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之前在catch找到共学群组出现了内部纷争,觉得自己应该去参与跟catch有关的事情,
来跟群组的人讨论,让群组不要因为专心在内部纷争而导致分崩离析。
因此无意间就看到P大PO的这一篇文章:
https://www.ptt.cc/bbs/CATCH/M.1744947921.A.DF8.html
所以去查了《成为对的人,比找到对的人更重要》这本书,看到作者名称感觉非常熟悉,
突然想到我好像曾经在公共图书馆翻过他的前一本书《男人的爱情研究室》,
觉得他的思考很有趣,因此下定决心去P大的签书会。
由于我很讨厌没看完作者的书就去作者签书会,但是当时剩不到一星期,
因此我还打电话问金石堂有没有这一本书,还好我所在城市的金石堂有进这一本书,
请金石堂帮我留那一本书,再加上从公共图书馆借回来的《男人的爱情研究室》,
花了我一星期的晚上剩余时间终于在签书会当天早上看完这两本书。
签书会演讲摘要
P大从15岁到25岁,都可以顺利交到女朋友,但是这些关系都无法维系下去。
这一本书是婚后的P大对于婚姻之中产生的问题与自身迷惘,
自己与娜莎(也就是P大的伴侣)共同写作出来的一本书。
因此如果《男人的爱情研究室》是写给还没交往或者没有稳定关系的人们,
那么《成为对的人,比找到对的人更重要》是写给已经确认情侣关系
或者已经有一段稳定关系甚至已经走入婚姻的人们。
让读者认清真实的自己是谁?认清到底想要什么关系?
是要继续走下去还是分手?是要这样平淡下去还是升温关系!
因此这本书不是教读者更懂得“如何谈恋爱”,
而是希望读者更懂得“如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伴侣’”
也就是回到本书的副标:读者自己可以成为对的人,而非一昧等待对的人。
P大认为自己要成为对的人,有三个方式,
分别依序为“主动创造”、“角色堆叠”、“双向沟通”:
1.主动创造:建立选择、经营互动、修炼关系。
2.角色堆叠:你的伴侣到底有那一些意义?爱人?兄弟?知己?朋友?
为什么你会想要找兄弟一起玩,即使找他出来吃饭,也没讲什么重要的事情,
甚至没有目的也没关系,因为你很清楚跟兄弟相处很轻松,
那么伴侣为什么没办法成为你的兄弟?
你有没有试着跟伴侣做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通常会跟兄弟一起做的。
P大举自身的例子,他会跟娜莎坐在咖啡厅听隔壁桌或者隔隔壁桌在聊些什么?
这样是不是可以让情侣堆叠出兄弟的意义,当然这也就是回到第一项:主动创造。
3.双向互信:
当角色堆叠到一定的程度,情侣堆叠出爱人、兄弟、知己、朋友。
自己相信所看到的对方是真实的对方。(在自己面前,对方能够做他/她自己)
对方相信他/她所看到你/妳是真实的你/妳。(在对方面前,你/妳能够自己做自己)
(不论是P大讲这一部分还是书中双向互信部分,我都觉得很玄,
而且双向互信的相关解释是放在书中的第七部分,也是我觉得整本书最难的部分。)
这时候P大就举了跟娜莎吵架有关报备的事情:
P大和娜莎约完会,P大晚上九点回到家,但是晚上十一点才回P大。
娜莎认为P大九点回到家,应该打电话跟她报备一下,但是P大表示没有这种习惯,
而且表达娜莎如果真的担心我的安危的话,
为什么在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之间就应该打给我,而非等待两个小时。
娜莎表示也不是一定要P大报备,只是想要P大有愿意报备的“心”。
最后双方取得妥协,P大愿意为这段关系而报备,
但是如果P大没有报备,娜莎就要打电话过来关心P大怎么了。
(P大还特别强调是为这段“关系”而报备,而非为了“娜莎”这个人而报备)
P大就此认为娜莎是真爱,因为他觉得他们两个人可以坐下来好好吵上一架,
而非妥协或者包容。P大认为妥协或者包容是很消耗彼此之间的爱意与关系的,
因为当有一个人认为这段关系他/她付出的比较多,也意味着关系走入末路。
心得
其实我那时候也是心情沉重来签书会,我一坐下,准备聆听P大的演讲,
因为我坐的比较前面一点,P大看到我,对我微笑点头示意。
我当场愣住,挖靠,居然跟《男人的爱情研究室》所说的一模一样,对P大产生敬意来了。
之前在看P大这两本书的时候,头一直晕晕的,到了P大讲座期间就开始头很痛、
冷汗直流,坐立难安。因为对我来说,
这是一个安全型依恋者将他自身的依恋模式分享给大家,但是对于我这种恐惧型依恋者,
安全型依恋模式简直是难以忍受,很不舒服。直到P大讲到报备的事情,
我突然状况比较好了起来,因为这是我和第一任女朋友吵架分手的导火线,
让我很好奇别人都是怎么做这件事情的。而且其实P大在讲报备的时候,并没有讲到结局,
直到QA环节有人问说报备的结局是什么?P大才讲了报备的结局。
在讲之前还询问娜莎是否可以讲?让我顿时对P大上升非常多的好感度!
无论如何,最后想表示之所以PO这一篇文章是因为P大帮我签书的时候,
问我是否单身?我回答“是”,他则在我买的书签上“主动创造”,
希望我这一篇文章没有辜负这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