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金刚经选读及佛法基础(十二)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12-09 08:09:33
白话金刚经选读及佛法基础(十二)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
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
,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
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白话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 譬如一条恒河中所有沙,(现在)有像这些沙那么多的恒河
;这些恒河中所有沙子那个数量的佛世界,是不是很多?”
  “很多,佛陀。”
  佛告诉须菩提:“在那么多的佛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的心,佛都完全知道。 为什
么? 佛说这些心并不是心,只是有个名字叫做心而已。 为什么如此? 须菩提,过去
的心没有办法得到,现在的心没有办法得到,未来的心没有办法得到。
思考
*佛陀说“心不可得”,却又说“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是不是又产生矛盾了

其实应该这样理解:“心”同时有两种面向,当我们向内观察时,可以了知“心”的种种
变化和显现,可是当我们想更进一步去寻找心的起源、性质、位置等特征时,往往无法有
一个一致性的答案,只能假设,而想证实这个假设时却什么也找不到或仍然无法肯定;所
以佛陀会说这样看似矛盾的两种说法。
*虽然佛陀称赞出家功德,但是佛陀并不会完全否定世间而单单只推崇不生不灭的空性。
当然,想要离苦得乐势必要达到涅槃,但佛陀不会硬要把明明众生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
,硬说是不存在,他的说法是:一切的事物都是“虚妄”的,所谓“虚妄”就是说它们是
假的,是错误的认知,是不真实的。
为了方便,经中常有使用“无”来代替“虚妄”的用法,例如:无我、实无有法、无相等
;粗心的人,往往就把这里的“无”,按字面解释成“不存在”(虽然翻译成白话还是得
翻成不存在),于是理解产生了落差,无法再深一层的理解紧接在后的其他佛法。
文言文的佛经是能够翻译出佛陀本来说法的深层意义的,所以在理解佛经时,花时间去推
敲经文的遣词用字,能帮助修行者更完整地掌握佛陀说法的深层意义。
佛法基础前行(十二)
*寻找真正的快乐
每个人都想要快乐,大部分的人都会倾向于寻找外在的事物,例如:财富、情欲、名声、
美食…..等,但是,这些快乐也夹杂着一些痛苦;有钱人害怕财产、人身的安全,完美的
情人也有一天会老去,知名度太高会导致没有隐私,食物太精致和吃太多会产生健康问题
。所以,这些快乐都不是真正的快乐。
那么,要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要向内追寻。即使是在最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只要我
们的心充实、自在,我们就能感到快乐。外在的事物无法长久,要向心内寻找,才能得到
真正的快乐。减少物质的欲望、保持一颗安稳而平静的心,我们就不会被外来的各种事件
所扰乱。虽然这样的快乐平平淡淡,不像外在的快乐有高低起伏,但这种内心的宁静,才
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自卑与自大
有些人会很在意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比别人好、比别人强;如果能力比别人好,往往就会
变成自大,如果能力比别人差,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自卑会使人变得退缩,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逃避和自卑相关的事物。有时为了不让人
发现自己缺少的能力,就会产生自我保护的心态,封闭自己的心,不和别人交流,以免被
人发现。
而自大则会使人看不清现实的状况,以为自己能轻松处理自己拿手的所有事物,看不起能
力比自己差的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自卑和自大都是透过和别人比较而产生的,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足的地方
用多点努力去加强,拿手的事情也虚心地继续保持下去。不用在意别人比我强或比我弱,
这样也许会比较自在快乐吧!
*自我表现的分寸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即使是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也都能找到可以自我表现的地方。大家
在社交场合,总是想让人注意到:我很聪明、我歌喉很好、我很有钱、我很英俊/很漂亮
、我很会说话…..等等。
说起来,想要表现自我是人之常情,但是不要秀过头,只想要一直让众人的目光停留在自
己身上,忘记了原本的社交场合,举办聚会的目的。所以,如何拿捏:在适当的场合、适
当的时间,稍微表现一下自己,却又不会影响原本的程序进行,也是我们要要注意留心的

在一个团队之中,如果每个成员都只想表现自己,往往无法把事情做好。应该把焦点放在
团队共同的目标,不要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表现自己,应该缩小自己,让所有成员都能
发挥他们的能力。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