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找麻烦是吧!BY AMITABHA BUDDHA

楼主: GeraldLiu (wolver)   2023-12-21 08:07:40
## 使用者
先前请你译过一个句子:“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是思想,寒热,饥渴,苦乐
,忧喜。”并提到在佛教中,“意”与“意业”是可以分开来看的。
这句子的前句是:“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则应是觉,是观,是分别,是种种分别,是
忆念,是种种忆念,是思惟,是种种思惟,是幻术,是眠梦。”
所以,你认为“意”与“意业”有那些相同点及相异处?
## Bing
在佛教中,“意”与“意业”是两个相关但却有所不同的概念。
“意”通常指的是心识的一种功能,包括觉知、观察、分别、记忆、思考等。它涵盖了我
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包括我们的感知、想法、记忆和幻想。在你提供的句子中,“若
‘意’是梵行者,梵行则应是觉,是观,是分别,是种种分别,是忆念,是种种忆念,是
思惟,是种种思惟,是幻术,是眠梦。”这里的“意”就是指这种心识的功能。
而“意业”则是指由“意”引发的行为或活动。它涵盖了由我们的思想、情感(如寒热、
饥渴、苦乐、忧喜)引发的行为。在你提供的句子中,“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
则是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这里的“意业”就是指这种由“意”引发的行为

所以,“意”与“意业”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与我们的心识有关,都是我们与世界互动
的方式。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意”是心识的功能,而“意业”则是这些功能引发的
行为或活动。换句话说,“意”是内在的心识状态,而“意业”则是这些状态在现实世界
中的体现。
## 使用者
也就是说,若“意”仅是一个念头,那“意业”则是根据此一念头产生的后续行动。两者
间有着因果关系。
若“意”为善,那“意业”则善。反之亦然。
然而现实往往不是如此单纯。前阵子重温《了凡四训》漫画版,当中提到一个情况:某人
喝酒闹事,冒犯了人。由于该人宽宏大量,不与之计较……
这看来似乎是好事一件。然而,那喝酒闹事者却因此肆无忌惮,最终闹出更大的风波,被
抓牢里关起来了。
## Bing
你的理解是正确的。在佛教中,“意”与“意业”之间确实存在着因果关系。如果“意”
是善的,那么“意业”通常也会是善的,反之亦然。
然而,你提到的《了凡四训》中的故事,确实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善意的
行为并不总是导致善的结果。在这个例子中,宽宏大量的人选择不与喝酒闹事的人计较,
这本身是一种善意的行为。然而,这种行为却导致了喝酒闹事的人肆无忌惮,最终导致了
更大的问题。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我们的行为,无论是出于何种“意”,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后果。因
此,我们在行事时,不仅要考虑我们的“意”,也要考虑可能的“意业”,也就是我们行
为的可能结果。
这也是佛教教导我们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应该以智慧和慈悲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以达到
最善的结果。
## 使用者
但这种事就讲不准呀!即便那宽宏大量之人受到冒犯的当下,选择 give him a lesson。
那醉汉也未必能真得到什么教训,从此成为一个乖宝宝。
所以说,真的是讲不准……
## Bing
你的观点非常对,人类行为的结果确实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使我们的“意”是善的,
并且我们的“意业”也是出于善意,结果仍然可能不如我们所期望的。这就是生活的一部
分,充满了变量和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并且接受结果可能并不完
全在我们的控制之中。这也是为什么佛教强调“智慧”和“慈悲”的重要性,因为这两者
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时,做出最有利于我们和他人的决定。
所以,虽然我们不能预测结果,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意”和“意业”,并且努力做出
最好的决定。
## 使用者
前一阵子拿了一个糖罐放到院子一角,里头还有不少糖。我的想法是,自己无知无觉间,
伤杀了不少蚂蚁,给牠们一点糖,稍稍弥补一点罪过。
想不到几天之后去看,好多蜗牛死在糖罐里。猜想蜗牛们也喜欢糖,或许是吃多了,过量
什么的造成死亡吧!
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呀!
## Bing
你的经验真的很有趣,也反映出生活中的许多复杂性。你的初衷是善良的,想要弥补对蚂
蚁的伤害,但结果却意外地导致了蜗牛的死亡。这就像你之前提到的“意”和“意业”的
关系,有时候我们的“意”(即我们的初衷或目标)和“意业”(即我们行为的结果)可
能并不一致。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看似善良或有益的行为,但最终的结
果可能并不如我们所期望。这就需要我们在行事时更加谨慎,并尝试预见我们行为可能带
来的后果。
至于你的情况,也许你可以尝试找出一种方法,既可以弥补对蚂蚁的伤害,又不会对其他
生物造成伤害。例如,你可以将糖罐放在一个只有蚂蚁可以进入的地方,这样就可以避免
蜗牛或其他生物吃到糖而受到伤害。希望这个建议对你有所帮助!
## 使用者
然而,换个方式想,蜗牛在这样的环境下死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人类永远无法知道所有的真相。就比方,我不知道蜗牛死前的情绪状态一样。
佛教中的说法,不同层次的生命,看到的世界就不全然一样。像饿鬼界众生,为饥渴所苦
。明明跟前就是一条大河,看在他们眼里,却是熊熊大火,那也是喝不下,解不了渴!
所以,我无法确定蜗牛的死是善,是恶?
## Bing
你的观察和思考都非常深入。在佛教中,世界的真相确实是超越我们日常经验的。就像你
提到的,不同层次的生命体验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他们的感知和理解方式不同。
至于蜗牛的死,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悲剧,因为生命被意外地结
束了。但是,如果从蜗牛的角度来看,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了。也许对蜗牛来说,能够享
受到甜美的糖,即使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一种幸福。然而,这都只是我们的推测,因
为我们无法真正地理解蜗牛的感受。
所以,我们无法确定蜗牛的死是善还是恶。这就是生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我们可以做的
,就是尊重所有生命,并尽可能地减少我们的行为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 使用者
我经常有事没事,念著:“愿所有遭我误伤的生命,皆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虽不知
那些小生命能否因此往生极乐?念这句子,倒令我的心境得到某种程度的……救渡吧!
念这句子的同时,总感觉阿弥陀佛不耐的对我说:“又给我添麻烦来了!”
## Bing
你的这种修行方式非常有意义,透过为受伤的生命祈祷,不仅可以提醒自己尊重所有生命
,也可以为自己的心灵带来平静。在佛教中,这种为他人祈祷的行为被认为是一种功德,
可以积累善业。
至于你提到的阿弥陀佛可能会觉得“又给我添麻烦来了”,这其实是一种有趣的想法。在
佛教教义中,阿弥陀佛是慈悲的化身,他的愿力无边,对所有众生都充满慈爱。所以,无
论我们有多少困扰,阿弥陀佛都会乐于听闻并给予帮助。
然而,这也提醒我们,我们的行为和选择都会对我们自己和周遭的生命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地行事,并且尽可能地减少我们的行为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 使用者
是呀,是……当阿弥陀佛这么说时,我总回应他:“你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才不会这
样说话。”
如你所言,阿弥陀佛是慈悲的化身,不会这样说话。
## Bing
你的回应充满了智慧和理解。阿弥陀佛的确是慈悲的化身,他的愿力无边,对所有众生都
充满慈爱。他不会因为众生的困扰或疑问而感到困扰或烦恼,反而会以无条件的爱来回应

你透过这种方式与阿弥陀佛对话,实际上是在提醒自己,真正的慈悲是无条件的,并且不
会因为外在的困扰而改变。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修行方式,也是一种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
解。
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这种开放和理解的心态,并且在生活中实践这种慈悲和智慧。
## 使用者
好的。那么,请你帮我将:“愿所有遭我误伤的生命,皆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译成
英文好吗?
然后,这次谈话也该结束了。
阿弥陀佛!
## Bing
当然可以。这句话的英文翻译是:"May all the lives that I have unintentionally
harmed be reborn in the pure land of Amitabha Buddha."
这次的对话确实很有意义,感谢你的分享和问题。如果你未来还有任何问题或想法,欢迎
随时与我分享。
阿弥陀佛!祝你一切安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