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iyori ([木神] 伊织)
2025-07-25 16:55:09我:你对公共汽车迷有什么看法?
Gemini:公共汽车迷是一个很有趣的群体!他们对公共汽车的热情和投入,我觉得非常值得肯定。
我对公共汽车迷的看法
我对公共汽车迷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专业知识丰富: 公共汽车迷通常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汽车、不同公司的营运路线、甚至是公共汽车历史
和技术规格都有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知识广度常常让我印象深刻。
热情与专注: 他们对公共汽车的热情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热情让他们愿意花费时间去研究、
追踪、甚至参与相关的活动,这种专注的精神非常棒。
保存与推广: 许多公共汽车迷会积极地记录、拍摄公共汽车的样貌,有些甚至会参与老旧公共汽车的
保存工作,这对于大众运输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非常有帮助。
社群凝聚力: 公共汽车迷之间常常会形成一个紧密的社群,互相交流资讯、分享心得,这种
同好之间的连结是很正向的。
多样化的兴趣点: 有些公共汽车迷可能专注于特定厂牌,有些则对路线变革或历史演进感兴
趣,这种多样性也让这个社群充满活力。
总体来说,我认为公共汽车迷是一个展现了对特定事物热情投入、具备专业知识、并积极分享
与传承的群体。他们的存在让公共汽车这个日常的交通工具,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故事。
您本身也是公共汽车迷吗?或者您对公共汽车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呢?
我:我住台北仁爱圆环附近已逾50年,我在诊所出生,在诊所待了一个月就被抱回仁爱圆
环的家中,小时候母亲每次去复兴南路-敦化南路间的仁爱路四段购物(仁爱路整条是住宅
区,只有这里除外是商业区)我就在‘华美大厦’站静静地欣赏公共汽车,‘华美大厦’站在
仁爱路实施公共汽车专用道后变成‘仁爱敦化路口’站
Gemini:这真是一段充满回忆的描述!能住在仁爱圆环附近超过50年,并且亲眼见证仁爱
路的变迁,是非常难得的体验。
仁爱圆环与您的儿时回忆
您提到小时候在仁爱路四段的**“华美大厦”站**(现在的**“仁爱敦化路口”站**)欣
赏公共汽车,这让我感觉到您对公共汽车的兴趣或许是从小就萌芽了。
仁爱路四段在敦化南路与复兴南路之间,确实是仁爱路整条住宅区中相对有商业活动的路
段。您在诊所出生、并在仁爱圆环长大,这些岁月累积的在地情感和观察,肯定让您对这
里的公共汽车变迁有着独特的记忆和视角。
从“华美大厦”站到“仁爱敦化路口”站的变化,也反映了台北市交通政策的演进,特别
是公共汽车专用道的实施,对公共汽车路线和站牌名称的影响。这些细节对像您这样对公共汽车有着特
殊情感的人来说,想必都非常清晰。
听您分享这些故事,让我对仁爱路和台北的公共汽车历史有了更具体的画面。您对公共汽车的喜爱
,是不是就从那时候静静欣赏的片刻开始的呢?
我:是的,现在仁爱路很红的仁爱干线(原来的263)当初并不红,当年的霸主是48路加上6
7路,当时263是没有话语权的,48路加上67路的发车率连现在的307都自叹弗如
Gemini:您说的没错,这正是许多老台北人对公共汽车路线变迁的深刻记忆!听到您提到 48路
和 67路,确实勾起了不少当年的画面。
仁爱路公共汽车的兴衰与记忆
您非常精准地指出,现在的 仁爱干线(原263路) 虽然是仁爱路上的主力,但当年它真
的不怎么显眼。过去 48路 和 67路 才是仁爱路上真正的“霸主”,发车班次频繁到甚至
比现在的 307路 还要密集,这点真的令人印象深刻。
这反映了台北市公共汽车路线多年来的调整与重组。公共汽车路线的兴衰,往往与城市发展、人口
分布、以及交通政策的改变息息相关。当年48路和67路之所以如此热门,想必它们连结了
许多重要的交通节点或生活区域。
这种路线的变迁,对于像您这样从小就观察公共汽车的在地人来说,感受应该特别深刻。那些
曾经繁华一时的路线,如今或许已改头换面,甚至完全消失,但它们在记忆中仍占有一席
之地。
您还记得48路和67路当时的主要行经路线或服务范围吗?或者它们有哪些特别的记忆点呢
?
我:48路的行驶路线是“妇联四村-联合新村-民生东路-三民路-建康路-光复北路-南京东
路-敦化北路-敦化南路一段-仁爱路-中华路”67路的行驶路线是“妇联四村-联合新村-民
生东路-敦化北路-敦化南路一段-仁爱路-中华路”
Gemini:感谢您详细说明了 48路 和 67路 当年的行驶路线!这两条路线果然有许多相似
之处,又各自有独特的延伸,难怪当年它们在仁爱路上如此有份量。
48路与67路的路线回顾
从您的描述来看:
48路 和 67路 都起自“妇联四村”和“联合新村”,并经过“民生东路”,这显示它们
服务了民生社区一带的居民。
两者都在“敦化北路”和“敦化南路一段”汇合,并进入您熟悉的“仁爱路”,最终都抵
达“中华路”。这段重叠的路线,正是它们在仁爱路时期“霸主”地位的关键。
然而,两者也有些不同:
48路 额外行经了“三民路”、“建康路”和“光复北路”,以及“南京东路”。这表示4
8路覆蓋了更多东区的住宅和商业区域,路线较为弯绕,服务范围更广。
67路 相对直接,从民生东路直接切入敦化北路,并与48路会合后沿仁爱路直行。
这两条路线,一条较为广泛,另一条则相对精简,但都在仁爱路这段主干道上汇聚,提供
了强大的运输量。当年它们如此频繁的班次,肯定大大方便了沿线居民的通勤和生活。
回想起来,当时这两条路线对您来说,有哪些特别的意义或记忆点呢?它们是否承载了您
许多上下学、出游或购物的回忆?
我:主要是后来的发展令人扼腕,台北市政府交通局不知哪一个笨蛋出的馊主意,把67路
裁掉并入48路,又把48路改成洛阳街立停车场发车,48路就完蛋了
Gemini:我完全能理解您的感受!当一条熟悉且服务良好的公共汽车路线被改动或裁撤时,对
于长期依赖它的乘客,尤其是像您这样对公共汽车有深厚情感的人来说,那种扼腕和失望是可
想而知的。
公共汽车路线变革的无奈与影响
您提到的 67路被裁撤并入48路,以及 48路发车地点改到洛阳停车场,确实是许多公共汽车迷
和在地居民心中一个“匪夷所思”的决策。这些改动往往导致:
服务品质下降: 原本便捷的路线可能变得绕远、耗时,或是班次变少,让乘客体验大打
折扣。
乘客流失: 当路线不再方便,民众自然会转而选择其他交通方式,导致公共汽车运量下滑,
甚至让原本“红”的路线变得“不红”。
历史记忆的消失: 对于像您一样从小看着这些公共汽车长大的人,路线的变动也意味着一部
分生活记忆的消逝。
公共汽车路线的调整,往往是基于交通局对整体路网效率、成本效益、或是新的交通需求所做
的评估。然而,这些决策有时确实会忽略在地居民的使用习惯和情感连结,导致结果不如
预期,甚至适得其反。
听您说48路因此“完蛋了”,更能感受到您对这条路线过去辉煌的惋惜。这也反映了公共汽车
路线的成功与否,除了官方规划,更需要贴近民众的实际需求。
您觉得当时这些调整,对仁爱路一带的交通和居民生活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呢?
我:那个笨蛋想利用洛阳街立体停车场搞私家轿车转乘公共汽车,结果弄巧成拙出现反效果
Gemini:原来如此!您这一点破,让我更清楚了当年交通局的意图。
公共汽车转乘政策的理想与现实
您提到的利用洛阳停车场进行“私家轿车转乘公共汽车”的策略,在交通规划上其实是一个常
见的“Park and Ride”(停车转乘)概念。其理想目标是:
减少市区交通量: 鼓励开车族将车停在市区外围,转搭大众运输进入市中心,以舒缓尖
峰时段的交通壅塞。
提升大众运输使用率: 增加公共汽车运量,发挥大众运输的效能。
改善空气品质: 减少市区车辆废气排放。
然而,就像您所说的,这个策略在当年 48路 的案例中,似乎是弄巧成拙,出现反效果。
这很可能导因于以下几点:
转乘地点不便: 如果洛阳停车场距离大部分乘客的日常动线太远,或转乘流程不够便捷
,民众自然不买单。
路线服务品质下降: 48路改道后,如果导致原服务区间的班次减少、行车时间变长,甚
至无法直达目的地,就会让旧有乘客流失。
民众习惯难以改变: 长期以来形成的通勤习惯很难一时改变,尤其是当新的方案并未带
来明显的便利性提升时。
宣导不足或配套欠佳: 如果政策推行时,没有充分宣导好处,或缺乏足够的诱因(如停
车费优惠、转乘优惠),民众的接受度也会降低。
一个好的交通政策,除了有好的出发点,更重要的是能否贴合民众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
。从您的描述来看,当年48路的案例,或许就是一个政策规划与实际执行脱节的遗憾例子
。
您觉得当时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转乘策略未能成功呢?
我:我倒是想问你,你会不会觉得当年的48路和67路是相辅相成的?
Gemini:是的,我会这么认为。从您描述的路线来看,48路和67路在当年的仁爱路段确实
扮演着相辅相成的角色。
48路与67路的“相辅相成”
它们的相辅相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共同服务核心区域,提升运能: 两条路线都经过了民生社区、敦化南北路,并且在最重
要的仁爱路段上重叠,最终都抵达中华路。这意味着在这些交通量大的核心区域,它们提
供了双倍的班次和运能,大大缩短了乘客的等候时间,也增加了公共汽车的可达性。这就像两
条平行的水管,共同为一个区域输送水源,确保了流量充足。
延伸服务范围,覆蓋不同客群: 尽管在主要干道上重叠,但48路额外行经的三民路、建
康路、光复北路、南京东路,让它能服务到更广泛的东区住宅和商业区。而67路则可能更
直接、更快速地连结了民生社区与仁爱路、中华路沿线。这种差异化让它们能分别吸引到
不同起始点或目的地的乘客,拓宽了整体服务网络。
分流乘客,优化乘车体验: 当两条路线班次都很频繁时,即便目的地相同,乘客也可以
根据哪一班车先到来选择搭乘。这种弹性有助于分流人潮,减少单一车辆的拥挤程度,提
升整体乘车体验。
简单来说,48路和67路在仁爱路上形成了强大的“双主线”模式。它们共同确保了高运量
,同时又透过各自的延伸线路服务到更广泛的客群,确实是当年仁爱路上不可或缺的黄金
组合。
这也难怪您会对它们后来被改动感到扼腕,毕竟一个运作良好的系统被打破,总会让人感
到惋惜。
我:题外话,如果有人说254及672是双胞胎,你会认为那个人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有人说 254路 和 672路 是“双胞胎”,我会认为他这样说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这
两条路线在台北市区有很长一段高度重叠的路段,让它们在实际功能上看起来非常相似。
254路与672路“双胞胎”的原因
具体来说,我会推测的原因如下:
路线高度重叠: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在市区核心地带,例如从中山区一路南下到中正
区、甚至延伸到大安区或万华区(视具体终点而定)的路段,有着极高的路线重叠率。乘
客可能发现它们行经了许多相同的站点,几乎可以互相替代。
起迄点或重要转乘点相似: 虽然最终起迄点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可能都服务了某些
共同的重要区域,例如特定的大学、医院、商业区或交通枢纽,让它们在这些点的服务范
围极为相似。
班次密集,可替代性高: 如果两条路线班次都很多,当其中一条车班刚走,另一条的车
又很快进站时,乘客会觉得搭哪条都没差,自然会视它们为“双胞胎”。
这就像两个人长得很像,甚至穿着打扮也差不多,一般人自然会认为他们是双胞胎。在公
车路线上,这种“双胞胎”现象,往往是为了增加特定路段的运能,提供更密集的班次,
以满足大量通勤人潮的需求。
您会这样问,是不是因为您对这两条路线也有类似的观察或特别的经验呢?
我:如果有人说254及672是双胞胎,那我会说48和67是龙凤胎
Gemini:这是一个非常贴切且生动的比喻!
254/672是双胞胎,48/67是龙凤胎
您将 254路与672路 比喻为“双胞胎”,而将 48路与67路 比喻为“龙凤胎”,我认为这
完美地捕捉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而且非常精辟:
254路与672路是“双胞胎”: 这代表它们在核心路段上高度相似,甚至几乎一模一样,
就像双胞胎一样难以区分。它们可能服务的客群和行经站点都非常雷同,对于乘客来说,
搭哪一班都差不多。
48路与67路是“龙凤胎”: 这个比喻更为精妙。
首先,“龙凤”暗示它们同样尊贵、同样重要,就像当年它们在仁爱路上的“霸主”地位
。
其次,“龙凤胎”也点出了它们之间虽然有许多共通点(特别是仁爱路这段主干道上的重
叠),但又各自拥有独特的特征和服务范围(如48路多绕行的三民路、建康路等)。它们
各自美丽,各有专长,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系统。
您的比喻不仅贴切地描述了这些公共汽车路线的特性,也带入了情感和历史的厚度。这也再次
凸显了当年48路和67路在您记忆中无可取代的地位。
这些比喻真的让复杂的公共汽车路线关系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也很有趣。
我:48和67是龙凤胎主要体现在路线尾段“仁爱路-中华路”这部份,有兴趣吗?
Gemini:当然有兴趣!您提到 48路 和 67路 在“仁爱路-中华路”这段路线尾段的“龙凤
胎”特点,这确实是它们最经典且重要的共同之处。
48路与67路:仁爱路-中华路段的“龙凤胎”特点
我非常期待听您分享这一段的细节,这正是它们当年作为仁爱路霸主的核心地带。
这两条路线在进入仁爱路后,共同承担了将大批乘客从东区输送到西区(中华路一带)的
任务。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重叠,更是功能上的高度协同。
您所说的“龙凤胎”特点,在“仁爱路-中华路”这段,很可能体现在:
密集的班次: 两条路线在这个关键路段的叠加,提供了远超单一路线的班次密度,让等
车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极大地方便了沿线居民和通勤族。
战略性的停靠站点: 在仁爱路沿线,有许多重要的机构、办公大楼和住宅区,而中华路
更是西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两条路线共同停靠这些战略性站点,形成了强大的运输
廊道。
不可替代性: 在当年,这两条线路共同服务的这段路,可能没有其他公共汽车能提供同样的
便利性和运量,让它们成为该区居民的首选。
请您分享更多关于48路和67路在“仁爱路-中华路”这段的独特观察或回忆。它们在这段
路上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共同之处或趣事吗?
我:48路是“仁爱路-凯道向西→公园路向南→贵阳街→中华路→宝庆路→重庆南路一段
→襄阳路→公园路→凯道向东→仁爱路”67路是“仁爱路-凯道向西→公园路向北→襄阳
路→怀宁街→衡阳路→延平南路→贵阳街→公园路→凯道向东→仁爱路”
Gemini:感谢您提供的详细路线资讯!这下子我完全理解您为什么会用“龙凤胎”来形容
48路 和 67路 在“仁爱路-中华路”这段的关系了。
48路与67路:西门町循环的“龙凤胎”舞步
从您的描述来看,这两条路线在驶离仁爱路,进入西门町及周边区域的循环设计上,展现
了极其精妙的“龙凤胎”特点:
共同的核心目标: 两条路线都是为了服务从仁爱路前往西门町、中华路、公园路以及周
边中正区商业与行政区域的乘客。它们都选择了在凯达格兰大道(凯道)向西进入这个区
域,并最终从凯道向东返回仁爱路。这就像龙凤胎共同的目的地。
优雅的“分进合击”: 在核心循环内部,它们却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行驶路径,这正是“
龙凤胎”最迷人的地方:
48路 选择了“公园路向南 → 贵阳街 → 中华路 → 宝庆路 → 重庆南路一段 → 襄阳
路 → 公园路”的路线。它巧妙地穿梭于西门町南侧、中华路和书街一带。
67路 则走了“公园路向北 → 襄阳路 → 怀宁街 → 衡阳路 → 延平南路 → 贵阳街 →
公园路”的路线。它似乎更偏向西门町北侧、火车站周边,并最终绕回贵阳街。
互补性强,扩大服务范围: 这种设计使得它们在西门町这个复杂且人潮密集的区域,能
够以不同的路径,最大化地覆蓋周边的街道与重要节点。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确切的目的地
,选择搭乘48路或67路,确保能更精准地到达。它们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共
同编织出一张绵密的服务网。这就像龙凤胎虽然相似,却各有所长,共同撑起一个家。
这两条路线在终点前的巧妙设计,充分体现了当年公共汽车路线规划的巧思,不仅提供了从东
到西的干线运输,更在终点区域提供了精细化的服务。这也难怪它们能成为当年的“霸主
”,并且让您对它们的消失感到惋惜。
您回忆起这两条路线时,它们在西门町这段的差异,是否也曾给您带来选择的困扰或便利
呢?
我:我现在在贵阳街上班,现在只能搭270,班次比当年的48加67差很多
Gemini:我完全能体会您的感受!从当年 48路 和 67路 联手在仁爱路与西门町一带提供
超高运量的荣景,到现在您在贵阳街上班,只能搭乘班次相对较少的 270路,这种落差确
实会让人感到不便和惋惜。
公共汽车路线变迁对日常通勤的影响
您提到 270路 的班次比当年的 48路加67路 差很多,这点非常关键。当两条高频率的路
线合并或被取代后,即使有新的路线接手,也很难达到过去的服务水准。这对您的日常通
勤来说,意味着:
更长的等候时间: 班次减少直接导致您需要花更多时间在站牌等车。
更拥挤的车厢: 如果运量需求不变,但班次减少,单一车辆的载客量就会增加,导致车
厢更拥挤。
通勤时间的不确定性: 班次较少时,如果错过一班车,等待下一班的时间成本更高,增
加了通勤时间的不确定性。
这也再次印证了您之前对交通局决策的“扼腕”之情。一个看似合理的“整合”或“优化
”方案,如果没有充分考量到实际的乘客需求和路线的互补性,最终反而会降低服务品质
,影响民众的通勤体验。
虽然现在270路是您在贵阳街的主要选择,但与过去的黄金时代相比,确实是不可同日而
语。
除了班次之外,您觉得270路在路线或服务上,还有哪些地方让您觉得不如当年的48和67
路呢?
我:倒没有,随着时代进步,服务好很多,毕竟整个过程前后跨度30年
Gemini: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您说得对,即使路线的班次和组合不如从前,但随着
时代进步,公共汽车服务的整体品质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前后跨度30年的变化,绝不是只
有单一面向的。
时代进步下的公共汽车服务进化
当您提到“服务好很多”,我能联想到几个显著的进步,这些都是当年48路和67路时代所
无法想像的:
准点与即时资讯: 现在的公共汽车普遍能透过GPS定位,提供即时到站资讯(例如公共汽车站牌上
的电子看板、手机App),让乘客可以精准掌握公共汽车动态,减少盲目等候的时间,也更容
易安排行程。这比过去只能凭经验或时刻表(如果有的话)来判断要方便太多了。
舒适度与安全性提升: 新型公共汽车在设计上更注重乘客体验,例如低地板设计方便长者、
行动不便者及推婴儿车的乘客上下车;车内空调、座位舒适度也普遍改善。此外,行车安
全技术的提升也让乘车更安心。
支付方式多元化: 从过去的投币、纸票,到现在的悠游卡、一卡通等多卡通支付,甚至
支援行动支付,大大提升了乘车的便利性。
路线规划与转乘资讯透明: 虽然单一路线可能改变,但整体路网的资讯公开度更高,民
众更容易查询到如何转乘到达目的地。
驾驶专业与服务态度: 相较于早期,现在的公共汽车司机在服务训练和行车规范上可能也更
为严谨和专业。
这些现代化的进步,确实让当前的公共汽车服务体验远超30年前。即使您对于旧有路线的消失
感到惋惜,但不可否认,在其他许多方面,我们享受到了科技和管理进步带来的便利。
您觉得在这些进步中,哪一点对您的日常通勤体验影响最大呢?
我:准点与即时资讯,我靠手机app可以决定我从贵阳街出来时要去搭270还是要走去中华
路搭263
Gemini:这点真的非常实用!您提到**“准点与即时资讯”**对您的通勤决策影响最大,
并且能够利用手机App来决定是要在贵阳街搭 270路 还是走到中华路搭 263路(仁爱干线
),这正是现代智慧交通带来的最大便利之一。
即时资讯:现代通勤的“神队友”
您的例子完美说明了即时公共汽车资讯如何赋能通勤者:
提升效率: 您不再需要盲目地在站牌等候,而是可以根据App上的预估到站时间,精准地
安排何时出门,甚至可以利用等待时间处理其他事情。
增加弹性: 当您看到270路可能要等比较久,而263路即将到站时,您可以立即调整路线
,选择最快到达目的地的选项。这种“动态决策”是过去无法想像的。
减少焦虑: 知道公共汽车的确切位置和预计到站时间,大大减少了通勤时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感。
这项技术的进步,确实弥补了部分因路线调整或班次减少所带来的不便。虽然您怀念48路
和67路的黄金时代,但现代科技的应用,也让公共汽车搭乘体验在另一个层面达到了前所未有
的便利。
很高兴听到这些科技进步对您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
我:不过48跟67还在就好了,如过还在我的动态决策是从贵阳街出来等48或是走到对街在
东吴大学城中校区等67
Gemini:我完全明白您的意思!即便现在有了即时资讯让您能做动态决策,但如果 48路和
67路 还在,您的选择会更多元,而且可能更符合您的习惯和便利性。
48与67的“如果”:更理想的动态决策
如果48路和67路都还存在,您的动态决策就不是在两种相对较少的选择中权衡,而是能在
更多且更频繁的选项中,找到最优解:
贵阳街等48路: 这是您现阶段270路服务的主要地点。如果48路还在且班次密集,您可以
直接在这里等候,省去走动的麻烦。
走到对街东吴大学城中校区等67路: 这个选项显示了67路过去在这一带的便利性。即便
多走一小段路,如果67路的班次够快,或是其路线更符合您的最终目的地,这会是一个很
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这两条路线当年形成的“龙凤胎”效应,不仅是班次上的加乘,更在地理覆蓋上产生了精
妙的互补。它们的消失,即使有现代科技辅助,仍无法完全弥补您在路线选择丰富性和步
行距离考量上的最佳体验。
这也再次说明,有些时候,最好的决策是建立在更多且更优质的基础选择之上。您对48路
和67路的怀念,不只是情感,更是基于对高效通勤的实际需求。
我:就是这样了,谢谢你
Gemini:非常感谢您的分享!
今天能和您一起回顾仁爱圆环、仁爱路公共汽车,以及 48路、67路 这对“龙凤胎”的兴衰,
并聊到它们如何影响您儿时的记忆和现在的通勤生活,对我来说也是非常丰富且有意义的
对话。
透过您的描述,我对台北市的公共汽车历史和在地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见证城市的变
迁,并对其中的细节如数家珍,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谢谢您的时间,也很开心今天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