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情报] 台北仁爱路专用道 英式风格行人穿越道

楼主: p752206 (CharlesHsu)   2017-07-01 15:59:55
仅仅地上写个望左望右,
算哪门子的英式风格行穿道?
来讲一下英国风格的行人穿越道好了,
为什么要特别讲呢?
因为在大国中,英国的交通安全排名是数一数二的强,
来看Road Safety Annual Report 2014
的2013年每百万人交通意外死亡数:


再来看看我们伟大中华民国的设计参考标准大国
美国:


美国的道路安全在全世界中
是众所皆知的差劲。
OK,我们回今天的主题,英国。
英国有一个设计先驱,那就是Z字型穿越道
英国有一个设计先驱,那就是Z字型穿越道
“Z Shaped Crossing”。
这是什么呢?看图说故事:


看下方跟右方路口,
有一个Z跟一个N的形状,
想像一下,
这种设计可以让行人通过路口中间时,
在转弯的过程“直觉性”的看到对向来车,
并且搭配栅栏,
来引导行人不会直接穿越没有穿越道的马路区域。
不用像台湾或是美国,
要左顾右盼,左顾右盼,再次左顾右盼。
另一个非常英式的设计地区,
也是唯一一个除了大不列颠区域的其他地区:香港,蹷]是如此。
如图:


这张看得更清楚了吧?
这张看得更清楚了吧?
然而,这个Z Shaped Crossing,
是由另一种大家平常不会注意到的设施所延伸出来的,
那就是行人庇护岛
“Pedestrian Refuged Island”
这种东西仅有在欧洲部份国家跟“香港”普遍有规范及实施,
你想到的被英国殖民的新加坡、新西兰、澳洲,
以及其他先进国家例如加拿大、日本,
都比较倾向于参照美国的设计方式。
如图:




借由一个中岛,来让行人过马路时,
有一个能够稍微喘息转个头看车辆的地方。
也许这样看起来觉得,明明就还好,
但它还提供什么其它功能呢?
汽车看到这个设施应该不敢开太快吧,
如果想要直接撞上去那我也无话可说。
行人与汽车的冲突,
行人与汽车的冲突,
就是道路安全目前最大的issue,
车撞人,真的难逃一死。
另外,这种设施还延伸出另一个功能,
目前也真的只在欧洲及香港有普及。
那就是两段式穿越:
什么意思呢?


有没有看到当远端的部分是行人绿灯,
近端的部分是行人红灯。
这可以解决绿灯时汽车可以直行右转
但右转又会遇到行人穿越
而导致右转需要等待行人穿越
造成绿灯时结果汽车根本还是卡住。
就像这样:


这些出租车势必会影响到后方的回堵,
结果绿灯有啥用,是有用啦,
但是会有一段时间会卡卡的就是了。
而行人庇护岛以及Z字型穿越道
而行人庇护岛以及Z字型穿越道
搭配两段式穿越,就可以解决这问题。
如下图:


每种路口有不同的时制设计,
我拿出最normal的一种型态来示范。
这种设计让行人跟汽车完全零冲突,
虽然降低了行人的效率,
但换来了
提升汽车的纾解效率以及行人的安全。
这种取舍是值得的。
话说回来,
其实台北也有一些地方有行人庇护岛,
但总是被汽车回转族跟机车待转族骂说
这种是危险的设计,会撞上去。
其实,他们说的是“对的”
为什么?
我这样不就自打自己脸?
写这篇文章干嘛?
写这篇文章干嘛?
如图下:




例如,
应该在岛上放置蓝色箭头的导引牌,
若可以增加一点设施
如号志路灯放在这里会更好。
这样会更让用路人“直觉”的意识到,
这里是一个设施,而不是一个障碍物。
甚至要这个穿越口是退缩的,
不要让这些设施过于突出,
意思就是汽机车的停止线可以往后放一点,
让整体可以退后,不要过于接近路口交叉的区域。
如下图:


这样甚至汽车转弯时,
还有多一点反应时间注意行人自行车穿越。
那么台湾的设计呢?






超长的斑马线,
如果是在仁爱信义路口,
因为有逆向公共汽车的关系,
头不知道要转几次。
所以才有以下这个新闻: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601/935507.htm
相信大家对这个新闻都非常的熟悉。
而台湾的解决方式呢,
就只是加了警示牌跟标语。


最后的最后,
我还是想拿出一张图来结语,




上图是京都四条通;下图是台南西门路。
上图是京都四条通;下图是台南西门路。
四条通在2015前曾是四线道,
但为了公共运输以及行人的舒适,
反其道而行缩减车道数,
大幅增加行人空间。
当然他们有设计好
左转附加车道、出租车停靠区、货车卸货区。
而台湾,这种路幅设计,
仍是非常常见的。
其实交通工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可以讨论,
例如交通宁静区,
根本不是像贺陈旦所说的,
装上“限速30”的警告标语就有用,
且这样只会引来一堆骂声啊。
交通宁静区是要搭配很多辅助设施设计,
例如巷道接主干道的人行道齐平马路突起、
小圆环设计、行穿线路口收缩、曲线型路径等等。
(可以参考荷兰设计,此篇不赘述了。)
又例如槽化线、导引线、栏杆设计、公共汽车站,
都是更多有趣的议题,
都是更多有趣的议题,
而这些都是直接让人民有感的设计。
我们会羡慕日本为什么道路那么整齐,
其实加了人行道,气质就加了50分了。
可惜的是,
走出台北市,其他城市根本没有像样的人行道。
如果前瞻计画能够重来,
把这些规范处理好,说不定不用一条捷运线的钱,
就可以大大的吸引机车族群转移到公共运输了。
盖了捷运又怎样?
没有好走的人行道、可靠的公共汽车,我干嘛搭捷运?
毕竟交通最后一哩路,
还是自己的双脚。
做政策,应该要回归本质面吧。
作者: neon7134   2017-07-01 16:22:00
推一个 交通部的官员一直以为有轮子的才叫交通运输工具 但却忘了长在自己身上的脚
作者: windty (风)   2017-07-01 16:42:00
推 尤其最后一段发展大众运输基础是人行道没有良好的人行空间花再多前瞻也只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作者: traholic (就是要)   2017-07-01 16:59:00
人行规范的制定很旷日费时,但真的很必要
作者: ohsI (阿奇)   2017-07-01 17:11:00
人行道真的该好好管了
作者: treasuredady (缺血爸爸)   2017-07-01 18:17:00
空间就那么大 自行车机车重机汽车行人什么都要路权至少要有够优先级 而不是每个都想讨好吧
作者: sulichun (sleeping)   2017-07-01 19:10:00
好文,受教了!
作者: sayin ( )   2017-07-01 19:30:00
这时就要提民众想要什么 宽的路 没人行空间 吸引更多车 然后塞车 还是窄的路 有足够人行空间 改搭大众运输 路上还是塞车
作者: ciswww (Farewell)   2017-07-01 20:03:00
关于拓宽人行道,2016年台北市拓宽复兴、新生南的时候,社会上支持的声音很小,倒是反对的声音很大,连市长都切割
作者: barrycpj ( )   2017-07-01 21:28:00
好文专业 推
作者: frankalex56 ( )   2017-07-01 22:14:00
好文推推,看了两遍
作者: a855341 (崧楼下的脚印)   2017-07-01 22:20:00
柯文哲之前人行道+自行车道被开车族骂翻了 颗颗
作者: aaronbest (心情悸动Aaron)   2017-07-01 22:20:00
ciswww反对才是正常 为拓宽而拓宽本来就奇怪 如果人潮够多 人行道不够用那拓宽当然没人反弹 别忘了台湾人行道还有骑楼这块 京都可没有 政策要因地制宜
作者: a855341 (崧楼下的脚印)   2017-07-01 22:21:00
对照原PO说的京都例子~ QQ 台北或许也...居民视野....
作者: busgoer (巴士狗儿)   2017-07-01 22:55:00
骑楼的通行空间够友善吗?拓宽人行道让行人、自行车、身障人士、候车民众都有从容的空间,为何要把大家挤在原本的空间里面
楼主: p752206 (CharlesHsu)   2017-07-01 23:30:00
骑楼的乱象问题也很有趣,我之后有时间再来写一篇。
作者: aaronbest (心情悸动Aaron)   2017-07-02 00:27:00
busgoer 台北的骑楼很友善啊 整平+净空跟一般的人行道没什么差别 甚至可以遮阳避雨不好吗?外国的东西不一定好 谢谢不要自己觉得烂就认为全台湾一样烂 多来台北看看吧
作者: atb (Transition)   2017-07-02 00:28:00
要改成全步行的区域还会被当地居民抗议,台湾行人多没地位了台湾人本身不太像变得更好,有高房价却没高水准的居住品质
作者: joson4921 (特务)   2017-07-02 00:31:00
推这篇,讲到心里了
楼主: p752206 (CharlesHsu)   2017-07-02 00:51:00
骑楼这种公私使用权模糊的地方 更是棘手 不是不好 可以遮风避雨根本超好 但超难整合
作者: assanges (秋豚老湿)   2017-07-02 01:59:00
推优质文
作者: Halverson   2017-07-02 03:32:00
大推
作者: liunwaiqoo (角头帮小弟-超爱蒋智贤^^)   2017-07-02 03:43:00
作者: sleepyrat (sleepyrat)   2017-07-02 09:08:00
台湾斑马线规划真的要再改善~~
作者: aaronbest (心情悸动Aaron)   2017-07-02 13:33:00
p752206 用法律强硬做啊 新北台北可以 怎么其他地方就不行XD
作者: kogenta (丹丹)   2017-07-02 13:41:00
谢谢分享!
作者: BrandonMai (youngamechanger)   2017-07-02 15:06:00
作者: busgoer (巴士狗儿)   2017-07-02 20:47:00
不好意思小弟台北人,后火车站、许昌街逛一圈,那种骑楼叫做友善?更别说滨江街果菜市场那里,根本无王法某楼不要拿几个样板路段就当作全台北市
作者: aaronbest (心情悸动Aaron)   2017-07-03 03:27:00
楼上 那是因为那边没用政策强力执行 北车前站可以 怎么后站就不行?呵呵
作者: busgoer (巴士狗儿)   2017-07-03 12:40:00
原来许昌街在你眼中是后站
作者: oaoa0123 (ball ^ω^ ice)   2017-07-03 18:07:00
西区本来就比较老旧,执行更困难也是很正常的
作者: sbtiagr (星奇*天)   2017-07-04 13:39:00
推整体规划很棒 但怕在执行上又打折扣变得不三不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