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aychu (月桂丘)》之铭言:
: ※ 引述 《moonlind (又多了敷脸卡跟觅食卡了~)》 之铭言:
: : → kenyun: 或说关羽应该也不是没考虑吴军背刺 只是光复太诱人才脑冲 12/29 09:33
: : → kenyun: 而刘关脑冲两次造成蜀汉困局 根本玩不起子午谷第三次脑冲 12/29 09:34
: 其实我也有在想这点,隆中对说拿下荆州与益州后,待天下有变从两路出击
: 汉中之战后确实是一个乘胜追击的机会,但拿到一无所有的汉中,益州方要等复苏
: 2D不等益州军力就自行北伐,当然也不是没防范孙吴背刺,但没料到国舅那么废
: 不过如果2D当下不北伐,等汉中恢复生机的时间,也会让曹魏满血复活
: 未必会有下一次的天下有变,不要结果论以当时的局势来看,2D的北伐合理吗
以当时的局势来看,如果关羽能顺利的拿下襄樊那自然是合理的
问题就是没那么顺利,在水淹七军之后看似关羽要攻陷襄樊指日可待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
这场战役一般人的认识可能就是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然后快进到东吴背刺国舅卖队友,不过从关羽八月水淹七军
到闰十月失荆州,中间足足经过了三个月的时间
这段时间才是整场战役历时最长的一个阶段
对这段过程三国志是这么纪载的:仁人马数千人守城
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
在这绝望的状况下守将曹仁一度考虑过要逃亡,只是被满宠劝住了
而之后证明满宠是对的,曹仁仅以数千人抵挡了关羽三个月
如果说关羽威震华夏,曹仁岂不就是华夏守护神?
但一场战争并不是一两个万人敌就能决定胜负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先放下关羽曹仁,转头看看另一场有点类似的战役
即公元238年曹魏派出司马懿讨伐公孙渊的魏灭燕之战
当时司马懿包围了公孙渊所在的襄平城,然而在攻城时碰到了大雨
对此晋书如此记载:会霖潦,大水平地数尺,三军恐,欲移营。
帝令军中敢有言徙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斩之,军中乃定
而三国志则记载:会霖雨三十余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
雨霁,起土山、脩橹,为发石连弩射城中
简单说,攻城碰到大水这事,对攻城方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如果大水积了数尺高,那么战场的状况可能就像这样
https://i.imgur.com/P7Beiu3.jpg
而关羽和司马懿碰到的不是普通的淹水,是江水暴涨夹带山洪
才会产生数尺甚至数丈高的大水,在这状况下别说是士兵无法在水中行动
即便是重型的攻城器械也无法架设使用,什么挖地道堆土堑等方法都无法执行
所以司马懿在这种状况下也无法强行攻城,必须等水退才能开始进行攻城作业
至于关羽,史书对关羽军的行动并没有太多描述,或许就是因为乏善可陈
三国志只简单的写道:羽乘船临城,围数重。
但就只是包围而已,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攻城手段
即便关羽有船,从船上攻城恐怕不是什么好方法,从船上架梯子登上城墙?
应该不会比从陆地上安稳迅速,用弓箭互射?守城方有高地优势
看之后的发展看来也是如此,如果关羽有办法在淹水的状况下攻城
那就不需要等两三个月水退后才到樊城西北边布阵了
但这么一来就让曹军有足够的时间集结兵力
而关羽也等于是把自己置于樊城和曹魏可能的进军路线之间
可说是腹背受敌,之后徐晃之所以能轻易击退关羽
恐怕是因为关羽先给自己挑了个坟墓
https://i.imgur.com/EqCzNtr.png
事实上在司马懿出兵讨伐公孙渊前一年,曹魏便由毌丘俭领军出兵过一次
同样是碰到大水无功而返,这也算不上将领无能,只是单纯的不可抗力
但司马懿的状况却不同,司马懿在包围襄平城前已经在野战歼灭了
公孙渊的主力部队,可说是无后顾之忧,只差拿下困守襄平的公孙渊
所以司马懿坚持住包围网是正确的,为此不惜斩杀麾下将领稳定军心也是正确的
因为司马懿的目标很明确,最后司马懿也赢了
反观关羽,他要面对的不是只有樊城的曹仁
还有不知何时到来的曹魏援军,而即便拿下樊城也还有襄阳
加上自军补给出了问题,不管任何一个条件都是地狱难度
在这种状况下关羽要能一路打进许都,恐怕得像刘秀来个陨石术什么的才有可能
只能说关羽跟司马懿或孔明这种能综观大局的头脑派比较
终究是武将脑,孔明碰上后勤问题如李严的状况,果断退兵
强攻陈仓一个月无法速胜,不会拖延到第二个月
司马懿则是明白时间站在自己这一边,用磨的就能磨到公孙渊粮尽弃城
相反的,关羽则是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跟曹仁磨耗一无所得
即便关羽能磨到曹仁粮尽占取樊城,他自己的粮草也撑不了多久
又如何能守住樊城甚至再取下襄阳甚至北伐许都?
或者假如樊城里的是曹操,又假如曹魏除了襄樊已经没有其他兵力
那关羽继续撑下去是对的,但现实状况就不是这样
即便东吴不出手,关羽在这场战争里也讨不了多少便宜了
对于这些问题,关羽有三个月的时间可以思考
但结果来说,却是给了东吴三个月的时间去思考另一个问题
关羽是可以出兵的,但战场上的众多问题都是在出兵之后才会发生的
关羽并不是错在出兵,而是错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