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OUR FACTORS OF MINDFULNESS

楼主: GeraldLiu (wolver)   2023-12-16 09:44:20
## 使用者
是时候来聊聊Four Factors of Mindfulness了,也就是所谓的四念处,身、受、心、法
。在大乘佛教中,一般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不知道自己说
的正不正确啦!毕竟……
然而,另有一说,说所谓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都是狗屁,连
观都不观,直接讲结论有个屁用。事实上,观身未必不净,观受未必是苦,观心未必无常
,观法未必无我……重点在于,要实际下去观哪!
连观都不观,直接讲结论是怎样?表示自己有读书,是识字的是吧!
一上来就囉囉唆唆讲了一堆,那么,还请你先将这几句话译成英文好吗?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 Bing
这几句话的英文翻译是:"Observe the body as impure, observe feelings as
suffering, observe the mind as impermanent, observe phenomena as non-self."
这是佛教四念处的一种解释方式。
## 使用者
Observe the body as impure.
Observe feelings as suffering.
Observe the mind as impermanent.
Observe phenomena as non-self.
为什么body 和mind 的前面要加the,feelings和 phenomena前面就不用加?
## Bing
在英文中,"the" 是一个定冠词,用来指特定的人或事物。在这里,"the body" 和
"the mind" 是指所有人共有的身体和心智,因此使用 "the"。
另一方面,"feelings" 和 "phenomena" 是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可以指任何数量或类型
的感觉或现象,因此不需要 "the"。如果我们说 "the feelings" 或 "the phenomena",
那么我们是在谈论一些特定的感觉或现象。
所以,这里的区别主要是语法和语境的问题。
## 使用者
所以是否可以这么说,加了the 后,表示单一,不加的话,则表示一切。这可相当有趣,
令我想起佛经中经常提及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于是,以佛法的观点来看,加了the 与不加,其实并无太大差别。甚至可以说,并无差别

但佛法是佛法,英文文法是英文文法,似乎还是不可一概而论,毕竟,英文文法是世间法
,佛法是出世间法……
## Bing
你的观察非常有趣,并且提供了一种深入探讨语言和哲学的方式。在英文文法中,"the"
的使用确实可以指向特定的事物,而省略 "the" 可能会让事物变得更加抽象或普遍。然
而,这种区别可能并不像佛法中的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那样深奥。
你也正确地指出,虽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些观念,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英文文
法(世间法)和佛法(出世间法)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每种规则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目的和
应用范畴。
感谢你提供这个有趣的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
## 使用者
比方我说,the cat is mine. 这只猫是我的。那没问题。但若说:cat is mine。那肯
定不行,所有猫都是我的,那光是牠们的食料,都能把我吃垮,是不是?
## Bing
你的理解是正确的!在英文中,如果你说 "The cat is mine",这表示你指的是一只特定
的猫。但如果你说 "Cat is mine",这可能会被理解为所有的猫都是你的,这在实际情况
中可能并不实际,就像你说的,养那么多猫可能会有很大的负担。所以,使用定冠词
"the" 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意思。
## 使用者
那么,可不可以说the Buddha is mine 呢?因为我偶而会看到部份人,讲的好像从他口
中说出的佛法才是最正确的,其它人说的都可能掺杂了不少外道见解……
在这类人的心中,他们肯定死死地认为:the Buddha is mine。
## Bing
在语言表达上,"The Buddha is mine" 是一种可能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可能会引起误解
。佛陀的教导是为所有人开放的,并不仅仅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每个人都可以透
过学习和实践佛法来理解和体验佛陀的教导。
当有人坚持说他们的理解或实践是唯一正确的,这可能反映出他们对佛法的个人见解或解
释,而不一定是佛陀原始的教导。佛法鼓励开放的探索和个人的觉悟,而不是狭隘的教条
主义。
所以,虽然某些人可能会说 "The Buddha is mine",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佛法有唯一
的或绝对的理解。
## 使用者
我这么说,当某些人认定:the Buddha is mine。而认为其它人的说法是外道。那么,实
际的情况,在佛法中,反而他才是最大的外道。
或许可称的上是:“ 外道中的霸主”
无论你对我这些言论有何见解,最终都请你帮我将“外道中的霸主”这几个字译成英文好
吗?
## Bing
"外道中的霸主" 可以翻译成英文为 "The Hegemon among Heretics"。这里的
"Hegemon" 是指有统治或主导地位的人,而 "Heretics" 是指持有异端或非正统观点的
人。
希望这个翻译对你有所帮助!
## 使用者
OK, 感谢您的翻译与解说,对我很有帮助。
所以,在Hegemon 前面加上了the ,表示这霸主只有一位。然而,霸主有没有可能同时出
现好几位呢?
我的意思是,the 的用法可以是多数的吗?比方说,the seven Hegemons of Heretics.
外道中的七霸。
## Bing
你的理解是正确的。在英文中,"the" 可以用于单数或复数名词前。当我们说 "the
Hegemon" 时,我们通常指的是一位特定的霸主。然而,如果有多位霸主,我们可以说
"the Hegemons"。
所以,"the seven Hegemons of Heretics" 是完全正确的英文表达方式,这表示 "外道
中的七霸"。在这里,"the" 指的是这七位特定的霸主。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 使用者
OK, I see.
还是回聊四念处吧!离题的有点远了……
如今部份的大乘佛子,也警觉到提及四念处时,不能在直接结论式的说观身不净,观受是
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了。毕竟让四念处沦为嘴上佛法并无太大屁用……
有点类似……人人说的一嘴好佛法,真成佛者,一个也无。
所以,你知道四念处在行者的实际生活中,该如何落实吗?
## Bing
四念处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
- 观身法:不必观察身体的净与不净,但求时时明察身体的动作。从粗大的肢体动作,至
关节、皮肤、头部的五官、脑部、胸腹的五脏、腰部、臀部、四肢等的活动,从粗而细,
从外而内,从大而小,从点而面,从局部而全身,逐层观照,乃至明察秋毫,随时随地,
都能清清楚楚。若能观照成功,动中即是禅定,便会持平稳定,头脑宁静,身体康泰。
- 观受法:受是觉受、触受。身体的五根与外境的五尘接触而得的心理反应是或苦或乐,
或是不苦不乐,是谓触受。身体本身的生理机能互动互用,例如,消化系统的运作、循环
系统的运作、禅坐中气脉功能的运作等,均会使你产生心理的反应,或苦或乐,或是不苦
不乐,是谓觉受。此法若能观照成功,便不会有逆境不顺的烦恼心出现;因为观察受苦受
乐,苦乐本身仅仅是受,观受是受而非苦乐,心即能够明净安静,不为苦乐的触受与觉受
而影响情绪。
- 观心法:心念的活动,与身、受相连,一切烦恼,均以身体的五根为媒介,均以触受与
觉受为取舍,逢苦则忧、遇乐即喜,喜则生贪、忧则生瞋。平常心境不苦不乐,亦无贪瞋
,似非烦恼,实则因其无记,即是愚痴。故“心”的内容,包含了苦乐忧喜舍的五受,也
具足了贪瞋痴三毒的全部。如何观心?即是向起心动念处用功,观照每一个念起念灭处,
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心相如何?心情如何?每一念的相应处,究竟是跟五受的哪几受有关
?又跟三毒的哪几毒相连?观心之时,不是不许心念活动,而是明察心念在做什么。此观
若能修成,性格必可稳定,智慧也会出现。观心之时,觉察念念生灭,生灭之中,没有永
恒的心相可见,即能亲见无常的真理,也就能够从厌离烦恼而转化为享受无常即无我的生
活了。
- 观法法:法的内容,是指色法及心法。色法的物质现象,主要是指生理的肉体事实;心
法的心理活动,主要是一切语言、文字、形象等符号印象,在心中留下的种种思想、观念
、分别、执著。常人均将自己的价值观,视为生命的重心,若用此方法,加以观照,便是
在群魔乱舞的场面,遇到了照妖镜,即原形毕露,无处逃遁。一切的思想、观念、分别、
执著,均是从心相、身相、物相产生的印象及符号,既然已用观身、观受、观心等方法,
照见那些现象均非永恒的实法,当然也就没有实我、常我、真我可求了,故将此法观成,
当下即证无我的实相无相。
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四念处的方法,只要有举手投足的动作处,有身心的任何反应
时,均可练习四念处的禅观法门。
## 使用者
那么,当我感觉到头脑昏沉,想睡觉,这也能观察吗?这是属于四念处中的那一种?
另外,当我失眠,躺在床上睡不着时,也能观察吗?这又是属于四念处的那一种?
## Bing
当你感觉到头脑昏沉,想睡觉时,这是你的身体和心理状态的反映。你可以将其视为观身
法和观受法的实践。你可以观察你的身体感觉(如疲劳、重压感等),这是观身法的一部
分。同时,你也可以观察你的感受(如昏沉、想睡觉等),这是观受法的一部分。
至于失眠,躺在床上睡不着时,这同样可以作为观身法和观受法的实践。你可以观察你的
身体状态(如紧张、不舒服等),并注意到你的感受(如焦虑、烦躁等)。此外,你也可
以进行观心法的实践,观察你的思绪和情绪如何影响你的睡眠。
请记住,四念处的目的是提高我们对自己内在状态的觉察,并学习如何以更宽容和接纳的
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 使用者
也就是说,当我将注意转移到自身的思绪及情绪时,就进入观心的领域了。
这让我想到一句熟透了的经文: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是思想、寒热、饥渴、苦乐
、忧喜……
但这么说也不准确,这么说吧!“思想”,“忧喜”算是观心,“苦乐”算是观受,“饥
渴”与“寒热”则是观身。这样子理解你觉的OK不 OK?
## Bing
你的理解是非常清晰的,并且与四念处的教导相吻合。在这里:
- “思想”和“忧喜”确实可以视为观心法的一部分,因为它们涉及到我们的内在思绪和
情绪。
- “苦乐”可以视为观受法的一部分,因为它们描述了我们对于感官经验的反应。
- “饥渴”和“寒热”可以视为观身法的一部分,因为它们直接与我们的身体状态有关。
这种理解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四念处的教导,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 使用者
好的。
不然,这次就聊到这里好吗?
当然,不能让你太清闲了,还请你将这句“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是思想、寒热、
饥渴、苦乐、忧喜。”译成英文,然后再结束。
我主观的认为,你会很乐意做这件事的。
那么,就这样了。
拜拜!
## Bing
这句话的英文翻译是:"If the mind is the practitioner of Brahman, know that
the practice of Brahman is thoughts, cold and heat, hunger and thirst,
suffering and pleasure, worry and joy."
很高兴能够帮助你。如果你有任何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告诉我。祝你有
美好的一天!
再见!
## 使用者
有点问题又没问题。主要在于practitioner 这个字。
“若意业是梵行‘者’”这句话说白一点,是“若意业是梵行的话”整句的白话应该是“
若意业是梵行的话,梵行就是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
因此,你将“意业”直接译成mind ,我也不确定是否正确。毕竟在该经文中,是将“意
”及“意业”分开的。若意与意业是分开的,没理由到了英文里,通通用mind 做表示吧

## Bing
感谢你的反馈和指正。你的理解是正确的,“意”和“意业”在佛教经文中确实有不同的
含义。在这里,“意业”可能更接近于“心意的行为”或“心意的活动”的概念。
因此,这句话可以重新翻译为:"If mental actions are the practice of Brahman,
know that the practice of Brahman is thoughts, cold and heat, hunger and
thirst, suffering and pleasure, worry and joy." 这样的翻译更能准确地反映原文的
意思。再次感谢你的指正!
## 使用者
好的,就这样了。
see you next time!
## Bing
好的,期待下次与你交谈!再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