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小狮子吼经

楼主: kissung (天堂鸦)   2024-11-04 11:33:25
小狮吼经 中部.十一
萧式球 译
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说:“比丘们,你们要这样作狮子吼:‘只有这里才有沙门,有第二沙门、第三沙门
、第四沙门 *1;其他的教法是没有沙门的,缺乏沙门的。’
“比丘们,外道游方者可能会这样问:‘尊者为什么这样有自信,凭什么能力,说只有你
们那里才有沙门,有第二、第三、第四沙门;其他教法没有沙门、缺乏沙门呢?’
“比丘们,如果外道游方者这样问时,你们应这样答:‘贤友们,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知
四种法、见四种法,对我们解说这四种法,让我们亲身看见这四种法,所以我们说只有这
里才有沙门,有第二、第三、第四沙门;其他教法没有沙门、缺乏沙门。贤友们,这四种
法是什么呢?1.我们对导师有净信、2.对法有净信、 3.戒行圆满、4.受在家和出家的同
门爱戴。’
“比丘们,外道游方者可能会这样问:‘贤友们,我们也有导师,我们也对导师有净信;
我们也有法,我们也对法有净信;我们也有戒,我们也戒行圆满;我们也受在家和出家的
同门爱戴。贤友们,你们和我们有什么分别,有什么差异, 有什么不同呢?’
“比丘们,如果外道游方者这样问时,你们应这样问:‘贤友们,究竟的目标, 是只有
一个还是有许多个呢?’
“比丘们,外道游方者将会作出正确的解说:‘贤友们,究竟的目标只有一个,不会有许
多个。’

“ ‘贤友们,有贪欲的人还是没有贪欲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标呢?’
“比丘们,外道游方者将会作出正确的解说:‘贤友们,没有贪欲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标
。’
“ ‘贤友们,有瞋恚的人还是没有瞋恚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标呢?’
“比丘们,外道游方者将会作出正确的解说:‘贤友们,没有瞋恚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标
。’
“ ‘贤友们,有愚痴的人还是没有愚痴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标呢?’
“比丘们,外道游方者将会作出正确的解说:‘贤友们,没有愚痴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标
。’
“ ‘贤友们,有渴爱的人还是没有渴爱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标呢?’
“比丘们,外道游方者将会作出正确的解说:‘贤友们,没有渴爱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标
。’
“ ‘贤友们,有执取的人还是没有执取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标呢?’
“比丘们,外道游方者将会作出正确的解说:‘贤友们,没有执取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标
。’
“ ‘贤友们,有知解的人还是没有知解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标呢?’
“比丘们,外道游方者将会作出正确的解说:‘贤友们,有知解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标。

“‘贤友们,常跟人诤论的人还是不跟人诤论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标呢?’
“比丘们,外道游方者将会作出正确的解说:‘贤友们,不跟人诤论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
标。’
“‘贤友们,喜欢戏论 *2 的人还是不喜欢戏论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标呢?’
“比丘们,外道游方者将会作出正确的解说:‘贤友们,不喜欢戏论的人能达到究竟的目
标。’
“比丘们,有两种见:有见 *3 和无有见 *4。执著、靠近、依附有见的沙门婆罗门,跟
持无有见的人诤论;执著、靠近、依附无有见的沙门婆罗门,跟持有见 的人诤论。
“比丘们,如果沙门婆罗门不能如实知这两种见的集、灭、味、患、离 *5, 便会有贪欲
、有瞋恚、有愚痴、有渴爱、有执取、没有知解、常跟人诤论、喜欢戏论,因此不能从生
、老、死、忧、悲、苦、恼、哀之中解脱出来。我说他不能从苦之中得到解脱。
“比丘们,如果沙门婆罗门能够如实知这两种见的集、灭、味、患、离,便会没有贪欲、
没有瞋恚、没有愚痴、没有渴爱、没有执取、有知解、不跟人诤论、 不喜欢戏论,因此
能从生、老、死、忧、悲、苦、恼、哀之中解脱出来。我说他能够从苦之中得到解脱。
“比丘们,有四种取。四种取是什么呢?欲取、见取、戒取、我见取。
“比丘们,有些沙门婆罗门说他们遍知所有取,但只是遍知欲取而没有遍知见取、戒取、
我见取;这不是一种圆满的遍知。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些沙门婆罗门贤者还有三个地
方不能如实知。虽然他们宣称遍知所有取,但这不是一种圆满的遍知。
“比丘们,有些沙门婆罗门说他们遍知所有取,但只是遍知欲取、见取而没有遍知戒取、
我见取;这不是一种圆满的遍知。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些沙门婆罗门贤者还有两个地
方不能如实知。虽然他们宣称遍知所有取,但这不是一种圆满的遍知。
“比丘们,有些沙门婆罗门说他们遍知所有取,但只是遍知欲取、见取、戒取而没有遍知
我见取;这不是一种圆满的遍知。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些沙门婆罗门贤者还有一个地
方不能如实知。虽然他们宣称遍知所有取,但这不是一种圆满的遍知。
“比丘们,如果在这些法和律之中:一个人宣称对导师有净信,他不能达到圆满的目标;
一个人宣称对法有净信,他不能达到圆满的目标;一个人宣称戒行圆满,他不能达到圆满
的目标;一个人宣称受在家和出家的同门爱戴,他不能达到圆满的目标。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这是解说得不好、宣讲得不好的法和律, 不能带来出离,不能带来平息,不是由
等正觉所宣讲出来的法义。
“比丘们,如来.阿罗汉.等正觉说遍知所有取,遍知欲取、见取、戒取、 我见取;这是
一种圆满的遍知。
“比丘们,如果在这些法和律之中:一个人宣称对导师有净信,他能够达到圆满的目标;
一个人宣称对法有净信,他能够达到圆满的目标;一个人宣称戒行圆满,他能够达到圆满
的目标;一个人宣称受在家和出家的同门爱戴,他能够达到圆满的目标。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这是解说得好、宣讲得好的法和律,能带来出离,能带来平息,是由等正觉所宣讲
出来的法义。

“比丘们,这四种取以什么为因缘,以什么而集起,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这四
种取以爱为因缘,以爱而集起,以爱而生,以爱为源头。
“比丘们,爱又以什么为因缘,以什么而集起,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爱以受为
因缘,以受而集起,以受而生,以受为源头。
“比丘们,受又以什么为因缘,以什么而集起,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受以触为
因缘,以触而集起,以触而生,以触为源头。
“比丘们,触又以什么为因缘,以什么而集起,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触以六入
为因缘,以六入而集起,以六入而生,以六入为源头。
“比丘们,六入又以什么为因缘,以什么而集起,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六入以
名色为因缘,以名色而集起,以名色而生,以名色为源头。
“比丘们,名色又以什么为因缘,以什么而集起,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名色以
识为因缘,以识而集起,以识而生,以识为源头。
“比丘们,识又以什么为因缘,以什么而集起,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识以行为
因缘,以行而集起,以行而生,以行为源头。
“比丘们,行又以什么为因缘,以什么而集起,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行以无明
为因缘,以无明而集起,以无明而生,以无明为源头。
“比丘们,一位比丘断除无明而生起明;因为对无明无欲,生起了明,他不会执取欲取,
不会执取见取,不会执取戒取,不会执取我见取;没有执取便没有挂虑;没有挂虑便亲身
体证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经尽除,梵行已经达成,应要做的已经做完,没有下一生。”
世尊说了以上的话后,比丘对世尊的说话心感高兴,满怀欢喜。
*中部.十一 小狮吼经 完
*汉译南传上座部巴利文.经藏
*中部.根本五十经.狮子吼品.一
https://i.imgur.com/2gJH9Gh.jpeg
注:
*1 四种沙门是指初、二、三、四果的沙门。
*2 戏论的巴利文是 “papa鎍a” ,“papa鎍a” 的原意有 “繁衍” 的意思。 愚痴颠
倒的内心接触外境后,所繁衍出来的种种愚痴颠倒概念,称为戏论。
*3 有见(bhava-di hi)是对 “生命的存在” 偏于 “常” 那一边的见解:认为生命
在生存时实有,死后转为另一种形式的实有。
*4 无有见(vibhava-di hi)和有见相对,是偏于 “断” 那一边的见解,认为生命在
生存时实有,死后实无。佛陀曾指出,所有外道的见解都是偏于一边的,不是落入常见就
是落入断见,亦即不是落入有见就是落入无有见,而佛法离开偏于任何一边的见解。佛法
指出,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五蕴不断生灭的现象,生命的整体或生命中的任何部份都不常
恒、没有实体,只有不断流逝的现象,而贪欲、 瞋恚、愚痴是令五蕴生灭不断的原因,
因此,如果贪、瞋、痴持续不断,五蕴的生灭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如果贪、瞋、痴止息,
五蕴生灭的现象就会止息,因而 生、老、死、忧、悲、苦、恼、哀的现象亦会得到止息

*5 经中 “如实知这两种见的集、灭、味、患、离” 应是引申指如实知五蕴的集、 灭、
味、患、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