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historia 看板 #1KTQSKwF ]
作者: aaa8841 (匡国军节度使) 看板: historia
标题: Re: [观点] 清季火药将军陈阶平
时间: Wed Nov 26 18:10:20 2014
不好意思,有点久了才回。一些延伸。
※ 引述《hgt (hgt)》之铭言:
: 虽然他们的努力 最后都被穆彰阿等保守派抵消了 但身为现代人
: 如能从这些人的角度去看 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 saltlake: 努力 最后都被穆彰阿等保守派抵消了..... 11/06 08:07
旧时的晚清史论述惯用的二分法:保守 vs 改革/洋务 两派
其实就像“腐败”一词的用法,最安全、最能概括所有现象的原因,
却其实最空泛、最轻省的跳过所有对现象根本的追索。
例如战史版Nomic此文后部也在说这种盲点。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332335540.A.DAB.html
本文。
首先,砲、药的改良,以及奏折提到的全国全面改造,究竟要花多少钱?
穆彰阿被天下清流攻讦最甚者,是其在战争中主和,
“主和议,为海内所丛诟。上既厌兵,从其策。”
王鼎自缢尸谏,劾其误国,劾的也是其主和议辱国。
穆彰阿始终是主和派吗?不,他“战和不定”。
让他主和的关键是什么?是道光皇帝厌战。
穆彰阿本是迎合上意出名的,咸丰皇帝诏:“揣摩以逢主意”
他看出了皇帝厌兵,于是主和,
“窥帝意移,乃赞和议,罢则徐,以琦善代之。”
开始掣肘像达洪阿、姚莹这种很冲的前线大员。
皇帝厌兵很容易看出来的,道光皇帝最在意的是什么? 钱。
鸦片战争期间从户部到交战省分最欠缺的是什么? 钱。
“军费无出”从京官到督抚喊得是响彻云霄,这在茅海建老师的研究有不少着墨。
穆彰阿为什么能在开战不久的第一时间反应出上意?
因为他本在户部堂官数任,道光十三、十四年任户部尚书,
十八至二十年以大学士管理户部三库,二十二年再任户部尚书。
户部最清楚多缺钱,
道光十九、二十年的户部尚书何凌汉多次议驳为了边防经费增赋之议,
道光二十、二十一年的户部尚书卓秉恬“万分焦灼,捐银、捐米以济急需”。
但卓最焦灼的是河工经费,不是军费。
清政府军费到底多少?
卓秉恬在道光三十年一份奏折说:
“以近十数年计之,海疆、回疆及各处军务、东、南两河工用、南北各省灾务,
统计例外用款,多至七千余万两”(此处是说动拨银两),
周育民减去两次回疆、河工、灾赈所用四千多万两,估计大约二千余万两。
周育民计算了《实录》中关于军费拨款的纪录,共1459.5万两,
与穆彰阿所称“剿之与抚,功费正等”相印证(赔款2100万元,相当约1400万两)
茅海建老师后来的研究是清政府军费支出总计约3000万两。
道光六至十八年任户部尚书的王鼎为何坚持主战到底,这不清楚,
但是当军费支出将要超越议和预期的赔款时,皇帝的选择很明白。
在战前以钦差大臣兵部尚书积极支持邓廷桢备战的祁寯藻,
开战后,道光二十一年至三十年任户部尚书,
所以陈阶平上书祁寯藻,对象对了,
但是祁寯藻做户部尚书后对砲/药的改良、量产,态度却突然大变,
许多需用经费在此停止,可以说正是户部打了陈阶平脸。
而且祁寯藻一路打到曾国藩,他是反对湘军的。
祁显然不适用保不保守的二分法,财政问题是真正症结。
比起战争,此时朝廷更关心的财政大缺口在
二十一年 黄河在河南祥符县决口
二十二年 黄河在江苏桃源县桃北崔镇汛决口
二十三年 河南中牟大工
此时的工部尚书赛尚阿、此前数年任工部尚书的穆彰阿都没轻忽过,
战争议和了就止住血,但是黄河决口,除了几百万人性命外,没有五年粮价下不来,
河工经费是用三五百万两在投的,还常常直接投进水里毫无效果。
财政上,何凌汉、卓秉恬筹钱焦头烂额,就是打死不准加民赋,
拙文 #1KBdKrNB (CHING) 第11页以下说的传统财政问题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