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anLife (Fan)
2016-12-10 03:30:36看到这个主题,我乱入一下
金融商品是要解决问题的
不同的财务问题,可以透过不同的金融商品当做解决方案
你可以透过大台指做跟台指连动性高的现货避险
也可以透过大台指做投机交易,希望可以获得价差,赚到交易的利润
好了,一般人要透过储蓄险解决什么问题?
就我生活经验里,无非就是找个地方放钱,想要获得比银行存款较好一点点的利润
那储蓄险有没有办法满足这个需求?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IRR高于定存的储蓄险,都可以满足这个需求,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要承担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提前解约不保本的风险
一堆人都前提错误,导致结局错误
想要开奔驰到香港,奔驰碰到大海就沉了,于是破口大骂奔驰很烂
其实你开蓝宝坚尼一样会沉入大海,你要去香港不是搭飞机,就是搭船
怎么会选择开车去呢?
不是南北拳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结果一堆卫道人士也跟风大骂蓝宝坚尼烂透了,是在骂三小,我就看不懂了
来
回到理财的原点
1.你要解决什么问题?
2.这个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案?
3.哪个方案的表现最好?(考量风险与性价比)
4.最好的解决方案中,哪个方案的综合成本最低?
5.综合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中,哪个最易维护?
要赚3%
在股巿买个中华电信现金股利可能不只3%
不赚股利,用填权息投机策略,一个月内也有可能赚3%
在OP巿场做一个多头价差,一周赚Theta就不止3%了
那是做多头价差好,现金股利好,填权息投机策略好,还是买个美元利变寿险好?
结果你会发现选哪一个都有人在骂
到头来你又发现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年要赚3%
为什么不是1.5%?
为什么不是5%?
为什么就是3%?
如果你有1亿,你只想每年赚2%,不想管理其它的东西,每年就拿1亿的2%过日子
不想担心房巿,租金,也不想担心股债巿涨跌
把一亿拿去买 IRR 2%的储蓄险,是好还是不好?
就有人跟你说,有1亿买什么储蓄险,应该要买房子收租才对
结果你可能赶上接下来长达数十年的台湾不动产不景气的大空头
理财最大的风险在于你的无知,而不在于金融商品的可怕
已知的东西,永远不会造成你的钜额亏损(只要有做好风控)
只有你不知道的东西,才会要了你的命
废话了一堆只想说大家先算算自己的财务需求,再去找金融商品吧
先找工具再去看试不试合自己
就像先买鞋子不看SIZE,买了再来套看看合不合脚
一句话:有病
不知道脚有多大,先量
都什么年代了?多少资讯,多少工具,多少人,可以帮你找到答案?
还有,理财的书,一本才几百块,买来看看不要花多少钱的
投资自己永远不会亏本
漫步华尔街
钱的分配术
富足人生,要钱还是要命
以上三本先看吧
补充一下,回文不是针对 ameryu 大大做的回复,只是有感而发
夜深了,改天有感想再有感而发一下
※ 引述《ameryu (雨龙千寻)》之铭言:
: 先跟站内信来问“问题”的版友说声抱歉,
: 因为,关于储蓄险的问题,真的不是我的强项,
: 而且我已经回过不少,此类型的站内信,
: 最主要是,一般人都把储蓄险当投资在玩=__=!
: 在这边会有一个“分界点”可以讨论,
: (一)、卖储蓄险的理专或业务,
: 有没有透过卖“储蓄险”得到利润或业绩?
: (二)、如果你要业务人员退佣,
: 那请问你为什么不自己去考寿险的执照?
: 退佣要多少有多少,看你打算压多少身家财产在上面?
: 恶性竞争的销价市场,是不会替经济带来正向循环的,
: 大家都是混口饭吃,如果你要退佣,请问你凭什么?
: 出钱的是大爷?第二点就讨论到此为止。
: 再来回到第一点去讨论,如果你是跟保险业务买,
: 一样会回到老问题,
: 同价格比品质,同品质比价格。
: 在这边,品质可以“稍微转换成服务态度与品质”。
: 根据我侧面了解,银行理专其实没透过“储蓄险”赚到你钱,
: 只有达成上层指示的业绩这样。
: 我是不知那些理专有没有虎烂我就是了。
: 【如果买到非趸缴型的储蓄险】
: 大多数人买保险,大部份都是透过一个“接口或平台”的介绍,
: 然后才掏钱购买,或是自己去找朋友买。
: 今天故事的主角,算运气不错,
: 遇到一个还算“诚真”的保险业务&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