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rTaxes (得粥加汤)
2024-12-09 15:02:19孔子的弟子很多,大多是在当时诸侯底下当官展现才能。
偏偏孔子最欣赏的弟子却是当时没什么显赫成就的颜回。
现在看起来,颜回也许是思想上最接近佛的一位。
好比说佛教提到的三毒:贪、瞋、痴,颜回都没有。
举例: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颜回的生活简约,可见颜回不贪。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
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不会迁怒他人,可见颜回不瞋。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
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说颜回看似愚但其实不愚,子贡也说颜回能闻一以知十,可见颜回不痴。
从以上可以看出颜回不贪、不瞋、不痴。
还有一段也很有意思。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
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教科书都把"无伐善,无施劳"解释成"对别人不称赞自己的优点,也不张扬自己的功劳。"
但那样的解释是经过延伸,其真正的意思应该要从字面上的文义直接观之。
大家要先了解春秋战国的背景,任何人要出人头地就是要帮诸侯做事情,
对外要有战功,就是伐善;对内则要建设,必须施劳。
而无论是对外伐善或是对内施劳,都是透过增加他人的苦难与辛劳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但是颜回他不想做那样的事情,因为颜回他不想造业。
相较于子路的愿望基于个人与朋友的关系、孔子的愿望是基于对整个社会的关系,
颜回的愿望则非建立在对于个人或社会,毋宁是一种远离世俗的追求。
综上,可以看出颜回不贪、不瞋、不痴,又不想造业。
另外有一点也很有趣,根据目前的历史资料:
颜回的生卒年份是:西元前521年出生-西元前480年逝世。
而释迦牟尼佛的生卒年份其中一个版本为:西元前481年出生-西元前400前逝世。
一位逝世、另一位接着降生人世。这是什么巧合吗?
一位身居陋巷箪食瓢饮,保持无伐善施劳;另一位出身皇宫贵族,舍弃荣华富贵地位。
台湾近代几位汉传佛教的法师,例如圣严法师、星云法师、证严法师、净空法师,
他们也都曾或多或少在演讲时或是刊物当中提到颜回的故事。
仔细想想,蛮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