一边痛苦,我怎么样跟我的老师
、我的学生说我们是世界第一了,世界第一在哪里?我们没有可
以跟人家一起做研究的空间、一起研讨的空间,这是长久以来对
我们最大最大的伤害,当然不是只有中文系,所有文学院的各系
都一样,所以我非常非常的恳切这个希望、这个机会,经过三年
多的努力,是不是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案,就让它走完
它的程序,在退休前看到一丝希望。再来我要对校方来点意见,
校方主导底下的校规小组、校发会,它们的程序校方是不是应该
要表明立场,第二点,如果有可能有第二基地,校方是不是应该
要告诉我们在哪里,如果这两个不解决,不管是城乡所或者是文
学院其他,我们永远在在这个模糊的空间地带、灰色地带中彼此
征伐或者是彼此辩论,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请校方表达立场
,谢谢。
◎电机系许博文教授:我觉得文学院很幸运,有机会可以这样子讨论,这个场景以我过来
人的身分,我们当初只有挨打的分,而且不但挨打,还要遭受很多
莫名的污辱,举例来说,有谁知道,电资学院今天是全台大空间最
不足的学院,没有人知道嘛,大家总是认为说电资学院是最优越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近十年来盖了三栋,可是你们想想,这个误解
有多大,十年以前电资学院在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空间不足率是百
分之七十,也就是只达到标准的三成,我们知道学校的困难,我们
也没有土地,讲白一点,都是跟工学院拍桌子来的,原本是机械系
的机械工厂切一块来的,原本是工学院的预定地,当时是做为福华
的餐厅,那原来都是工学院的,我们是去拍桌子,拿过来的,也不
过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二,我们现在不足率还有百分之三十八,大家
知道文学院各系不足率很高,但是整个文学院空间不足才百分之十
九,我们却有百分之三十八,所以我非常了解文学院各个主管今天
的心情,然后当你被批判被污辱背怎么样也都只能吞了,电资学院
是台大最优沃的学院吗?错!刚好颠倒,所以我现在提的这个例子
,刚刚说校方的答案,我不敢说校方会有答案,但是我接下来要以
校发会最资深的委员的身分来讲,校园规划小组,简称校规小组,
它不是委员会喔,它只是校发会底下的一个规划小组,它提的校园
规划报告书或者是校园规划准则,当送到校发会来的时候,只是报
告案,或者是讨论案,然后由校园小组去做审查的一个准则,它绝
非台大的宪法,甚至于校园规划报告书在校发会也从来都只是报告
案,不是讨论案,没有通过不通过的问题,只有我们校发会希望依
照你自己提的准则,去审查所有的东西,那我想总务长也记得我好
多次碰到提这些东西到校发会的时候,我都会举手讲一句话:不是
final喔,任何个案如果要做变更的时候是否可以,我在校发会获
得的答案都是yes,就是你这个是准则、原则,如果因为个案需求
有所变动的时候再提校规小组、校发会是可以的,这一点我特别强
调。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感受,所为景观也好、意见也好,这个我无
从置评,但是当年总图盖的时候,也发生过,今天我们从大门走进
来,一转弯,椰林大道尽头看到的就是总图,因此当年也是类似的
情境,大家再批判不让总图盖,有很多维护台大校园的意见也说是
因为不能对振兴草皮怎么样,但后来还是盖了嘛。现在你背对着总
图,看过去看到什么?看到台电大楼ㄟ!不是校园!然后你如果面
向总图,往左看看到什么?看到教堂的十字架ㄟ!所以台大的这些
意境跟所谓的天际线其实已经不能侷限校园内了,要看看校外的东
西,要看看椰林大道的尽头要看看椰林大道的反向看到什么东西,
椰林大道前后左右看到什么东西,完了以后再思考,以上是我个人
的看法,然后整个程序以我多年在校发会的经验我认为是走完了,
但是能不能再走?可以的!因为有但书,当初通过有一些条件,那
些必须要满足,由总务处这边再来审查,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提校务
会议,校务会议曾经有个决议,校园规划最重大的案子必要时必须
要上校务会议去报告或讨论,所以基本上我认为是走完了,但实际
上,你也可以在上校务会议的程序。
◎地理系徐进钰教授:各位好,我也觉得听到吃到饱这个字眼,我真的为文学院抱不平,
我自己是理学院的,看到文学院这样的空间也真的是抱不平,这么
样简陋的地方,但是问题是这样子一个简陋的地方是不是只有这样
一个解决的办法,关键在这哩,我觉得听了刚刚几位文学院的系主
任发言,我真的是对文学院的发展感到担忧,要嘛就拉到乾隆时代
,要嘛就谈说物跟人是可以分离的,这坦白讲我想这个我不知道为
什么人文大楼是这种谈法,从来没有人说要只看人不看物,也从来
没有人说要拉回到乾隆时代,我觉得这个关键是这样的,今天听下
来很像苏花高,就是花莲人可不可怜?可怜啊,她没有路啊,但是
是不是要很仓促的进行?这种事情只有像傅?萁这样的政治人物在
做的,因为他要有选票,可是大学校园里面,特别是一个院长,他
应该是要为一个长期的发展,怎么会是用这样一种民粹的方式去跟
其他系所做比较说我不够,而且那个比较是完全没有基准的,每个
系所有不同的需要,今天听下来我觉得建筑师也非常傲慢,今天我
生病了你说我哪里痛这很正常,张小虹老师去跟他抱怨说光照不足
,这个很正常,因为她不是专业,如果她是专业的她就会告诉你问
题出在哪里,结果你却说她好像是无病呻吟,这个是非常可笑的一
个答案,我觉得今天的问题(总务长:徐教授,我们今天能不能对
事少对人,你对他个人的批评我希望你减少,要不然我要制止你的
发言)...OK,OK,我在下来就是要对学校的批评,校方对文学院从
来就不尊重也不照顾,现在丢出一个东西然后引起文学院与非文学
院的系所争执,校方长期以来不断的把地给电资学院或其他,这些
地本来是大家公有的,为什么是这学系所占了以后由他们独自使用
,为什么不用付费,你今天在都市计划里面,使用任何一块地一定
要有回馈金,今天许许多多的地都被这些学院占了,然后文学院
难得有一块地,要盖的时候,就不行了,这难怪文学院会不满,我
听了也替他们感到不满,问题就是出在校方,校方根本就不注重文
学院,整个学校长期以来就是被医、工还有电资这些被学院在霸占
,就是这样,我觉得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兽医系徐九忠教授:我今天来不是要吵架,因为我讲这些话等一下一定会吵架,今天我
是要陈述一些事实,我在校务会议也算是异类,很多人都说我怎么
话那么多,我说对不起,我讲的话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第一
件事我要看那个日文系,两百四十七学生加四十三老师一共也才三
百一十七人,没有多少人,刚刚有一位老师说他们是全校占地率最
低的,我举个数字给大家想想这另外一个数字问题,他们一年研究
所收五百人,你们看看这样根本就不用玩了嘛,一年多五百个研究
生其他系所根本就比不上,当然空间与楼底板面积最少,大家都知
道那个育达商职是开学店的,让大家有机会来唸书,那学店没有关
系嘛,你需要空间那你去旁边找地盖嘛,你去水源校区弄块地嘛,
都可以有机会啊,但是因为之前教务长是你们的人,后来的也是,
所以博理馆已经盖起来了,吃到法学院的地,然后又有其它建筑也
盖起来了,占了那么多好处然后在那边说楼地板面积最少,刚刚说
楼地板面积最少但是大家不知道他们的数字有多庞大,那些数字加
起来可以抵好几个不同的院,我同时说好几个数字是因为你单讲那
个数字是在骗人,这是第一件事。陈维昭做校长时电机系教授做教
务长,后来他教务长退下来之后当了校长,他们从来没有被忽略过
,我在校发会待了四年,我所看到的校发会只是一个橡皮图章,
三长、各学院院长、以及各方代表,那些院长说实在的已经开会
开太久了、太累了,那校长交代什么事当然都要支持,因为他们需
要靠校长支持,所以大部分的人在里面不会有什么意见,所以刚刚
建筑师也说了选票少,这确实是事实嘛,事实就是你没办法做彻底
的沟通,所以很多东西就忽略掉了,我当然支持盖房子,但是你如
果有些地方没有考量到而引起争执的话,应该是要大家坐下来沟通
沟通,当然这是不容易的,我举个例子,我们当时兽医系拿了钱要
盖房子,校长不给我们地,他说你要盖就盖在总图旁边,明明是我
们先来的,总图是后来的,我们后来去找校规小组,校规小组说校
长就是要这样办啊,所以还是没给我们地,我们只能去盖在动物医
院上面,这不公平啊,我们要跟谁讲,电机系可以拍一拍桌子,但
是我们不行啊,这个东西的确是有不公平,我今天是要来陈述这些
事实,弱势的都只能自认倒楣,谁叫我们不是校长,谁叫我们不是
三长,我想这个事实我们大家必须了解,在讨论的时候应该要把它
加进去,谢谢。
◎城乡所刘可强教授:其实我已经退休了,不应该再介入这件事情,城乡所其实跟文学院
是一家人,如果去城乡所看看我们的空间,各位会有另外一番体会
,所以我是觉得基本上我们应该是一家人而不是现在表面上我们好
像是不太赞成这个方案或是怎么样,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尽快把我的
想法说一下,第一个就是校园内土地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做土地
的规划,多半是用圈地的方式,刚才也有谈到,这块地是属于你的
,另外一块地是属于另外一个系所的,这样子的一个方式其实对我
们现在的空间的资源是一个简化的方式来思考,但不必然是这样的
,土地跟它上面与下面的空间是一个立体的资源,所以如果想像是
一个三度空间而不是只讲说二度空间的面积的话,我觉得可能性会
大很多,各位可以思考看看。另外一点就是有关使用的面形问题,
就是刚刚牵扯到所谓的够不够的问题,面积够不够这件事情我是觉
得使用面积一直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学校要成长,每一个系所一定
会不断的去争取更多的面积,量确实很重要,但我觉得只是事情的
一半,另外一半就是质,当你的量跟质搭配得好的时候,对空间的
使用会有新的可能性产生,而那个新的可能性,就如同刚刚文学院
的老师们说的有关人与物的关系,在大学里人与物的关系是我们要
去创造出来的,我是觉得我们都很愿意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往这个
方向发展,一个题外话,我是认为一个人的健康应该是吃到七分饱
,这个应该也可以去思考看看。我藉这个机会举个例子供各位参考
,二十五年前,我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曾参与过柏克莱的校园规
划,其中有一个计画,若是对柏克来熟悉的人应该知道,总图书馆
的北边有一个大草坪,现在的使用状况非常好,因为加州的天气关
系,学生们在换课的时候可以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看书,但是图书
馆要扩充,且要建在那块地,后来经过校园规划的过程之后,决定
把整个图书馆扩充的部分降到地底下去,维持上方的草地,这是一
个双赢的办法,我并不是说现在人文大楼的基地要这样做,但是如
果努力的话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双赢的机会,我借用半分钟,我看到
网站上叶院长讲的一句话,我唸一下:“欲求顺利兴建,必须以无
比耐心,进行多方沟通,方能化解歧见,取得共识,克服困难。”
我看了以后觉得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多一点耐心,谢谢。
◎校园空间工作坊学生:校空在这边有三点意见向各位报告,第一点就是关于建造经费的
问题,现在的这个规划案的建设总成本高达近九亿元,虽然有观
树文教基金会所捐赠的五点四亿以及校务基金所赠与的二点三亿
,文学院仍需向校务基金贷款五千五百万以及其余须另外自筹的
庞大金额。第二点,后续营运成本,人文大楼受限于它的地理区
位,新生南路上的噪音与粉尘,使的这栋建筑物注定将成为空调
型的建筑,空调形建筑的意思就是这栋建筑物一定只能把窗户全
部关上,然后打开冷气,这栋建筑物如此庞大,空调数量一定不
少,每年必须支出1728万的电费,这还只是空调方面的问题,另
外还有后续的维护成本,也将会是一笔非常庞大的负担。能够解
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降低量体,因为量体降低,就不需要这
么多的建造经费,后续的维护经费也不需要这么庞大,第三点我
请另外一位成员说明。
◎校园空间工作坊另一位学生:我今天早上过马路的时候遇到一位盲人也要过马路,所以
就帮他过马路,后来我在想,因为他看不到,或许他对人
文大楼天际线怎么被破坏不会有任何感觉,但是若今天他
成为人文大楼的使用者,一进去就会觉得哇!好热喔!因
为这个地方有大量西晒与南晒问题,他会觉得好吵喔,因
为这是新生南路与罗斯福路噪音问题,还有粉尘,这些悬
浮粒依照我们医学院的研究,在大马路旁的房子窗户不可
以开超过十五公分耶,不然会心肌梗塞,这是非常严重的
事情,这些问题怎么来的?它其实是基地的条件,所以人
文大楼不是答案、设计的问题,而是题目、基地的问题,
在这个基地上只要我们多盖一层楼就多一层的问题,我很
想回应一下刚刚童主任与甘主任,你们说我们要把视线拉
平关心注在里面的人,你们说我们要以人为主体,那我们
就来谈这件事,真正的使用者是你们,这就是文学院百年
光景,就是在一个不好的环境中,各位是明眼人,为什么
却会做出这样子的规划?这是我最狐疑、最困惑的,这个
地方是一个不好的基地,这是无庸置疑的,不论问谁都知
道,举个例子,各位如果要买房子,你会买这样子的房子
吗?又吵、又有粉尘、又有西晒与南晒,谁要住这样的房
子,现在却要给文学院这样的房子。我觉得量体的降低、
不论在天际线、经费等层面都是必须的,这是给人一个好
的环境,这样才能让文学院更有竞争力,其实院长想错了
,这是健康的问题、室内的问题,而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
一些天际线等很重要但感受不到的问题,所以量体降低是
有必要的。最后我引用一个国外的家具工厂,它的设计都
可以兼具新鲜空气与自然采光,但是我们的文学院却不行
,其实我们今天在这边开会是最大的讽刺,各位所在的地
方,也就是文学院的旧馆,其实是非常节能健康的建筑,
它每平方米的好能是人文大楼的十分之一,我不太懂时代
的脉络为什么让我们不但不能超越过去反而大退步,这个
真的是最大的讽刺!所以我在这边强调量体的移转等是必
要的,压低量体势必会造成文学院空间的压缩,所以我们
最后的诉求其实是真的希望校方能够提供文学院第二块地
,做量体的移转,移转量体才是解决这一切问题最好且唯
一的方法。
◎中文系丁亮副教授:今天来开会我学习到很多,也大开眼界,其实文学院的情况真的如
同叶院长所说的,有一个人在沙漠里快渴死了,突然在前面出现一
口井,却有人说何不食肉糜?都已经快饿死了,然后有人说前面有
更好吃的牛排大餐、满汉全席,我的问题很单纯,我的研究室没空
间,我的书都在家里,我有一次写论文需要书的时候,我就得骑车
骑回家里拿,幸好我住的近,当时是凌晨三点,我骑回国青的时候
在路上遇到柯庆明老师,凌晨三点半耶!若是能遇到张小虹老师或
夏教授会更美妙吧!这就是实际使用者的情况,当然我们不希望成
为学校的罪人,可是像这么理想的要求,我不晓得台大哪一栋建筑
物可以接受这样子的检验耶,如果这样子检验可能台大会消失,然
后清大交大会很高兴,然后北大可能更高兴,尤其是北大中文系就
稳坐全国龙头。各位的发言太精采了,我真的没办法回答刚刚的那
些问题,我真的很疲累,我也很珍惜这个机会,谢谢各位。
◎地质所学生:我想做个比喻,为什么会有金融海啸?就是因为雷曼兄弟他们的公司倒闭
,那时候其实事有挽救的机会,我觉得这次人文大楼的事也有相同的情形
,我们现在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纳雷曼兄弟当时快倒闭的时候,他有跟美
国联邦政府提出说能不能够有债权的转移,当时的政府也有去找了一些银
行问说他们要不要来买这些债,他们谈了一段时间,当中大家也希望联邦
政府能买一些债以分担风险,但后来联邦政府放出了风声,说他们不会参
与这项计画,因此后来很多银行就撤走了资金。周一的时候校方似乎对第
二基地这件事不太愿意给个明确的消息,但是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放个风声
使很多人可以放下心,继续后续的议程,金融海啸是全球买单,人文大楼
也一样,未来不是文学院自己买单,而是全校师生共同买单,校方能否与
美国联邦政府相同,介入此事,谢谢。
◎文学院洪崇晏学代:我本身是哲学系的学生,同时是文学院学生代表,刚刚老师们有提
到一个举例,就是我们是走在沙漠中的人,然后看到前面有一口井
,有些人跟我们说不远处有个绿洲,这个绿洲校方曾经答应过要给
我们,但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不见了,现在又说好像是有可能找的
到,我不确定到底找不找的到,但重点是这口井我们不知道有没有
毒,我们可以贸然的就这样喝下去吗?刚刚很多老师也有提到人文
大楼是需要做审慎的考虑,而校规会的程序其实际不民主也不完整
,因为现在在场那么多人,但是校规会议的时候只有大概这里的四
分之一,那么多人的意见再校规会里无法完整的表示,所以我不认
为校规会一是个民主的程序,刚刚也有老师有提到校规会其实只
是一个橡皮图章,在没有经过完整检验的一口井是能喝的吗?不要
说喝到饱,我们喝到七分饱,甚至说不定我们只能喝一口就得继续
往前走,因为如果继续喝我们可能就直接被毒死在那里,如同刚刚
一位学长说的,我们所处的环境其实不是很好的,这口井水喝太多
我们可能根本就走不到那块绿洲,而是在这边等死,我觉得重起讨
论是有必要的,虽然我们哲学系的房子快要倒了,但是人文大楼就
算从现在开始盖也要差不多两年才完工,再重新讨论可能个三年,
我不知道两年跟五年我们倒掉的机率会不会有差别,我不晓得,如
果有差别的话,那我支持赶快盖,那如果没有差别,那我宁愿有更
多的讨论,谢谢。
◎外文系张小虹教授:我在这边有三点要说,第一个就是总务长做为学校的代表,在这边
其实很清楚的可以听到人类系、哲学系、日文系的迫切需要,并须
立即做出改善,我们同样都在台大读书、教书,我们怎么可以让文
学院的系所除于如此恶劣的环境,希望校方一定要听到,文学院真
的是忍饥受饿、一穷二白到现在五十年了。第二点就如同刚刚院长
所说的,就算人文大楼盖好之后,我们也只能达成到差不多百分之
六十到八十,还有百分之二十到四十的空间不知道在哪里,所以我
觉得我们现在不只是要谈阶段性纾困的问题,而且是要谈阶段性规
划的问题。就算人文大楼盖好了空间还是不足,所以第三点我要提
的就是学校真的真的一定要重视,我相信校方一直都是很有智慧的
,台大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像现在这么强大的团队,我觉得你们绝对
有智慧跟能力去处理这个问题,请校方尽速给
作者: duckravel (唉唷喂鸭)   2010-02-05 04:42:00
我推!好认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